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对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2013-04-12 05:44王艳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认同感价值观思想

王艳华, 孙 黎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思想形成、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地加快和社会地急剧变迁,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思想的内隐形成。大学生所置身的思想文化氛围,对其思想的形成既是潜移默化又是深刻长远的。面对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从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的文化认同入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认同,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

1.认同的基本内涵

认同,首先是从西方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的理论传统而来,具有同一性、自我认同之意。弗洛伊德首先提出认同这一概念,随后埃里克森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中提出“同一性”一词。[1]认同的研究从最初关注“我是谁”的个人认同问题,后来发展到关注“我们是谁”的集体认同问题,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认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我的身份趋向中心。认同是与“自我”息息相关的,认同是个人在所处环境与他人、与群体之间,确认共同和相同的事物。确认过程,就是确认双方找寻和界定“我者”与“他者”相同或相异的程度的过程。在教育心理学中态度形成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的过程。而社会学学科中的认同,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某些人联系而与其他人区分的自我意识,着重揭示个人与群体、甚至群体与群体的归属问题,即更偏重于社会现象的一致性、人们对此的共识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认同包括种族认同、民族认同、社会或者群体认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等多种类型,但核心是文化认同。

2.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

“认同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其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时刻都摆脱不了文化的影响。”[2]文化是研究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3]文化认同是人们对自身所属文化和大众、主流文化产生认可、接受,并转化为自身文化的过程。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或承认与接受他人的文化,即人们在文化上达到认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生理特征,人还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但文化认同是建立在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之上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具有后天性和可变性,使得文化认同也具有相对的可变性。

文化认同中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因此也可以说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4]大学生对文化认同的认识和态度,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特征所持的价值观的认可和接纳,它代表着大学生群体的共同观念,这一观念关系着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对错,并指导着大学生的行为过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一方面深刻地反映了全球化对于中国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还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内心困扰的具体表征。

二、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及其基本特点

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遵循大学生思想内隐的形成规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观,增强其文化认同的内化。

1.大学生思想内隐的形成

“隐”在新华字典当中的解释为:藏匿,不显露。“内隐”一词来源于心理学的内隐理论,相对于心理学的外显理论,内隐理论之所以被冠以“内隐”,是因为它不同于科学理论,内隐理论很少会外显地表达出来,而且人们也意识不到它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瑞士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认为:心灵的每一次外在显现都同时混合着多种影响。其中个人以及所从属的群体身上那些被意识到的情结的影响,来自未被意识到的集体心理的那些无论以什么方式结合在一起原型动力机制的影响。[5]学者杨治良针对内隐形成进行了相关实验,分析了社会认知中内隐学习、内隐知识和内隐学习效应的分类过程,内隐形成是一个过程,阐明社会认知中存在内隐机制,他通过实验探讨了态度的无意识或内隐成分。内隐形成存在于态度形成当中,是伴随人们思想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是一个过程。大学生的许多价值观念并非个体的主动选择,而是外界影响的结果,多是在大学生个体未曾明确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并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形成。[6]大学生思想的内隐形成是其自身受外界影响并无意识形成新的价值观的过程。大学生面对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和影响,可能有意识也可能未被自身意识到,新的价值观被接纳进而消解着原有的思想观念,在其头脑中内隐形成新的思想,并固化下来指导大学生日后的行为活动。在大学生未知觉的情况下内隐形成的思想更具有隐蔽性,是大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

2.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思想进步,但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社会问题带来的思想困惑,他们价值取向趋于多元,道德观念更加注重实效,自我定位越来越现实。个体对于外部影响的接纳,很多时候个体虽然接受了某种影响,自己本身却不知晓,具有影响发生的内隐性。[7]因而在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表现出普遍性、潜在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第一,普遍性。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网路文化、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多元文化无时无刻不与社会生活及学习夹杂在一起,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及其形成。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积极地参与其中,使得文化认同在每一个大学生个体身上都有影响和作用。他们对各种文化的接受首先是以文化认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文化认同对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的普遍性。

第二,潜在性。多元文化尤其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化,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文化输出当中包裹着西方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正处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外部环境同时作用于思想的形成中,与显性相对,内隐形成在受外部影响而不自知、无意识的情况下,潜在地对大学生本身行为具有影响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可以固化成为大学生的有意识行为的过程,内隐形成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就是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的潜在性。

第三,持续性。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的普遍性和潜在性,使得思想内隐形成具有潜在的和不确定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无意识和不自觉地积累和固化自身思想的形成。大学生经过积累并固化内隐形成自身思想后,在日后的行为过程中,不断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大学生所处的多元文化环境中,西方价值观通过电视、报纸、电影、书籍等媒介渗透宣传,以自然和隐蔽的方式进入大学生的生活,随着环境的改变,大学生群体实践活动的方式范围以及认识世界的程度水平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的内隐形成,这就是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的持续性。

三、文化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分析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强调,思想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层到深层的发展过程。首先由心理状态的引发,再通过心理定势的确立,促使态度的形成,最后树立信念使得一个人的思想形成。[8]在这一过程中,态度的形成是思想形成中重要的一环。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通过分析典型的态度变化例证,提出态度变化体现为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的。这三个阶段中,认同是服从和内化的中间过渡阶段,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对研究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认同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形成机制,是个体生理与心理接近成熟、自我意识逐步确立后的结果。[9]人们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10]人们思想内隐形成中文化认同,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就是要人们从心理上认识并接受的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这种限制变小了,这点充分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方面的影响。

1.外部环境的导向作用

恩格斯指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11]人们的思想是人脑的机能,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生活在客观世界中,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思想的形成,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外界环境影响着人们思想的形成。经济一体化席卷全球,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的西方文化正在迅速扩张,往往在文化输出当中包裹着西方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使得中国文化认同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文化认同过程中,人们在现有的思想认识基础上,对自身所在群体主流或大众文化产生归属感,在接纳这些文化倾向性的同时,外部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人们自身面对这些思想上产生的影响或是改变,一些是有意识的自知的,而一些是无意识并不自知的,这使得一些观念伴随着文化认同在人脑中产生映象,形成新的思想积累下来,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文化认同是大学生接受文化并伴随文化所夹杂的价值观念并认同随之内化的过程,本身有着外显的行为倾向,但这一选择过程中,一些内隐的意识形态夹杂其中,这就使得文化认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无意识、并未自知地接受并认同形成新的思想,导致思想内隐的形成出现。

2.内部自身的积累作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是一致的。[12]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改造了“环境”,而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改造了人们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同时又根据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们思想的形成,受到外界环境和内部自身的同时的相互作用。

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渴望跟随大众的心理,比如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随、热衷如实用主义等等方面,使得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产生文化认同的同时,盲目地跟风,在价值观上产生了一些偏差和倾向,但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并未意识到或未完全意识到这些文化认同导致的思想已经内隐在意识中,并可能或已经对日后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认同过程中,难以区分其中的积极和消极的价值观,思想无意识产生认同感,导致思想内隐形成,而大学生自身并未意识,或不完全自知所接受、认同的文化对自身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外界环境的不断影响,在对各种多元文化的接受、认同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有着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这一过程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体现。在认同向内化转化过程中,文化认同承载着文化认同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认同、艺术认同等,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的东西,大学生思想正由半成熟向着成熟转变的过程当中,这就间接造成其无意识或不完全意识,潜移默化的在其内心形成新的思想模式并固化下来。

四、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文化认同教育的对策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的文化认同入手,遵循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规律,重塑当代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认同,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主导价值观对其价值观的整合,充分证实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前超性、差异性,吸纳了多元价值观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来补充和改造自身的价值观,从而使得主导价值观得以形成和发展,从而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视角出发,遵循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认同的重要教育功能。

第二,加强共同理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同社会需要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行动,从思想认识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形成政治认同,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化大学生文化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重塑新一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要创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广泛利用广播、网络媒介、影视文化作品、课堂教育等多种方式,突出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的活动宣传,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形式,大力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种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加强时代精神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崇高的理想,使爱国报国的理想信念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打造大学生内隐思想形成中的外部大环境,深化内心认同感。

第四,崇尚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要依托,强化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各种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是非荣辱有明确的区分能力,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网络宣传阵地的作用,利用网络传播相互性、开放性和快速及时的特征,引导大学生在网络间浏览、交流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大学生当中树立励志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2.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增强文化认同内化

第一,端正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相互沟通、相互融合,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要端正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青年大学生对新知识的辨别性不强,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可能在他们无意识的状态下认同非正确的价值观念,导致文化认同危机。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专家讲座和开设人文素质课等形式,增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引导,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并借鉴、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引导大学生端正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能力。准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才能使大学生主动认识自身思想形成的潜在性,使大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地接纳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增强对国情、世情的了解,建立与专业学习相联系、与服务社会相联系、与创新创业相联系的社会实践新模式,增强文化认同感。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达到传统文化实践认知的目的。充分利用网络渠道,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在互动和交流当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正确的价值认同感,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并独立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主流的价值观,从而规范个体的行为,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第三,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大学生经过积累并固化内隐形成自身思想后,在日后的行为过程中,不断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大学生形成文化认同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是重要的一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使其成为大学生认同的坚实理论基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增强隐性教育融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的隐性教育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可以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认可教育者所传达的观点,与此同时进一步增强自身认同感,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隐性教育的融合性,将主流价值观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将主流价值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输给他们,使大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扭转不良的价值取向,强化正确的文化认同感。充分挖掘隐性要素在隐性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找寻大学校园中可利用的隐性要素,以校园环境、校园媒体、校园氛围等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以及一切活动中,营造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氛围。

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固化大学生文化认同

第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打造校园人文环境。以具有时代感的元素来打造校园文化设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要将民族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设施中,使大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引导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民族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认同引导方向。比如开展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科技文化服务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为大学生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广播、宣传告示栏、校报期刊、条幅标语、网站论坛等宣传文化的方式,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促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内隐形成思想的文化认同。

第二,与隐性教育有效结合,营造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每一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加入隐性教育的内容,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接纳正确的价值观,将大学生的无意识作为教育过程的开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之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深化大学生的认同感。将隐性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当中,以文化的高品位来提升整体层次,在校园环境建设的一文一字、一山一水的打造当中,要不断寻求文化足迹,无时无刻不潜在地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在大学生心中打上文化的烙印,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主流文化,深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第三,注重群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强化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引导。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群体中时刻受周围其他成员的影响,将群体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与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相结合,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加强班级文化环境建设,营造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在班级群体生活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认同感。在班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接纳和认可主流的价值观,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发挥宿舍在大学生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宿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休息最主要的场所,舍友是大学生之间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同学。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不同,共同生活在校园当中。相互接触时,彼此间原有的价值观不同,潜在地影响着群体其他成员对事物的看法和新思想的形成,这种现象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也可能造成大学生思想形成新的偏差,而大学生自身对此并未有明显的意识,但这种影响却很大。因此,倡导积极文明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生活具有积极意义。在校园中,开展优秀寝室的评比活动,树立优秀寝室标兵,以榜样的力量深化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固化大学生文化认同。

总之,应对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从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的文化认同出发,遵循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规律,重塑当代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认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成果,通过强化文化认同,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形成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2]余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62.

[3]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

[4]李小军.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精神的危机与重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5][瑞士]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李德荣译.北京:九洲出版社,2003:6.

[6][7][9]奚彦辉.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认同机制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02.

[8]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41.

[10]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统计研究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6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猜你喜欢
认同感价值观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