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泽民的三农思想

2013-04-10 20:30韩秀兰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江泽民乡镇企业国民经济

赵 腾 韩秀兰

浅谈江泽民的三农思想

赵 腾 韩秀兰

江泽民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高瞻远瞩,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观点和论断: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稳扎稳打推进农村改革,繁荣农村经济;坚持服务农民,多种举措增加农民收入。

江泽民 三农思想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贯穿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性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全局。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先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江泽民审时度势,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继承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想法和论断,包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继续推进农村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等。

一、更加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首位

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农业的地位,江泽民将这种认识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加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强调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江泽民坚定奉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即使在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他仍然明确地提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江泽民将农业的基础地位定位于“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根本独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全面进步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总之,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种成就,更是一份压力。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农业,保证粮食供应充足,国民经济才有可能发展起来,其他各项事业才有保障。江泽民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国,有十几亿人口,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绝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是保证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条件,尤其是粮食的供给状况更是决定我国能否在国际上立足而不受制于人的直接因素。江泽民曾严肃地指出,农业根基不牢固,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江泽民曾经告诫各级党委负责人,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光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考验我党执政能力的重大政治问题。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同样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的积累不仅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的原材料,而且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同时还为城市地区的建设释放了大量劳动力。江泽民指出:“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工程,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二、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村经济体制

对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江泽民针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所出现的特殊情况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思想和论断。

首先,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逐步在全国确立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江泽民曾坚定地指出:“深化农村改革,首先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十六大上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地方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可以本着合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的流动,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其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道路。江泽民强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积极发展商品农业。同时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保障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能够快速合理地流通。

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样是深化农业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江泽民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建立“产业化经营方式”。推动产业化经营,加快农贸工一体化,推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并壮大农业合作组织,这样可以产生集聚效应,不仅使农民能够更好地生产和销售农产品,而且能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到协防共建。

再次,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加农业发展后劲。江泽民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加科技研发和推广资金。江泽民指出要“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他还强调要注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大力培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尤其是要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最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局限于仅仅依靠农村地区人民的努力,建立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生动局面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江泽民还强调“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将农村地区的发展纳入小城镇建设中,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生活资料在更大范围内的合理流动,而且可以为国民经济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消费动力,这些改变会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关心农民疾苦,多种举措增加农民收入

重视农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证农民群众可以过上小康生活,为此,江泽民从减负、扶贫、发展乡镇企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首先,持续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江泽民要求各地党政领导要负起总责,切实增强减税减负意识,杜绝乱集资、乱收费等现象,他强调任何单位不得私自以任何名义增加农民负担。严格控制村提留、乡统筹,不得超过上年农民纯收入的百分之五。

其次,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江泽民再三强调:“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长期稳定。”他一方面提出走扶贫式开发的路子,不能单单等着国家的救济,而是要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其中,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当地干部群众自身的努力,靠干部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不然再多的救济,再好的政策也起不到作用。因此,他强调要选拔一批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苦干实干的人担任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另一方面,他还指出扶贫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发挥城市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来一起帮助贫困地区。

最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劲力量。因此,他在江苏考察乡镇企业时曾告诫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乡镇企业是一项重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

第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性质,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还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二,发展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对于加快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商工一体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把乡镇企业搞起来,才能以工补农,促进农业现代化。”

第三,发展乡镇企业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建设。乡镇企业虽规模小,但是数量众多,容易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再进一步与小城镇的发展结合起来,就能够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逐渐壮大小城镇规模。

江泽民的“三农”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三农理论的发展,同时对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卢肖文.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赵 腾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硕士研究生韩秀兰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责编 高生记)

猜你喜欢
江泽民乡镇企业国民经济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分析我国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