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2013-04-10 01:29李惠红
上海医药 2013年22期
关键词:孕产妇下肢血栓

李惠红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11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表现为深静脉腔内的血液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且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1]。Richter等指出[2],妊娠及产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DVT的发病率较正常时期高6倍。一旦出现DVT,对孕产妇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严重者可致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有效的DVT预防及护理对孕产妇至关重要。

1 DVT的形成因素

DVT的形成主要与解剖、激素、分娩及手术因素有关。有学者表示,左髂静脉被夹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峡之间,妊娠期间,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髂静脉,容易使左髂总静脉长期处于前后壁接触状态,使左髂总静脉血流受阻,还可形成静脉腔内黏连。有研究显示,由于这一解剖特点,产妇左下肢血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下肢[3]。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的雌激素,足月时体内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 000倍[4],而雌激素可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血栓的危险可持续到产后12周。分娩中由于宫缩及过度用力,汗腺分泌增加而大量出汗,水分或液体不足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5]。手术产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由于连续用硬膜外麻醉使周围静脉扩张,血流减慢,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血流缓慢,易形成静脉血栓[4]。

2 DVT的预防

2.1 鼓励早期活动

黄惠娟等[6]研究表明,对于孕期及产后出现下肢有沉重感,活动受限,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或腹股沟有压痛者应注意排除DVT。鼓励产妇产后早期活动,不能离床活动者应在床上多活动下肢。纪范英[7]强调,怀孕后期,孕妇应坚持散步或做适量运动,每天起床前,先做活动脚趾的运动,然后运动脚;每日按摩腿部、脚部2~3次,每次10~15 min,可加速下肢静脉血回流速度,减少血流淤滞。在产后6~8 h,应坐起进餐进水,12 h后由家属陪伴去卫生间上厕,24 h后可根据情况在房间或走廊走动,并做一些轻微活动,如抬腿、四肢屈伸运动、勤翻身等活动。48 h后可在房间慢慢走动,每天2~3次,每次30 min,随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半个月后开始做些轻微家务,可降低DVT发生的可能。产后6 h内应以被动运动为主,腘窝处避免垫枕,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孙福华[8]提出,产后24 h由被动转为主动,主要为膝关节伸屈运动及踝泵功能锻炼,以增加腓肠肌泵的作用。程香红[9]对56位围生期孕产妇研究认为,顺产者于产后2小时下床活动,剖宫产者术后6 h进行下肢按摩,并进行伯格运动(平卧,先抬高患肢,再在床边下垂2~3 min,并做足部旋转、伸展活动,可促进患肢循环建立),同时结合药物综合预防,可有效降低DVT发生。

2.2 安置合适体位

刘秀娟等[10]表示,传统的护理体位产妇术后卧床时间长,而且活动明显减少,使得下肢静脉失去肌泵的作用,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流淤滞在骼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易发生DVT。蔺来霞等[11]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指出,剖宫产术后去枕平卧6 h,期间足跟下垫软枕,抬高下肢20~30 cm,6 h后取半坐卧位,角度一般要求30°~40°,每2 h翻身1次,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因静脉血流受阻而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2.3 加强饮食指导

纪范英[7]提出,孕妇应低盐饮食,少食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食物,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嘱孕妇多饮水,可保持或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加速血流速度,增加尿量及排尿次数,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黄兰英[12]指出,应鼓励产妇进食富营养、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便秘时腹压增加,影响静脉回流,形成血栓。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维生素K具有促凝作用,会干扰抗凝药物的效果,增加静脉血液凝集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及时补充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保证充分的体液,防止因体液不足血液黏滞而形成下肢深静脉栓塞。

3 DVT的护理

3.1 疼痛护理

刘果等[13]研究发现,疼痛是DVT的主要症状,肿胀是其主要体征,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孕产妇下肢疼痛情况,认真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游走方向。陈善美[14]建议对疼痛严重的患者可采用止痛泵进行止痛,妥善固定止痛泵,以防止连接部位脱出;还可采用硫酸镁热敷,硫酸镁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有解痉、止痛、消肿的作用,在使用硫酸镁时应注意溶液的温度,热敷的时间,以保证药液的渗透作用。

3.2 加强心理护理

产后一旦出现DVT,产妇易产生心理压力,针对不同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护士要用良好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开导、安慰产妇,鼓励产妇以正确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危重患者,还需注意其家属的心理变化,多沟通和交流[11]。护士可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讲解疾病对胎儿及分娩的影响,DVT的相关知识,可能的并发症及预防,包括母子暂时分离、新生儿喂养、乳房护理等[15]。在执行每项操作前,告知患者目的和作用,以取得配合[13]。无论在DVT的哪一阶段,护士都应对产妇做好心理护理,将DVT给产妇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3.3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3.3.1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的患者在出现症状后的1 h内死亡[16]。大多数肺栓塞临床表现轻微,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循环、呼吸系统疾病混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肺栓塞三联征表现(血痰、胸痛、呼吸困难)的观察。黄启涛等[17]指出,D-二聚体是筛查发现DVT及肺栓塞的指标之一,当其结果为阴性时,可基本排除DVT及肺栓塞可能。发生肺栓塞时应立即予平卧位,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开放静脉通路,予高流量吸氧及生命体征监测,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3.3.2 出凝血功能异常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剖宫产手术创伤,及术后患者长期卧床等共同作用导致DVT形成。肝素是孕产妇治疗DVT的主要药物。用药前需先检查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及肝功能,明确没有肝素治疗禁忌证。该药适用于快要临产的孕妇或者刚刚产后不久的产妇,其临床症状不稳定,出血风险高[18]。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孕产妇全身皮肤及黏膜有无出血点、紫斑、恶露的多少、剖宫产伤口有无渗出血,若出现片状红斑、恶露增多、伤口明显渗血,穿刺、注射部位皮下瘀血、鼻腔、牙龈异常出血,血尿、黑便,特别是有无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瞳孔变化等颅内出血[13-15]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停止用药,急查凝血酶原时间和出凝血时间,并隔日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每周检测纤维蛋白原2次,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抗凝剂的剂量。

4 小结

目前,国内外对深静脉血栓已有大量研究,针对不同的人群提出了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孕产妇是一特殊人群,我们应该通过鼓励早期活动、安置合适体位、加强饮食指导积极预防DVT发生。而一旦发生了DVT,护理人员应该加强疼痛护理、心理护理、预防肺动脉栓塞和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护理,从而更好地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目前研究中对早期活动的研究还存不足,对活动开始的时间、活动方式、持续时间已有明确方案,但尚缺乏活动效果评估表,无法估计孕产妇的活动是否符合要求或有效,今后的DVT研究可着重于对孕产妇活动效果的评估。

[1] 吴在德, 吴肇汉. 外科学[M].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42-645.

[2] Richter ON, Rath W. Thromboembolic diseases in pregnancy[J]. Z Geburtshilfe Neonatol, 2007, 211(1): 1-7.

[3] 李玉荣. 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2(3): 221-223.

[4] 侯天霞, 王建富.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 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2): 37-38.

[5] 王玲.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J]. 临床护理杂志,2007, 6(6): 57-59.

[6] 黄惠娟, 李宝恒.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分析[J]. 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4): 791-793.

[7] 纪范英. 护理干预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8): 1432-1434.

[8] 孙福华.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8, 15(9):9-10.

[9] 程香红.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治疗[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2): 213-214.

[10] 刘秀娟, 张晓英, 邱忠君. 剖宫产术后新护理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11):989-990.

[11] 蔺来霞, 党云芳. 循证护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3): 102-103.

[12] 黄兰英. 压力梯度长袜预防高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1, 18(10): 54-55.

[13] 刘果, 张敏, 吴万飞. 高龄产妇剖宫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9, 18(6): 404.

[14] 陈善美. 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J]. 中国保健, 2008, 16(8): 341-342.

[15] 王晓玲.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30): 84-85.

[16] 胡德英, 田莳. 血管外科护理学[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 2008: 297-302.

[17] 黄启涛, 宋天蓉, 邓佩瑛, 等.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分析[J]. 广东医学, 2012, 33(11): 1594-1597.

[18] 张锐, 马德奎. 妊娠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28): 25-26.

猜你喜欢
孕产妇下肢血栓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孕产妇死亡24例原因分析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探讨护理干预在妊高症孕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