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利益多元化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

2013-04-11 07:27霍军亮
湖湘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党员队伍农村基层多元化

霍军亮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从思想上建党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领导作用正确发挥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经济利益多元化的现象也不断产生和发展,并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不可扭转的趋势。济利益多元化是相对于经济利益一元化、平均化而言的,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广泛而重大的影响,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经济利益多元化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一)经济利益多元化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必然决定着农村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内容与形式,经济利益的分化及多元格局的形成,必然在党员队伍的思想中得到体现和反映。经济利益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资源由国家绝对控制的局面,而强调资源在市场的基础上实现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都忌讳讨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利益分化问题,忽略经济利益的差别而过于强调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这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指导下,严重打压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受到束缚,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这种战略思想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思想,这是对劳动人民内部的利益分化、利益差别的承认和肯定。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主导下,广大人民群众释放出了被平均主义压抑的巨大积极性,发展经济、提高家庭经济能力的积极性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整个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财富涌流的繁荣景象。”[1]这就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利益多元化增强了农村党员队伍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利益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过去的平均主义,大大激发了多种利益主体的竞争力和活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见《管子·牧民》)利益分化的大趋势在造就了多元利益主体的同时,也活跃了农村党员的思想,强化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及一系列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观念等主体意识。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由于其所处地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特殊原因,大部分党员的思想较为单一,绝对忠诚于党和国家,但是面对多元经济利益的冲击,他们对外来的新观念、新思想也会表现出种种的好奇,并会主动地去辨别和实践,进而实现自身合理利益的最大化。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在谋取合理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价值观念也必将进一步多样化,民主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必将进一步增强。

(三)经济利益多元化拓宽了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思路

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存在为农村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思路,迫使农村党建工作的决策层和执行者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化的利益观,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以多元的视角、多元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引导,改变一些落后的思想建设措施和思想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功能观,推动思想建设内容、方法、功能的进一步科学化,从而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与说服力、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经济利益多元化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带来的新挑战

(一)经济利益多元化使农村基层党员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人们的经济利益是一致性的。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社会提倡和奉行的是集体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获取利益的渠道日益多元,利益差别进一步加剧,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我国在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而入,部分人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追求高消费;以片面强调个人需要和欲望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盛行。”[4]思想建设往往以宣传主流思想、构建主流价值观念为价值取向,进而维护执政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在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如果不能发挥经济利益多元化趋势对农村党员队伍思想影响的“正能量”,处理不好农村党员队伍价值取向多元化与思想建设导向性的矛盾问题,就很容易造成思想建设工作功能与效果的的弱化。

(二)经济利益多元化使农村基层党员队伍进一步复杂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由“单位人”走向了“社会人”,身份特征淡化,契约制趋向明显,“以往老实的农民、世故的市民、小心谨慎的知识分子、善于用权的官员都在学习运用契约的方式与外界打交道,并据此保卫自己的合法权益。”[5]新党章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见《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内成员成份的逐渐多样化,必然产生不同利益诉求的利益群体,在党内会出现许多诸如企业家阶层、中间阶层等新阶层,思想建设的对象日益复杂,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传统的基层组织建设往往用整齐划一、不分层次的培养共产主义者的目标来要求所有的农村党员,它与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教育对象之间会产生严重的脱节。“这种划一的、理想色彩过于浓厚的目标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显得不相适宜。”[1]

(三)经济利益多元化冲击着传统的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方式与方法

传统的思想建设的方式、方法往往以“说教”为主,强调“灌输”与“训导”,以“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不断地在精神层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的科学性与必然性。“追求利益是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激发个体主动性、积极性的源泉。教育对象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关心其个人利益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之一。”(见贾海丽:《经济利益多元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信息化、数字化速度的加快,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以往那种强制灌输、显性教育、集中型教育等方法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更难以让受教育者接受。[6]因此,新形势下不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进行创新,充分尊重农村党员的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增强思想建设的效度。

(四)经济利益多元化弱化了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强度和力度

经济利益多元化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社会转型期的主要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期,党的中心工作就是经济建设,农村各级党组织面临着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会不断地去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比之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思想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当农村基层党组织过于强调经济的发展时,其极容易犯“左”的错误,可能会导致“精神无用论”的出现,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导致农村党组织在思想认识上轻视思想建设,减少对农村党员思想教育的投入和研究,致使思想政治工作严重滞后。有调查显示,农村基层党支部在改革开放以来主抓经济,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手腕较弱,没有及时地调整好党建步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农村党员扩充缓慢。对于入党时间调查分析,47 8%的党员是在1989年以前入党,接近一半的党员在20年前入党。[7]不仅如此,当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不到位时,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也相应滞后,这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松散,思想建设很难落到实处和取得实质性效果。

(五)经济利益多元化致使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人才资源趋于匮乏

优秀人才是有力开展思想建设的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后,开始从制度层面激励农民单干致富,承认了共产党员之间具体经济利益的差别。制度上对经济利益多元化、差异化的认同,激励了农村优秀青年的大规模外流。在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城乡二元制度又使得城乡差别和工农业比较收益差距不断拉大,受市场的驱动,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离乡进城”意识增强,一大批农村社会的精英开始流向城市和东南沿海,在外接受教育的优秀学子也不可能心甘情愿回到农村,这客观上造成了农村精英的外流以及农村留守人员素质下降。[8]对农村基层的个案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以30一40岁左右、个人素质较好的青年农民为主。留在村中的农民,多数素质较差,且老人、妇女、儿童居多,许多人甚至不会写姓名,只能请选委会人员代填选票等,这直接影响了村级组织建设。当农村精英不断流出时,农村内部呈现出明显精英匮乏的状态,不仅使流动在外的大量“精英”不愿回村参加选举、承担公共责任,就是被选上的一些村干部,也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找机会外出打工挣钱。(见吴海燕:《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精英流动与乡村治理——以福建省周宁县南庄村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这种过度的经济利益考量,客观上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带来了相当阻力,严重影响着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深化和拓展。

三、经济利益多元化视角下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需要倡导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取向,然而,市场经济在它初始阶段的运行中,又引导人们自发地接受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要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9]P150-151加强农村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宗旨是提高农村党员思想素质,倡导和维护现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内涵的宣传与教育,进而巩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保证大众思想意识的社会主义方向。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思想建设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即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在具体的思想建设工作中,坚决反对“经济利益绝对论”和“价值无用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利益观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理念,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凸显社会主义利益观所昭示的崇高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以此来增强思想建设的导向性、辐射力和渗透力。

(二)进一步丰富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内容

思想建设的内容一定要遵循贴近农村社会实际、贴近农村党员生活、贴近农村党员思想的原则。经济利益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产物,市场经济固有的竞争、效率、创新等内涵也深深地影响着分化过程中的利益主体。伴随着经济利益多元化而产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等新思想、新观念,都为新时期的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增添了丰富的内容。除了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将一些新的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利益观教育纳入到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内容中去,彰显思想建设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同时也应加大农村党员管理知识、业务知识和具体使用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村党员发展经济、勤劳致富的能力,缩小收入差距,使其思想的先进性与行为的示范性达到同步和同一,进一步增强思想建设的实效。

(三)不断创新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方式与方法

在经济利益多元化大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思想领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农村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方式与方法也应实现开放化和多元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农村党员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他们的整体思想素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使他们的价值选择、具体行动能与党的理论、政策、方针相一致。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过程和具体行动中,组织者和实施者需要进一步开动脑筋,加速转型与创新,综合考虑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体意识和接受特点,克服传统思想教育的弊端;要立足于当今经济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对传统思想教育片面强调集体利益的价值导向进行合理改造,以适应新时期的农村党员队伍的思想实际;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强调共产党员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高度同一性的同时,还必须充分重视共产党员作为人的个体差异性和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合理利益需求与追求,允许他们具体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这既是经济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加快建立有效的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保障系统

党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基层党员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投入,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物质保障,建立规范有效的保障系统。首先,经济利益的驱使致使大批有能力、会技术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村党员结不合理、党员老化、青年群体外出的局面,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在发展农村青年党员、留住农村优秀人才的同时,也要继续采取措施激励城市优秀人才下乡支援农村,如“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志愿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逐渐改变农村事业发展“无人可依、无人可用”的状况。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党组织的资金投入,“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专项基金,资金的主要来源定期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配,或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执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对思想教育的活动的建设和维护,全职的党务工作者的工资和福利,以及各种活动的配套设施,如扩建党员活动室,建设党员远程教育室,建立党员图书室等”。(见刘婧:《现阶段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张哲、李蓉.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张哲.论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的人民内部矛盾[J].前进.2011,(8).

[4]刘孝云.经济利益多元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J].探索.1997,(1).

[5]朱光磊.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及其对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6] http://finance.ifeng.com/money/roll/20120730/6836540.shtml

[7]周琴,陈杰,秦自强.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基于对川渝部分地区基层农村党员队伍的调查[J].前沿,2010,(24).

[8]钟涨宝.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孟毅辉

猜你喜欢
党员队伍农村基层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坚持标本兼治 纯洁党员队伍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