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伦理与传统教育

2013-04-10 20:30朱力平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拉祜族神灵村寨

朱力平

西双版纳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笔者多次到勐阿镇南朗河村和勐混镇曼迈村进行田野调查,并走访了与南朗河临近的纳京寨、那丙寨、阿克西腊寨,还有与曼迈相邻的曼弄老寨、邦盆老寨等等,在社会调查中,感受到拉祜族是一个热情、善良而腼腆的民族。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为人处世、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营造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间互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一、生活伦理

1.敬老如敬神。拉祜族在生活中非常尊敬老人,他们认为太阳和月亮都是老人先看见,老人的经历丰富,经验多懂得多,尊重老人听老人的话走的弯路就少,因此生活中处处都能感觉到对老人的关照和顺从。平时老人来访,家人要赶紧让座,敬烟敬酒,老人说话时不能打断,也不能走开,要仔细听。

过大年的时候,只有老人才有资格去寨庙陪伴他们的大神厄沙,在那里的每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带和敬厄沙一样的食物来给老人享用,晚上还要给厄沙滴水,同时为老人带来热水,让他们洗漱。新年第一天一大早做媳妇的先去寨庙滴水敬厄沙然后就是带着烧好的热水去两边的父母家为父母洗脸,用实际的行动表达儿女的孝心,他们像敬神一样敬仰、爱护老人。

2.待客之道。拉祜族是一个善良、热情但不善表达的民族,他们的热情并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笑脸相迎、握手寒暄,有时碰到陌生人甚至会害羞地躲起来。记得笔者刚进寨子的时候,围在一起聊天说笑的村民,纷纷散开各自回家,很怕我手里的相机,尤其是女人,我曾以为同样是女性应该可以有很多交流,可是我根本没法和她们接近,几天以后才慢慢熟起来,但是她们更多的是在三四米开外听我和老人聊,听一下笑一下甚是可爱。

拉祜人不会给客人吃剩下的饭菜,总是用默默的行动来表达他们的情谊。印象特别深的一次经历是2010年7月份的调查,这个季节村民都忙着做农活,吃饭时间都不固定,他们往往干完活下午四点左右就在相互帮工的朋友家吃过了,我们去到要拜访的主人家时已经5点多了,主人回来后也不解释他们吃过了,也不说要给我们做吃的,邻居们也来来往往地聊着他们的家常事,似乎都没人管我们,累了一天我们也乐得喝着茶静静休息一下,大概7点多了,我们才跑到火塘边去准备自己弄点吃的,火塘上煮着一只鸡,我们邀约大家一起吃,他们说吃过了,这时我们才知道是专门给我们杀的鸡,这个季节在山上也没什么菜,一般他们都是就着舂作料吃着饭,为了我们他们特别杀鸡款待,雨季晚上的山上很冷,我们围坐在火塘边喝着热热的鸡汤,心里暖暖的,真正感受了一次他们无声的热情。

3.亲如一家的村寨。“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的拉祜族人崇尚为人坦诚正直、光明磊落,不说假话、虚话,不随意恶语伤人,这是他们一贯奉行的信条,邻里、朋友之间偶有摩擦或误解,事后互递一支草烟、喝一杯水酒,也就和好如初。“一家有事,全寨相帮”也是拉祜族的传统习俗和精神风尚。在村寨中感受最深的是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情谊,无论是不是亲戚。而事实上多年的相处,加之血缘、姻亲的关系,很多村民远远近近都有一点亲戚关系,相互间的团结和照顾,让人觉得生活在拉祜族村寨不会有孤单的感觉。平日里大家经常走动,说说笑笑;农忙时节相互帮工,辛苦的劳作中常常伴随欢声笑语;婚庆的日子全村人都来参与,喜庆洋洋;家人逝去,全村人共同陪伴相送,共渡难关;年节的时候全村人共同敬神、共同欢乐;盖新房时全村都来帮忙,往往一天就可以将房子盖好……拉祜族村寨的生活处处都能体现集体的力量,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共同维护集体的荣誉、共同享受集体的关爱,村寨就是一个大家庭。

4.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拉祜族的社会中,没有重男轻女、歧视妇女的思想。在村寨的访问中,我们能感受到不论是年长的老人还是现代的年轻人,他们对自己的儿女都是同样珍爱的,尤其是较为传统的贺开一带的拉祜族,笔者感觉似乎女孩还受到更多宠爱和保护,结婚的时候,无论是村寨的长老还是家庭中的老人都要严肃地交代新郎好好爱护新娘,把女人看做宝,他们认为有女人象征着生活会越来越兴旺。大年第一天,女人一般不干活,由男人来做饭给女人吃,表示对女性的关心和对她们劳动的尊重。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八”妇女节成了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全村人都会休息,穿上盛装通宵达旦地跳舞唱歌,感觉得到在拉祜族村寨女性是很幸福的。

在家庭中女性还有参与讨论家庭重要事务的权利,同时是处理重大事务的主要成员,在村寨和家庭的宗教仪式中是主要的仪式实施者,甚至在大、小年的村寨大会上,妇女不仅可以参加,还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利,在拉祜族村寨妇女是受到人们普遍尊重的,他们的权益尤其是在夫妻关系上受到村规民约的明确保护,贺开曼迈的妇女始终是祭祀仪式重要的参与者,甚至有些活动只能是女人参加,例如大年第一天堆沙通告厄沙的活动,就只能是女人参加。

拉祜族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和男性一样有自由挑选自己人生伴侣的权利和机会,父母一般很少干涉,自由恋爱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婚姻选择还是族内通婚为主。而族内通婚又禁止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在3~5代内血亲间通婚,一般必须是5代以外才能通婚,这是拉祜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生活伦理要求之一。

5.诚信而重义。拉祜族的历史上就有很多村规民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这些规范实际就是他们的道德规范。他们崇尚信义,痛恨偷盗,对偷盗、通奸等行为有着非常严厉的惩戒措施。在长期的引导和教育下,形成他们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在拉祜族村寨很少有偷盗行为发生,通常村民是没有锁门习惯的。每年的大、小年时,老人们都要在全寨大会上重申村规民约。村民间偶尔有争执和冲突,一般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会发生,人与人之间通常是非常友好和善的。

二、劳动伦理

拉祜族生产力发展较为缓慢,经济比较落后,但是他们自古崇尚劳动,勤劳勇敢。虽然生产条件艰苦,但是拉祜族村寨在劳动中很能体现同甘共苦、团结互助的精神,农忙的时候大家都相互帮工,尤其对缺少劳力的人家更是尽力帮忙,是拉祜族的村寨和整个族群能度过艰难的历史时期顽强生活到现在的重要原因。

小孩子从小就参与家人的劳动,帮妈妈看护弟弟、妹妹,上山背柴,七八岁就开始随父母到山上摘茶,现代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严格执行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在7、8月份放假时参与家中的劳动。贺开一带拉祜族村寨自古就有劳动经验最多的老人带领大家劳动,可以说是劳动头人——张列(也叫“扎列”),张列是铁匠的意思,在农耕生产的社会中专门负责为村里人打制、维修铁制工具,很受村民的尊重和爱戴,他最懂农时和耕作方法,是村寨劳动的楷模,是带领村民劳动的领头人,村民们说平时很少能在家中找到张列,他一年四季大多时候都住在山上的田棚里,只有有事的时候或者年节时才会回到村寨家中,直到现在年轻人都很崇拜和尊重这位老人。

劳动是生活的来源,在拉祜族人的心中劳动是重要而神圣的,因此有一种习俗或称为规范就是年轻人在农忙时节是不准谈恋爱的,农闲和年节的时候年轻人才能约会、恋爱,如果违反这个规定,将受到老人的责骂,这会是很失面子、让家人蒙羞的事情。

三、宗教伦理

宗教的规范在拉祜族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最懂理的是老人和宗教头人安章,每一个人都要听从安章的指点,从事对厄沙及各种神灵的参拜,祈求神灵的护佑,使村寨、家庭和个人平安健康。他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宗教伦理。

1.诚心敬仰。拉祜族村寨的人们从小就耳濡目染,非常相信世间有大神存在,而且无处不在,神灵在看护和保佑着每个人,是神灵的护佑才使拉祜族生存至今,如果做了不好的事神灵能够看见,还会惩罚人们。因此每个拉祜族人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和敬神的规矩,在敬神和祭祀神灵的活动中小心谨慎、低眉顺眼、小声交流,连小孩子也不敢大叫大闹,诚心的敬神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是相互结合的,因此在拉祜族村寨能够感受到人们生活的和谐和宁静。

2.规范敬神。每天女人们都会到寨庙“贺页”去滴水敬神,还要敬自家的家神“页尼”。年节期间一般每天要敬三次,敬的规矩都由安章来指导。还有结婚、生子和丧葬等每一个人生重要的事件发生都要向神灵通告,到寨庙去做仪式。每年拉祜族的“沙马斯赕”(包谷节)、“斯薇结赕”(祭树花)等重要活动中敬神灵、回报神灵的仪式是不可缺少的,每个仪式都有自己的规矩和特点,必须按照规矩进行。

3.敬神就是敬自然。一年到头无论是大小时节还是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大多是围绕感谢自然神灵的主题来展开的。感谢神灵,也包含了爱护神灵赐予的一切自然物。拉祜族很爱惜生活中一切自然物,他们滴水敬神的同时爱水和敬水,把接新水作为每年开年头一件大事,在水井边或山泉出水口做祭祀活动,祈求水神的眷顾,带来风调雨顺;他们敬树也爱惜树,禁止乱砍山寨周围的树林,每年年节要祭树、敬山神,祈祷村寨安康兴旺;新米节和包谷节祭收获物,希望年年都能有丰收等等,他们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来,对保护生态平衡、生态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传统教育的方法和意义

拉祜族是一个很注重文化传承的民族,尽管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依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他们的后人传达他们的文化特质。

1.行为方式教育:拉祜族在生活中有很多是通过长辈的行为达到教育目的的,长辈是过来人,他们懂得很多道理,有很多经验,每个成长中的拉祜族人都会从老人、长辈的行为中获得教育,向长者学习,做应该做的事情。笔者在拉祜族村寨生活的经历中,没有看见过父母大声斥责和打骂孩子,也看不到孩子成天拉着父母要哄要抱。孩子三四岁以后,有老人的家庭大多是老人帮带,没有老人的会有大孩子带小孩子。拉祜族村民注重为人处世和遵守村规民约,他们在生活中常常找机会告诉年轻人什么事要做、必须做,什么事不能做,孩子们总是以大人为榜样,在每天的生活中学习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年节时怎么参与祭祀活动不能马虎,什么节日要做什么祭祀活动,怎样准备祭品,什么话不能乱说,什么事不能做,亲戚邻里怎样互相帮忙等等。

2.仪式教育:仪式中的教育是使拉祜族孩子了解和接受、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过大年小年时,安章要在寨庙重述拉祜族的历史,教育拉祜族后人遵循前人的步伐敬仰神灵,向村民示范如何敬神,所以拉祜族的小孩子可以说从出生开始就耳闻目染了神灵崇拜的思想,这个思想在拉祜族村寨中还普遍存在,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当然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会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文化,我们能看见其中开始发生的改变,只是在交通不便远离文明发达地区的山区,这种变化还不十分明显。

婚姻仪式中也有教育,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要轮流到双方家中与老人吃饭,吃饭之前双方家的老人都要对两个新人进行生活教育,告诉他们生活中会出现的困难,提出对两个新人的期望,希望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尤其对新郎更是严厉指出要珍爱自己的女人,这些教育虽然是针对新郎新娘,但是婚礼全寨的村民都会来参加,尤其是孩子以及新郎新娘的小伙伴们其实都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聆听着老人的述说和教育,从小到大反反复复,实际上都是在接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育。

在拉祜族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存在,其传统教育主要表现为伦理教育,教育使拉祜族传统道德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

1.伦理的示范教育带来拉祜族村寨生活的和谐感。长辈总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给自己的后人做着示范,拉祜族人从小就向长辈学习尊重老人关爱晚辈、热情待客、互帮互助、诚信重义、热爱劳动、敬畏神灵等等,使生活在拉祜族村寨的人们不会感到孤独,尤其是现代社会老年人成为了被遗忘的群体,但在拉祜族村寨老年人完全能融入年轻人的生活中,村寨所有的活动都不会排斥老年人,反而老年人是必须的参与者,老年人在生活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村寨里充满其乐融融的人间温情。

2.劳动的示范教育增强拉祜族年轻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在村寨中能感受到年轻人对那些勤劳致富的人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尊重,对张列的评价常常用“很厉害”来表达,可见他们心目中厉害的人是勤劳的人,这对促进民族的发展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思想氛围。

3.宗教仪式的示范教育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保护生态和自然有积极作用。尽管我们不能否认宗教信仰的行为、仪式中有不良的迷信成分在里面,但是宗教信仰中包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惜,是拉祜族村寨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值得肯定的,重要的是在于引导他们利用传统宗教结合科学的方法来保护他们自身的生存环境。

4.传统伦理教育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教育贯穿于拉祜族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歌舞、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祭祀仪式等方式强化着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尤其是整个村寨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亲如一家的感情,更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5.通过伦理教育传承传统文化。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发展,很多传统文化会慢慢消失,包括语言、服饰和伦理思想等等,拉祜族贯穿于生活的伦理教育包含了拉祜族自身特有的很多文化因素,这对其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拉祜族传统教育在其伦理道德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真正使拉祜族文化得到长久发展,还是需要国家的扶持,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教育发展了,劳动者素质才能提高,民族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才有可能实现,民族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才能得以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推广普及并在群众心中牢牢扎根,一些制约和束缚现代化建设的传统思想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和落后习俗才能够最终革除,也才谈得上民族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样,相信科学、重视教育的观念才能够树立,使拉祜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有基本的保证,促进民族创新能力的形成和良性发展。

[1]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云南省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2]王正华,和少英.拉祜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晓根.拉祜族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拉祜族神灵村寨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无蚊村寨丁屋岭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村寨——海坪彝寨
56 个民族56 枝花拉祜族
特色村寨
神灵迷宫
边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
边疆行(之二):拉祜族葫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