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现代制造技术省级技能实训中心的建设研究

2013-04-11 11:54王城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中心

王城华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7)

近年来,为了主动适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需要,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按照“需求导向、高端定位、训为企用、校企共享、技能就业、公共服务”的工作思路[1],突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标准研发、培训模式创新、职业能力展示六大核心功能[2],各省都在推进建设一批服务专业能力强、资源共享程度高、示范辐射作用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实训中心[3],使之成为区域教学、研发、培训和技术服务的中心。2011年,我校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荣获省级技能实训中心,拉开了高起点建设技能实训中心的序幕。

1 省级技能实训中心建设的意义

1.1 培养制造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需加强实训中心建设

长期以来,实训基地及其教学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实训基本条件较差,在校期间生均独立操作设备时间短,是制约规模化培养现代制造技术紧缺人才的主要瓶颈。建设一批现代制造技术省级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加速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技能型紧缺人才,是关系到中国是否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关键因素[4]。

1.2 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加强实训中心建设

职业教育要提高质量和效益,必须尽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善学生实训条件[5],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为此需要数量足够、设施先进的实训基地作为硬件保障。建设省级专业技能实训中心,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突破口[6],是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职业教育真正实现“就业导向”的关键环节。

1.3 整体提升高职专业办学水平需加强实训中心建设

加强技能实训中心建设,对于多年来困扰职业教育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7]。如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紧缺、实训时间少、缺少生产性实训等问题,由于技能实训中心提供了充足的设备,可满足实训课题和生产实践,可迅速提升整体实践能力,也为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奠定了基础,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周边职业院校的培训,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在职职工继续教育提供共享型资源平台,为区域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校企合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提高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8]。

2 省级技能实训中心的定位

(1)先进性。专业技能实训中心要对接产业、企业、生产和服务就必须配置先进设备,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把握当今技术发展的前沿,即要求在技术上要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应用现代技术,集成先进的器件和设备,做到适度超前并尚有发展的空间。通过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一方面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2)仿真性。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技能实训中心,仿照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系统设计其环境、场地、布局以及配置设备[9]。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实训项目,开展实训教学。以系统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将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安全、环保、质量、成本、效益和责任意识,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10],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学生作品”变成“企业产品”,并进而成为“市场商品”的转变。

(3)综合性。专业技能实训中心要以主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为基础,并覆盖相关专业群,要有利于开展一体化实践教学和提高设备利用率,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开设要充足,教学任务饱满,做到专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专业技能实训中心要在实训内容安排上具有综合性,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4)开放性。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功能上做到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创业就业训练和技术服务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服务,而且还要承担区域内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实训任务,并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考核、鉴定和竞赛等工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实训中心成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桥梁,成为具有为社会提供多方位职业训练的重要教学基地。

3 省级技能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路

依据“场地布局模拟企业生产现场、实训过程复现企业生产流程、实训项目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建设理念,实施“三引三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模式[11]三引三结合:一是“引产品进基地,产教结合,校企共建教学场地”,通过校企共建技能实训中心,使中心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引任务进课堂,学做结合,校企共建优质资源”,通过鼓励教师“下企业找项目、引任务进课堂”,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优质课程,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三是“引项目进校园,产研结合,校企共同开发产品”,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产品。通过“抓来源、抓过程”的两手抓方针(一手抓生产性实训项目来源和一手抓生产性实训过程管理),按照“科学规划、校企共建、创新机制、突出绩效、辐射引领”建设思路,建成既能满足专业教学,又能提供技术服务的多功能、开放型示范性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实现生产性实训、培训和技术服务的良性互动。

(1)科学规划[12]。深入机械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了解并分析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在职职工培训需求以及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校企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集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5项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2)校企共建。联手九江昌河铃木汽车公司、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现代制造企业,共同培养实训中心指导教师,共建校企人员流动工作站,合作研发新产品和提供技术服务,共同开发系列实训项目,合作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实训教材、实训标准、题库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保障。

(3)创新机制[13]。引进企业先进管理与运作机制,提高基地的运行质量。制定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了解企业文化、作业流程、职业规范、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4)突出绩效。充分利用实训中心优质资源,一是强化其教学功能,为区域内相关高职院校对应专业的师生提供多层次、多目标的实训教学;二是拓展实训中心社会服务功能,培育校企一体的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教育培训,扩大职业技能培训、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等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辐射引领。进一步整合校内现有教学资源,并引进企业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绩效”的“三高”建设要求,力求将本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制造技术中心,对全省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4 省级技能实训中心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4.1 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硬件建设方案

我校现代制造技术技能实训中心原有数控车床15台、全功能数控车床2台、数控铣床12台、数控加工中心8台、对刀仪1台、数控雕刻机5台、数控车削中心2台、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仿真系统60套、数控机床装配调试设备10套,累计投资2000多万。在此基础上,通过省级技能实训中心的建设,我们又采购了高速立式镗铣加工中心4台、高速卧式镗铣加工中心2台、卧轴矩台平面磨床、万能外圆磨床等高尖端设备,使得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达到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14]。

同时,我们大力加强了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把CAD/CAM实训室与数控加工实训区通过网络连成一体,使学生在实训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CAD/CAM相关软件对零件进行设计及加工工艺分析,利用计算机强化数控软件的正确使用以及数控加工的程序编码。程序进行模拟加工后,由实训教师确认后加工程序直接存放到NC服务器,当数控实训操作时直接将程序读取到数控车床,实现在线自动加工。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机床控制系统平台,实现对机床状态检测、机床数据控制以及网络监控等实训操作,让学生感知现代化企业生产模式,提高数控加工实训教学效果。

4.2 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环境建设方案

为了体现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场景具有高的复现性,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企业生产氛围,营造良好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实训中心积极加强与九江昌河铃木汽车公司、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深度合作,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技能实训中心建设的全过程。实训中心工作环境布置复现企业生产场景,按照现代制造技术加工工种布置实训场地。根据场地要求设置标志牌和警示牌,标记不同岗位的工作区域,按照企业要求摆放生产工具,配置劳动保护用品和急救箱。按照企业岗位设置实训岗位,实训的时候学生定岗上岗,必须配带工作帽、着工作服上岗,不允许“串岗”和“脱岗”[15]。

4.3 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资源建设方案

实训中心非常注重数字化实训教学资源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和教学资源,逐步建设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教学资源,探索与企业运用数字虚拟仿真技术共同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形成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实训资源、企业项目资源、实训测试资源、素材资源和培训资源7类资源,形成了近2000GB的现代制造技术实训教学库。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拓展延伸学习空间,为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企业在职职工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5 结束语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场景布局模拟企业生产现场,实训过程复现岗位工作流程,实训项目来自生产实际”为建设目标,搭建专业实训教学、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3个技术平台,着力培养一支既能担任实训教学又能开展技术服务、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训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是省级技能实训中心建设的核心所在。我们正努力将制造技术技能实训中心建成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绩效突出,在全省高职院校具有影响力并起示范带动作用的一流技能实训中心。

(References)

[1]颜全生,李胜明.高职院校技能实训中心的定位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381-385.

[2]王小莉,唐克岩.独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91-93.

[3]相艳.对高职实训中心建设的探讨[J].职业技术,2010(10):62-63.

[4]郑郁.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130-131.

[5]郑江华,潘望远.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115-117.

[6]李科,刘杰.高职院校数控实训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2(3):141-142.

[7]马薇,赵建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0):162-164.

[8]彭天好,许国安.机械工程综合实训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41-143.

[9]任艳斐,马相芬.基于项目实战的高职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166-167.

[10]李洪泳.建设数控生产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1(10):37-38.

[11]梁建军,江洁,周凯.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6-28.

[12]杨平,杨黎星.试论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0):160-162.

[13]巫修海,张国庆,李金国.校企共建数控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90-192.

[14]李杰,陈涛,丁继斌.校企共建校内数控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创新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1(10):73-74.

[15]王召鹏.数字化制造实训车间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221-224.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