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平原绿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以浙江省常山县为例

2013-04-11 01:20申屠惠良
自然保护地 2013年1期
关键词:常山县覆盖率平原

申屠惠良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

县级平原绿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以浙江省常山县为例

申屠惠良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

以常山县平原绿化为例,阐述平原绿化在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改善平原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分析平原地区的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生态与景观功能不强等问题,提出提高平原绿化水平、发挥平原绿化效益、建立平原绿化长效机制、巩固平原绿化成果等搞好县级平原绿化的对策。

平原绿化;成效;问题;对策

平原绿化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浙江省将平原绿化作为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新阵地、重头戏,改善平原地区林木绿化和生态状况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平原绿化发展十分迅速,在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现结合常山县平原绿化实践,探讨森林常山建设中平原绿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模式及相关技术。

1 背景分析

自1988年实施《全国平原绿化五七九达标规划》以来,全国平原绿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平原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浙江省提出将平原绿化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战略目标的重要行动,作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森林浙江”建设的重大举措,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加快平原绿化建设,县域平原区域的林木覆盖率要求达到18%以上目标,并做好县级以上城市、乡镇所在地、自然村闲置土地及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工业园区裸露地绿化工作的要求,全面推进平原绿化工作。

对常山县而言,平原地区既是县域经济最发达、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也是人口相对集中且环境污染最严重、气象灾害较频繁的区域。该区域主要涉及天马镇、辉埠镇等16个乡镇级单位,面积为13010.56公顷,按土地利用和建设情况,规划范围划分为农区、城镇区、村庄区和连片水域四个区域。

表1 平原区域分类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为实现平原区域的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目标,常山县从多方面开展平原绿化工作。一是道路两侧山体绿化,主要为48省道、黄衢南高速、县城周边等山体,采取造林、补植、垦复抚育等措施进行绿化;二是创建球川镇等省级森林城镇,同时开展森林村庄建设,创建市级、县级森林村庄;三是平原林带林网为主体的重点防护林建设;四是结合县域油茶资源丰富的特点,抓好平原区5度以下的山岗地油茶良种推广示范等提升项目建设。

2 平原绿化建设成效

2.1 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平原绿化结合绿色通道建设,促进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基本实现了城市园林化、通道林荫化,改善了平原地区的人居环境。目前常山县干线通道(含公路、河流、干渠、堤岸)绿化长度比例79.7%;村庄林木覆盖率23.9%;城镇建成区和城市中心区林木覆盖率为15.6%和14.6%,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8.2平方米(按户籍人口计算)。建成了一批绿化示范村、花园式工厂和单位,中心城区呈现出现代化城市的良好风貌,体现了时代特色。

2.2 有效增加森林资源

目前,常山县平原地区有林地面积已达4000多公顷,其中各类经济林、竹林约1000公顷。另外,在林带结构模式、树种选择、养护管理、产权、局部利益与整体效益等方面积累经验,为今后不断提高和完善提供借鉴。

2.3 改善平原区生态环境

目前全县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1.42%、林木覆盖率33.79%、农田林网控制率62.5%,森林生态屏障逐步形成,平原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 存在问题与分析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常山县平原绿化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平原地区的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生态与景观功能不强,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性需求不相匹配,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全县平原绿化事业的发展,亟待解决。

3.1 部分平原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低

平原绿化指标要求平原区域的林木覆盖率到2012年达18%以上,但据调查,全县现有平原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虽已经达到31.42%,但辉埠镇、宋畈乡、新昌乡、新都办四个乡镇(街道)离指标还有差距。因此,针对未达标的乡镇(街道),一方面要加大平原区域的植树绿化,另一方面对现有绿化树种进行强化培育,促进林木生长,进一步提高绿化覆盖率。

3.2 铁路和公路等干线两侧宜林地绿化率低、宽度窄

平原绿化指标要求铁路、公路(含乡级以上)、干渠、堤防、主要河流等五大干线两侧宜林地绿化率95%以上。但据调查,现有铁路(衢景九铁路和衢常铁路)、公路、堤防等五大干线的宜林地绿化率平均为30%左右,并且宽度较窄,一般在2~5m间,离指标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要加宽绿地面积,加强干线植树绿化,同时强化培育,从加大宽度和提高干线绿化质量两个层面上,促进铁路、公路、干渠、堤防、主要河流等五大干线两侧宜林地绿化达标。

3.3 农田林网控制率低

平原绿化指标要求农田林网控制率90%以上,网格面积在20公顷以下,其中交通要道两侧行政村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5%以上。但据调查,平原区农田林网的控制率为62.5%,网格面积在45公顷,配置的树种有水杉、女贞、樟树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农田林网结构,加大植树造林,配置具有防护功能的主林带和副林带主体结构,着力提高农田林网的控制率和防护效益。

3.4 城镇绿化和村庄绿化程度不高

一是森林村庄个数少。据调查,常山县平原区规划区共有16个乡级单位(镇、街道)205个行政村,但目前全县已建成绿化示范村(森林村庄)仅16个,离全县1/3以上村庄达到森林村庄的标准还有距离。二是平原乡镇森林覆盖率低。14个平原乡镇中有辉埠镇、宋畈乡、新昌乡、新都办四个乡镇(办)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8.0%,最低的新昌乡仅为5.8%。

3.5 平原绿化质量有待提高

一是树种结构简单,常山县平原绿化的树种单一,主要为樟树、桂花、柏木等纯林。二是林带或树带的树种长势较差,有些乡村道路上种植的树种,由于种植在水田中,缺株断带较为普遍。三是种植的树种规格较小,一般只有直径3~5cm,且株距大都在4~5m,甚至6m,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平原绿化的成果难以巩固。

3.6 拓展平原绿化空间的难度大

常山县的平原绿化,受用地的制约,空间难以拓展。一方面,常山县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园区、城镇、社区、道路、电力、水利等建设项目用地仍将在短期内保持较大的需求,但由于常山县地处山区,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无论是哪种建设项目用地,几乎都必须使用到林地,尤其是平原区的林地。据测算,全县年平均需使用林地210公顷,主要集中在平原区。另一方面,平原绿化建设必然挤占农业用地,林粮争地、争光、争热、争水、争肥的矛盾客观存在,从而导致群众积极性不高,擅自拔除或故意损坏绿化树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既要积极宣传平原绿化的重要意义,强化管护,建立管护机制;又要在考虑平原绿化树种的选择上尽可能考虑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绿化树种,进一步提高平原绿化的积极性。

4 发展对策

4.1 认真落实规划,加大力度,提高平原绿化水平

要认真实施巳批准的《常山县平原绿化规划(2011—2015)》,加大建设力度,充分挖掘潜力,加快平原绿化建设进度,力争超额完成规划任务。同时,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以农田林网规范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村镇城市森林化、林业服务网络化为重点,结合常山实际,坚持科学造林,提倡乔木树种和乡土树种造林,发展珍贵树种、彩叶树种、阔叶树种,以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需要。

4.2 优化结构,创新模式,发挥平原绿化效益

要把调整和优化结构作为平原绿化建设的突破口来抓,用产业带动平原绿化上水平。要立足第一产业抓造林绿化,建设油茶、胡柚等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发展“两高一优”林业,同时要强化第二产业,抓好加工增值;以油茶文化博览园、胡柚生态园等开拓森林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同时抓好流通服务。坚持生态经济相结合模式,发挥平原绿化综合效益,促进平原绿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4.3 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长效平原绿化机制

一是坚持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连续性,实行没有达标一票否决制度。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严格考核。平原绿化工程难度非常大,必须由政府出面,加强领导,对山水林田统筹安排,统一实施才能见诸成效。二是政府主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必须抓住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这个核心,调整林业经济政策,通过立法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生态效益被社会无偿占用和生态工程投入不足的问题。

4.4 加强督查,搞好管护,巩固平原绿化成果

一方面,应把督查工作放在平原绿化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围绕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进度质量,加大督查力度,并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部门联席、考核奖励等各项制度,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实施到位、进度到位、质量到位。另一方面,应加强平原绿化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研究,加大对现有资源保护力度,制止各种毁林和非法占有林地行为。同时搞好护林队伍和护林设施建设,防止病虫害蔓延,以巩固现有绿化成果。

S731.1

B

1004-7743(2013)01-0038-03

2012-12-12

猜你喜欢
常山县覆盖率平原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学生作品展
平原的草
浪起山走
常山县图书馆推动有声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电信800M与移动联通4G网络测试对比分析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