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与教师

2013-04-10 22:48文迪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9期
关键词:时文糟粕公知

卷首FRONT

“公知”与教师

新学期伊始,中山大学倡导2013届新生暑期阅读《弟子规》,并提交读后感。报道后立即遭到著名教授袁伟时先生和公共知识分子彭晓芸的激烈批评,称之为“笑剧”和闹剧。认为其内容违反现代伦理,宣扬愚忠愚孝的封建糟粕等等(据《羊城晚报》)。

《弟子规》极短,1080字,因事关教育,为此编辑部同仁又仔细读了几遍,想找出其中的“封建糟粕”,很遗憾,实在没找到。《弟子规》是《论语》学而篇和乡党篇在清代的演绎,是流而不是源,若《弟子规》是糟粕,《论语》当然也是。而其内容劝勉青少年不过量饮酒、立身要端正、借东西要还……看起来也不反动。

我不能理解“公知”们所谓的“现代伦理”指的是什么。幸好“李天一事件”仍在沸沸扬扬,李天一受的是现代教育,犯的确实低级错误,我觉得,在当下的道德世风中,道真有读一读《弟子规》的必要!

学校要求新生交读后感,并不等于要求学生对书本内容言听计从,其内容可以讨论,也可以批评。让学生了解一下几百年前的启蒙读物,一所大学的这点要求都会遭到“公知”们的批判,如袁伟时先生所云:“把300多年前五六岁小孩念的课本吹捧为经典,要今日大学生诚惶诚恐去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大笑话。这个笑话出在著名学府,令人心痛。”

谁说过《弟子规》是经典,学校有要求就是“吹捧”吗?再说“诚惶诚恐”又如何能要求,让学生录下“诚惶诚恐状”的视频吗?“公知”们对于传统是否也太过敏了?

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在批评中国传统的时候,一张嘴就来,说什么“几百年前的东西”。莎士比亚的戏剧、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无不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东西,凡是外国的,新的旧的全是好的。大凡中国传统的,都是不好的,这正是“逆向种族主义者”的价值观。

批评中国传统的人,主要是不读古书,哪怕仅一千字的《弟子规》。五四一代人的学风使然,历史学家顾颉刚晚年有一个反省,他入北大后追随胡适、鲁迅倡导“新文化运动”,痛恨程朱理学,家里有《二程遗书》根本就不想翻,直到抗战时期避居昆明,无书可读,不得已翻看程伊川集,读了以后大吃一惊,发现程子原来并不那么迂腐,道理都讲得很好(《浪口村随笔》卷五)。现代人把理学、礼教妖魔化,什么也不看,就已判定这是“吃人的礼教”。即以现代人最为诟病的“裹小脚”来说,不仅程氏家族的女性从来不缠足,而批评缠足最严厉的也正是朱熹的学生。

“公知”是媒体的常客,现代媒体的“浅阅读”需要一定程度的哗众取宠,正如阿多诺所言:“媒体把启蒙的可能,变成了野蛮化的可能。”

教师的生命成长当然离不开阅读,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也并非生活在象牙塔,媒体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无处不在。因此,作为媒体中的一员,笔者认为有必要与教师们交流一些个人心得:第一,某些“公知”他们的水平和素质并不比教师和校长们高,只是社会分工不同;第二,旧时代在报章上写时文的作家和“公知”们,很多是教师、包括小学教师。第三,时文依于事而作,时事一过则无甚价值。读书为明理,这是指的是圣贤书,而不是某些“公知”的文章。

猜你喜欢
时文糟粕公知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上)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谈时文阅读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公知,HR跨不过的一道坎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诗文一家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灵活运用时文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爱情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