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探析

2013-04-11 13:58张秀艳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张秀艳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人们通常所说的交际是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结合。在人们的交际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语言交际行为,却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活动中所起的作用。Birdwhistell在对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所占比重进行估计之后,认为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而语言在人际交流中所表达的信息只占不超过35%的比重。通过这个数据,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不得而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对非语言交际没有足够的了解,会引起一些误解从而影响有效交流。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及分类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众说纷纭。Malandro定义它为“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1];“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1]“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地生成,也可以环境造就”。

Malandro(Samovaretal,1981:156)和 Barker(1989:5)提出,“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它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会别人的意图。”[2]根据学者们多年来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主要把它分成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四个方面。

二、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在跨文化交际中,与语言交际行为相比,非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尤其是在语言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的时候,它更是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Malandro&Barker(1989)谈到了非语言交际的六个独到的功能:补足(complementing);抵触(contradicting);重复(rePeating);调整(regulating);替代(substituting);强调(accenting)。[4]

补足(complementing)。即对语言行为而言,非语言行为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甲在单位走廊匆忙行走,一不小心把迎面过来的乙的文件撞落一地,他一面说“对不起”,一面以遗憾和抱歉的表情表明当时的心情和态度。

抵触(contradicting)。即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表达的意思可能恰好相反,如甲对乙说:“你长的真漂亮。”同时向丙露出嘲笑的表情。

重复(Repeating)。如你告诉甲,他要找的东西在桌子上,同时用手指向桌子。

调整(regulating)。交谈时,人们为了暗示自己要表达的信息,常常利用眼神、停顿、手势、或者头部甚至是身体的动作。在交际过程中,很多时候为了减少信息接受者的尴尬、难堪或窘迫等的一些负面感觉,人们会去掉言语,采用一些特定的体态语来直接向对方传递要表达的态度,如在中国食指贴着嘴唇是让人安静,不要出声或者小点声。

替代(substituting)。指的是很多时候非语言行为就可以代替讲话,从而传递信息。如课堂上老师用眼睛直直地盯着两位聊天的同学,虽然老师没有说什么,但是她的非语言行为已经代替话语达到了目的。

强调(accenting)。在我们的身体部位中,头和手更容易对所讲的话起强调作用,如我们在抗日的电影中经常会看到抗日游行的队伍带头人带着一大群人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时伸出拳头用力向上举,用以表示态度的坚决。

三、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主要特点如下:

身体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身体行为也会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譬如:OK这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意义便有很大差别。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个手势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却是“零”或“无”;在日本,此手势表示的含意更是相去甚远,他们表示的是“钱”的意思;在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孔”或“洞”的含意是为当地的人们所接受的;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巴西和希腊等国的人则会认为该手势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污秽动作。

距离行为。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谈话的时候,距离也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因为他们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持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3]在不同的情况下,双方的距离也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也会发现会经常出现非常滑稽的一幕。因为在阿拉伯,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是友好的一种表示;而英国人的民族习惯会使他们认为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因此,阿拉伯人往前挪动步子,英国人就会顺势往后退步,这样的情况下,等到他们谈话结束的时候,就会距离原来的位置好远!这种情况也正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对距离持有不同的看法而造成的。

副语言行为。迪纳R.莱万(Deena R.Levine)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年轻的女子从窗口向下看,看见一位她熟悉但是文化背景不同的男子,这位男士见她从窗口看他,就向她努嘴,意思是谢谢,我见看你了。可是根据这个女子的母语文化努嘴就是调情的意思,因而生气地从窗口退进屋子里,再也不理睬这个男子了。 这个例子说明同一副语言行为,因文化不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信息偏差,从而容易产生误解,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效果,副语言行为的作用不能被忽视。

四、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影响不容忽视

Samova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绝大多数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自如运用非语言交际系统,实现成功的交际。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语言系统的不同会直接导致交际中产生误解和冲突,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由此产生。

非语言交际的具体行为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英国学者Desmond Morris认为,“许多非言语行为是多义的,在不同文化、地区,有多种不同的、而且时常是相互对立的含义”[4]。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些非语言行为所表示的含意是相同的。比如,微笑示意表示和善,握手更是在很多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场合中用于表示友好。当然,也有一些非语言行为是某些民族特有的。例如,在大多数国家,上下摆动头部表示“赞同”,左右摆动头部意为“不赞同”;而在印度人和爱斯基摩人中,情形则完全相反(Farb,1974:Hayesetal,1987)。[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对目的语文化知之甚少,就非常容易在非语言交际方面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交际的效果。

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相互结合,形成了人类完整的交流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更要重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对非语言交际的功能更好地加以利用,以便更好地传递复杂信息,表达丰富而细腻的思想感情,更加便于人们对不和谐的交际及时进行调整,进而让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

为此,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交际者必须在入乡随俗,求同存异的原则指导下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注意不同的国家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往来,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Malandro,L.A.&Barker,L.1989.Nonverbal Communicati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Inc.

[3]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