历代国子监刻书与监本概述

2013-04-10 20:30张丁火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刻书国子监儒家

张丁火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设立太学,西晋咸宁二年(276)兴办国子学,北齐改为国子寺,均为封建王朝最高学府。隋炀帝始改称国子监,唐宋袭之。元代分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明清仅设国子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遂废。国子监刻书始于五代,后唐宰相冯道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从此各代国子监均有书籍刊刻,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就称为监本。历代国子监所刊刻的书籍的内容、种类和监本版式、行款各具特征,下文将一一做出论述。

一、五代国子监刻书与监本

五代是继唐代之后的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代。在短短的53年时间里,在中国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政权更迭;南方吴、楚、闽、南汉等国与北方的北汉十国并立。这种各据一方、混乱分裂的历史形势造成了当时战火连年,民生凋敝,社会矛盾空前复杂尖锐的局面。但就是在这种动荡的情况下,我国的图书雕版印刷事业却有着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五代国子监刻书的产生和发展上。

五代国子监刻书是我国官方刻书和国子监刻书的开端。五代国子监刻印的书籍以儒家经典为主,少有史书,先后刻印过儒家群经、《经典释文》《贞观政要》等书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儒家群经的刻印。从后唐长兴三年(932)冯道奏请刻《九经》印版开始,至后周广顺六年(953),历经四朝七帝二十二年,国子监终于完成了对《九经》的校勘整理和刻印。先后刻印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尔雅》《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九经字样》《五经字样》《经典释文》等书。虽然历经政权更迭,五代国子监的图书刻印工作始终在严谨细致地进行着。五代国子监选择唐代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的“开成石经”为底本。由国子监儒徒各自根据所长对各经进行校勘整理,再由田敏、陈观、马缟、路航等人详勘精校。而后,国子监选拔书法精湛者以端楷书于木板之上后交由刻工。

在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国子监的图书整理刻印工作能够始终进行着而不受到大的冲击,这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统治者之所以支持国子监对儒家经典的整理刻印,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标榜自己崇儒,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中不少人出身于藩镇将领或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自西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已被封建统治者确立为正统,利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和控制人民的行动和思想来维护其封建统治。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空前复杂尖锐,统治者支持儒家经典的刻印是为了要利用儒家思想来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持其政权。

五代监本在宋代被称为旧监本。五代监本经书是当时的官定国家标准本,也是历代官方刻印儒家经典的祖本。可惜,旧监本在南宋时存世者已是凤毛麟角,流传至今的已无存世实物。因此,五代监本的版式、行款、内容质量等具体情况亦不得而知。但是,根据王国维先生的著作《五代两宋监本考》中的考述,五代监本的版式行款可能是仿照六朝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

二、宋代国子监刻书与监本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一次统一,社会经济生产得以恢复。宋王朝吸取唐亡的教训,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过程中,逐步任用文臣来代替武将,甚至军队也是如此。这种政治变革和与其相关科举制度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当时社会中习文风气的发扬,使整个社会形成了潜心学术、崇尚文化的浓重文化氛围。在这种政治和文化政策下,我国的图书出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版的规模和出版图书的数量与质量都是前所未有的。

宋代的国子监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同时也具有刊刻出版典籍的职能。在国子监设有专掌雕印经史群籍的机构——印书钱物所。后改称国子监书库官。宋代的国子监刊刻书籍首先是以正经正史为主,兼有类书、医术和少量子书。儒家经典的刊刻从宋太祖时期开始,直至宋真宗时期,宋代国子监在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对儒家经典的《九经》的疏义和释文进行了数次严谨细致的校勘整理后,将确定的权威标准版本进行刻印颁行。国子监对于史书的刊刻也是不遗余力的。从淳化五年(994)七月,宋太宗诏令选官分校《史记》、前后《汉书》开始,至嘉祐七年(1062),先后十七部正史由国子监校勘整理后刻印颁行,其中《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是北宋本朝所修纂的,由国子监刻印出版。同时,国子监还刻印了北宋本朝修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除了正经正史之外,宋代国子监刻印了北宋时期编修的两部大型类书《册府元龟》和《太平御览》。北宋官方组织编修刊定的医、农、算学、小学以及诸子之书,如《千金翼方》《九章算术》《说文解字》《广韵》《孟子》《荀子》等书也交由国子监作为标准本刻印颁行。由此可见,宋代的国子监的刻书与五代时期的国子监相比,其所刻印颁行之书虽同为官方确定的权威标准读本,但内容更加广泛,除了儒家经典和正史之外,还有医、农、算学、小学以及诸子之书刊印出版,而且其中不乏大量的本朝编修刊定的书籍。

宋监本,亦称监本、旧京本、京师旧本等。靖康之难后,汴京国子监所藏书版损失殆尽。南宋时期,国子监刻书已经衰微,所谓的国子监本大都是下发各郡县刊刻的。因此,北宋的国子监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宋监本。北宋国子监一般是将所印书籍在校勘好后送到当时两浙的杭州等刻印方面技术力量雄厚、技艺精湛的地区刻印,或者在两浙募集刻工赴汴梁刻书。所以,宋监本的特征应该与宋刻本中的早期浙本相一致,即白口单边、欧字且四方整齐、刀法圆润、皮纸、蝴蝶装、讳字严格。

三、金代国子监刻书与监本

金朝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女真族人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自金太祖完颜阿古打建国开始,金朝统治者就比较重视文化方面的建设,尤其是善于通过吸收比他们先进的汉文化来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金朝通过不断学习汉文化和仿行汉制,逐渐确立了尊孔崇经的思想,并且在教育、学校、贡举、考试等方面的形式和内容上完成了高度的汉化。金朝在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创设国子监,为了给广大士子提供标准规范的读本,金国子监先后刊印了九经、十四史(较宋代的十七史缺少《南齐书》《南史》《北史》)、三子(《老子》《荀子》和《扬子》),正经正史及子书共计26种,而且选用的都是优良注本。除此之外,金国子监还刊印了北宋名臣苏轼的奏议集《东坡奏议》和北宋王洙所撰的风水术数书《地理新书》。金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与北宋国子监相比,虽同为颁行全国的官方确定权威标准读本,但其内容和种类较北宋国子监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

靖康之役,金人破汴,金军将北宋国子监中所藏书籍、印版劫掠北去,而后将其充入金国子监。同时,大批图书刻印工匠也被俘虏北上。因此,金监本与宋监本所用印版和刻印工艺应该无二。金监本在版式、行款上的特征也应与宋监本无异。唯一区别在于纸张,即金刻本所用纸张为麻纸。但是金代其他刻本的特征却与金监本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金监本由于与宋监本所用印版相同,其特征应该与宋刻本中的早期浙本相一致的,而其他金刻本的特征则更趋近于宋晚期监本的特征,即左右双边,字体近于柳体。与监本的单边欧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四、明代国子监刻书与监本

明代的国子监就职能和性质而言,其与前代无异。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前就已经在建康设立国子学,洪武十六年(1383)改称国子监。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定都北京,并于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立北京国子监,后改称京师国子监。自此,明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南北两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南北国子监都是以刊印正经正史和其他儒家经典为主,兼有诸子书等其他书籍。

南京国子监又称南监、南雍。在南京国子监中集中收藏了大批的印版和书籍,这些印版和书籍一部分来自元大都的元代官方收藏,另一部分来自于杭州西湖书院旧藏宋元印版和集庆路儒学等处征集来的印版。这些印版一般保存良好,稍事刊补和修复就可以再次印刷。从洪武年间一直到明朝末年,南监始终在进行着补版的工作。因此,南监所刊印的书籍在我国的版本史上增添了一种新的版本类型:三朝递修本。在明代的后期,南监也刊印了很多新版书,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重刻十七史》。南监的补刻和新刻书籍共计305种,其中经书60种、史书52种、子书25种、文集23种、制书19种、韵书9种、类书9种、杂书109种、其他4种。南京国子监刻书中最著名是嘉靖南监本《二十一史》,其中前十七史采用南监所藏的宋元旧版,《宋史》取广东版,《辽史》《金史》则取善本进行翻刻。嘉靖十一年,《二十一史》刊印完成,万历年间,北京国子监对其进行翻刻,但错讹较多。清乾隆年间所刊印的殿本《二十四史》中的前二十一史就是以北监本《二十一史》为底本的。

北京国子监又称北监、北雍。北监刻书以翻刻为主,刻书的种类和数量远不及南监。北监所刻书籍中有代表性的应该是万历年间依闽版翻刻的《十三经注疏》和依南监本翻刻的《二十一史》。但是,北监本书籍校勘粗劣,错讹甚多,甚至有整行整段的脱讹出现。因此,后世文人学者对北监本多为诟病。这与北监缺少旧刻板和古籍善本不无关系。同时,明代虽然早已迁都北京,但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和出版中心依旧在江南地区,北方相对缺乏文化底蕴和学者人才。这与北监本质量的低劣也是密切关联的。

明代的监本因国子监有南北之分也有南北之分。南监本早期为三朝递修本,因此其带有南宋、元、明三朝刻本的版式特征。明末的南监新刻书的特征则是明晚期刻本的特征,即“白口长字有讳”。北监刻书最早见于成化年间,其刻书活动一直持续到明末,但主要是在明中期进行的。因此,北监本中的大多数多为“白口方字仿宋”的明中期刻本特征。

纵观我国历代国子监的刻书活动,其所刻书籍以正经正史为主,兼有子、集、类书和医农杂书。刻书由官方组织人员选择善本,精心校勘后作为权威性标准范本刻印颁行。一方面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文化建设,为我国保存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是要通过颁行由官方整理的标准读本来达到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控制,维护其封建政权的稳定。历代的国子监所出监本大多数在当时都是同类书籍中的优秀版本,可以作为今天在校勘整理古籍中的祖本使用。

[1]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2]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李致忠.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4]曹之.中国出版通史·隋唐五代卷.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5]缪咏禾.中国出版通史·明代卷.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6]张丽娟,程有庆.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赵钱.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明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8]赵国章,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扬州:广陵书社,2005.

猜你喜欢
刻书国子监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参观国子监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论元代儒学刻书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两宋安徽官方刻书考
北京的国子监——元、明、清朝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