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视野下流动人口犯罪防控模式

2013-04-11 11:09徐为霞孙延庆任希全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情报信息研判流动人口

徐为霞,孙延庆,任希全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中流动人口规模在持续扩大,流动人口犯罪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流动人口犯罪已占各地犯罪总数70%以上,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达到90%之多”〔1〕。因此,如何有效抑制流动人口犯罪,成为城市发展中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然而,城市传统犯罪控制中的户籍制、单位防范等难以实现防控流动人口犯罪的目的,人口动态化、社会信息化和犯罪多元化特性,决定着当前流动人口犯罪的动态化发展模式。流动人口管理主体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急需从以前的手工方式、封闭方式、孤立方式,向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转变。因此,结合城市信息化管理手段,急需建立与城市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防控流动人口犯罪的新模式。

一、流动人口犯罪信息化防控模式产生的前提

(一)流动人口犯罪传统控制手段的失效

流动人口犯罪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如兰州市在全部刑事作案人员中,流动人口占50%左右,特别是毒品犯罪、杀人、绑架、强奸等重大恶性案件,以及“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的作案成员中,流动人口占很大比重,团伙犯罪、带有明显区域特点和职业特点的犯罪案件大量增加。〔2〕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治安必须控制和掌握住流动人口犯罪。而传统的户籍管理、条块分割、信息交流的不畅通已经严重影响对流动人口犯罪的控制能力。因此,要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需充分利用公安互联网和警务综合应用平台,将流动人口犯罪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动态管理。

(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的时代特征

流动人口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相对一地户籍人口而产生的概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的最活跃时期。流动人口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丰富多元化人口资源、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社会问题。流动人口外在形态位移的集合构成人口流,附着于流动人口的各种社会功能信息的流动构成信息流。长期以来,在流动人口管理领域,人口流与信息流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都是分割的。由于信息失踪和失真,流动人口管理往往出现户籍地喧宾夺主的局面。〔3〕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应时而生,流动人口管理从以前的手工方式、封闭方式、孤立方式,向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转变。2011年12月设立的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人口流动分布决策分析平台及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以及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项目实施及相关政策研究等工作。

(三)信息化控制流动人口犯罪手段不断出现

随着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采集、出租房的信息管理、防控地理信息分析、高危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等应运而生,各地都在探索信息化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的手段方法。各地纷纷建立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出租房、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高危人口管理信息、重点部位监控信息等信息平台,实现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的社会化,以实现对流动人口的有效防控。如广东省针对流动人口犯罪,加强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业务信息库,完成全市人口信息、刑事犯罪情报资料、车辆管理、出入境管理系统、看守监管信息系统的组网和联网,将图像信息化进一步运用到打击和防范犯罪上,进一步广泛应用各类现场图像采集系统和无线、有线图像传输技术,把市区道路、地铁沿线、市各大出入口、街面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扩充完善,以对付可能出现的犯罪行为。〔4〕

二、流动人口犯罪信息化防控模式构建的基础

(一)信息化防控的主体配置

随着公安机关“金盾工程”的建设,大情报系统已逐步形成,各地分别建立自己的情报信息机构。情报队伍不断扩大,逐步培养了一批信息化的民警。因此,流动人口犯罪信息化防控的主体建设已逐步建立,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强化情报信息意识,强化主动防控犯罪的意识。各地公安队伍对情报信息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防控流动人口犯罪中的主导作用,但基层民警对信息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认识不到位。流动人口信息化的防控必须树立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进攻、由粗放运作向精确制导转变的情报信息主导模式,强化基层民警主动防控的情报信息意识。二是要加强信息化防控队伍的培训,培养情报信息人员的信息思维能力。三是通过不断实践,积累和总结经验,提高情报信息队伍的信息化分析能力。

(二)信息化防控客体的信息化

犯罪预防模式必须建立在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从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构成来讲,一般有犯罪人、被害人、犯罪时间、犯罪空间、犯罪行为、犯罪过程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犯罪行为。犯罪预防从微观角度就是控制这些要素。因此流动人口犯罪信息化防控就需要结合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解析流动人口犯罪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时间、空间、手段等,探析如何在这些犯罪要素之下收集流动人口犯罪的信息片段,分析防控方法,加强信息化防控的基础建设。这些信息要素中犯罪主体要素的信息包括:流动人口的管理信息、高危人口管理信息、刑嫌人员管理信息;时空要素信息包括:出租房、旅馆业、网吧治安管理信息、重点部门监控信息、重点时段监控信息;犯罪行为要素信息包括:视频监控信息、危险物品管理信息等。

(三)信息化防控平台的建设

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信息化建设转向以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为目标,探索建立“大情报系统”。流动人口信息化防控也是以这种平台的建立为基础展开的。各地公安机关尝试以不同的信息平台来防控犯罪,如珠海SIS 情报分析系统,是集信息采集、信息检索、警情研判等功能于一身的系统,可共享137个城市警务信息和社会信息资源。〔5〕再如宁波市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外来人口管理,鄞州区公安局实施信息化战略,积极推进流动人口管理“基础信息化、信息基础化”的工作目标。建设了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载体——“防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强化了打击力度,而且提高了信息促防整体效能。〔6〕所以,流动人口防控需要充分利用公安互联网和警务综合应用平台,建立新型的信息化防控平台,将流动人口纳入计算机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动态管理,以实现流动人口犯罪防控的目标。

三、流动人口犯罪信息化防控模式的流程

流动人口犯罪防控模式主要是针对流动人口犯罪防控难的特点,转变以往的传统控制模式,借助城市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流动人口所留的“电子信息片段”,搭建信息化防控流动人口犯罪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犯罪防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流动人口的犯罪防控的信息平台,实现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的社会化,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研判,提高发现、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的能力,实现流动人口犯罪有关信息的规划——采集——分析研判——防控——反馈的运作模式。

(一)信息的来源:规划与采集

信息的规划与采集是信息建设的基础,是研判出有价值的信息的源头,因此,信息的规划与采集是流动人口信息化防控建设的基础。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基础性信息要采用全警参与,多层面、多渠道、全方位进行采集。“要逐案逐人一个不漏地采集,对与违法犯罪嫌疑人密切相关的重点人口、特种行业、公共场所、房屋租赁、旅店业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社会保险业、通信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房产部门、民航部门、海关部门、旧货市场等社会公共信息也要予以高度重视。要实现多层面、多渠道信息采集。”〔7〕特别是对与流动人口犯罪相关的通信、工商、税务、房产、民航、海关等部门以及旧货市场等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采集的大量社会公共信息要与之建立交流、沟通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综合信息资源。因此,要依托社会资源,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点,将流动人口采集工作由原来的民警单一型采集,演变为群众、民警、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科学化采集模式,最大限度地采集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强化流动人口信息的社会化覆盖。

(二)信息的分析研判:预测预警

信息的分析与研判,就是根据流动人口犯罪防控工作的需求,把许多分散的、点滴的情报信息集中起来,经过选择、整序、评估,科学抽象的逻辑加工,得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新情报的思维创新过程,是对已知情报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的高层次的情报工作。信息分析研判是最大限度发挥情报信息效益的环节。信息的分析要借助情报信息综合运用平台,注重对“人、屋、车、场、网”等与流动人口犯罪有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研判,以获取相关的情报信息。信息分析研判主要包括犯罪活动的战术预警和犯罪趋势的宏观预测。战术预警是根据流动人口犯罪防控的实战需求,选择需要重点关注的高危人员、物品、车辆、房屋、网络等作为分析目标,最大限度地捕捉关联信息,结合不同违法犯罪活动发展的规律特点和流动人口犯罪防控的实际,对被关注对象进行跟踪锁定,一旦出现与实战应用模型设定指标相近吻合的情形,立即预警提示战术情报。犯罪趋势的宏观预测是指对一段时期流动人口犯罪的总体形势和突出问题进行总体评估,分析其规律特点,判断预测下阶段流动人口犯罪整体态势、发展趋势或重要方面的活动动向,预测下一步走势。对信息研判的案(事)件以及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的发展趋势,及时报送,以便研究对策,提早预防,掌握警务工作主动权。

(三)信息的运用:犯罪的防控和反馈

信息的运用是在防控信息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把研判的结果应用到流动人口犯罪的打、防、控的实际工作的阶段,对信息的研判结果只有实际运用,才能实现信息研判的终极目标,真正实现对流动人口犯罪的“打有目标、防有重点、控有成效”。对信息研判的犯罪预测预警信息要及时发布,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打击、防范、管理和控制等工作。对流动人口犯罪的个案预警信息,要及时落实相关查证核实和串并案等措施,要建立情报信息快速进入决策的程序,使预警信息和研判成果,迅速转化为决策部署和工作指导。防控信息研判的结果必须通过应用转变为现实的战斗力,信息化防控才能有效,对于预测预警信息的利用情况,要注意信息的反馈,检查考核。各级各部门对各类防控信息要鼓励基层民警加强运用,通过运用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各类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完善。

四、流动人口犯罪信息化防控模式实施措施

(一)基础信息精细化

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是犯罪信息研判和分析的基础,因此,要实现流动人口基础信息精细化管理,制订基础信息采集规范流程和信息采集标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加强各类相关信息分类管理,突出对重点流动人口及日常活动点的信息采集、分析、运用和管控力度。为提高信息采集的精细化,需要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加大投入,实现各类信息的方便、快捷采集,并做到准确、及时、有效。注重流动人口相关基础信息采集、更新维护、注销工作,确保基础信息的“完整、准确、鲜活”。

(二)信息研判常态化

流动人口犯罪信息分析研判强调“实战、实效、实用”的原则,为警务实践服务、为打击和防范流动人口犯罪服务。常态化的研判机制要求建立专门的研判中心,由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针对社会治安状况,对与流动人口相关的人员、事件、物品、住所等作出警情研判、案情研判、高危研判,并根据研判结果发布指令性意见和指导性意见。研判可以通过会商式、网络式、智能平台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努力实现从随机研判到常态化研判、从个体研判到团队研判、从人工研判到智能研判、从单一研判到综合研判、从初步研判到深度研判,使得信息研判不仅是警务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信息应用多样化

对流动人口犯罪防控情报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将研判结果应用于打、防、控工作中,真正实现打有目标、防有重点、控有成效。因此,在专业研判信息的基础上,要大力加强应用,建立、健全情报信息通报制度、预警信息发布制度、警种联席制度等,促进实战应用,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可靠的服务,增强各警种对流动人口犯罪的打防控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8〕流动人口犯罪情报信息的运用要和刑嫌调控、阵地控制、巡逻盘查、治安检查等工作的相关信息发生关联,实现人员、物品、车辆等信息的快速查询、自动比对和自动报警,提高流动人口防控的效率。信息运用旨在加强对不同来源的犯罪情报信息进行综合的整理、加工、提炼、研究等工作,以形成新的情报成果,实现对警务决策的支持,并引领流动人口犯罪防范和指导打击。在实际工作中,流动人口犯罪防控情报信息建设的运用有:预测流动人口犯罪趋势、预警流动人口犯罪、主导各种流动人口犯罪侦查、防范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等。

(四)阵地控制严密化

阵地控制是防控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时空要素。结合传统的阵地控制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防控手段是实现阵地控制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其一,以旅馆、网吧、出租房屋等“房”为治安点,通过信息化防控实现流动人口与“房”的联动,确保对流动人口的动态进行跟踪。在宁波的“防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中对每个信息点进行配色,用红色代表出租房内暂住的是高危人群;黄色代表出租房内的暂住人员是纳入公安机关视线范围内的可疑人员;蓝色代表的是正常租住的流动人口;黑色表示这间出租房暂时无人居住或居住着无证人员。根据实际采集的信息,动态变更各个信息点的颜色,以突出工作重点,部署全区防控工作。〔6〕其二,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加大对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危险化学物品的管理力度,加强看守防护,严防危险物品丢失、被盗、流散社会。其三,是从治安防控最为薄弱的重点行业、场所入手,加强规范管理,实现阵地控制严密化、信息化和长效化。

五、流动人口犯罪信息化防控模式构建注意点

(一)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问题

流动人口信息化防控需要公安机关展开信息化战略,积极推进流动人口管理“基础信息化、信息基础化”的工作目标,实现犯罪控制的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各种流动人口犯罪防控信息系统平台建立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关键环节。如宁波市鄞州建立的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载体——“防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强化了流动人口犯罪打击力度,而且提高了信息促防整体效能。〔9〕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是基于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建设基础上,搭建的一个“分级建库、联网运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各地管理部门要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从信息采集、研判应用、警务机制配套改革等环节入手,逐步建立信息主导的流动人口犯罪防控系统,做到信息资源化、资源数字化、分析智能化、实战一体化,实现管控效能的最大化。

(二)信息建设统一性问题

流动人口犯罪防控的基础是需要一定规模的情报信息,这些情报信息能否发挥“规模效益”主要在于情报信息的共享,这就要求情报信息的采集和录入有统一标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壁垒。流动人口防控的信息化在发展上要制定统筹规划,规划要与犯罪防控战略相一致,要体现全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在运行上要打造统一平台,进一步促进流动人口犯罪的打、防、控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提升;在技术上要实现建立适合全国的统一的信息采集项目、数据格式、录入要求的标准,统一数据资源标准、统一平台技术要求、统一建设管理规范,建立健全信息化标准体系。

(三)信息共享问题

公安机关要广泛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地区间、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加快推进流动人口犯罪防控信息化管理建设。信息共享是信息化的鲜明特征,只有做到资源配置合理,共享开放,才能真正发挥信息资源最大的效益。目前各地情报信息分析研判人员碰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在研判前期需要查询信息时,需要跨省、跨部门或跨警种协作。缺乏情报信息大平台的支撑,使得各地之间存在信息的壁垒,使得信息难以得到整合,影响了信息的有效研判和使用。由于各部门在构建情报信息平台时缺乏统一指导和规范,在数据的种类、软件开发和数据库规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数据交换、传输时存在困难,使得信息不能充分共享,信息系统不能相互兼容等。因此,各地公安机关应建立相应的机构,打破信息的部门、地区封锁,使信息得到整合。

〔1〕甄贞.流动人口犯罪得重视了〔N〕.检察日报,2012-03-07.

〔2〕甘肃平安网.兰州流动人口突破50 万,进城就业学生占70%以上〔EB/OL〕.http://www.legaldaily.com.cn/dfjzz/content/2010 -09/08/content_2278541.htm?node=21025.

〔3〕詹鸣等.流动人口信息初探〔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9).

〔4〕曾利平.浅析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现状及对策〔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5〕南方网.珠海民警建“警用百度” 开启刑侦信息化革命〔EB/OL〕.http://www.anhuinews.com/zhuyeguanli/system/2012/03/31/004877549.shtml.

〔6〕〔9〕北京智邦国际官网.信息化助力破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难题〔EB/OL〕.http://www.zbintel.com/wz/91518736.htm.

〔7〕张元旭,段振刚,刘建峰.关于加强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几点思考〔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4).

〔8〕马娟. 深圳市流动人口犯罪治理中的情报信息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情报信息研判流动人口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基于CRF文本挖掘的事故研判分析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浅谈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基于情报信息的空防安全威胁评估回归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