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理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3-04-12 05:44贾绘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贾绘泽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重视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关键环节。不能在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走向忽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极端。要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还包括分析社会现象的正确方法。只有系统地学习和扎实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才能提升。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普遍存在重视教学形式变革,而轻视理论逻辑力量的倾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1.增强奠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据和方法。没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就会就事论事,不能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社会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有时会在错误地分析社会现象中误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高度重视基本理论的讲授,不仅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的基本概念、范畴上下功夫,更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分析方法和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的讲授上下功夫,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变成学生分析社会的基本工具和行动指南。

2.增强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的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很多学生普遍存在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有反感或逆反心理,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又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强烈渴望,力图通过把握理论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矛盾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激发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的意识。虽然教师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激发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不能靠抽象、空洞的说教和灌输,也不能靠奇闻异事的罗列,而要靠“有理”和“讲理”。“有理”就是教师必须刻苦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使自己具有坚实的、广博的理论功底;“讲理”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理论讲活、讲深、讲透,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感。[1]

3.增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意识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否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毛泽东曾经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3]也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这些论述同样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基本要求。

二、围绕核心,探索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主要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关键是教学方式。要围绕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核心,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选择和优化教学方式。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其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核心是提出问题,根本是让学生运用理论思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部分又不能全部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寻找理论解决问题的兴趣。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中,针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实际情况,结合目前实际,可以提出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来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民主主义区别是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到底提前了没有,为什么等问题。不仅让学生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活动,拓展学生的理论思维空间,而且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也促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就是在一般课堂教学中挑选出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和思考某个理论或现实问题。它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可以有效克服教材的逻辑和内容相对不足的问题。比如,“概论”课的部分内容与现实联系紧密,学生又从中学教育和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接触了有关理论知识,因此学生感觉内容重复,政治性语言过多。专题式教学可以选择一些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辨证分析,突出体现时代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实践需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既有效克服同中学政治课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又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角度深入了解理论发展规律,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更为具体、丰富的时政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和把握。

3.实践式教学

实践式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转化为信仰,由信仰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4]它既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理解理论和运用理论的能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也就是开展课前、提倡课中、组织课后的三段式社会实践模式。第一阶段是在开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在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第二阶段是在学生课前调查的基础上,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并围绕理论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第三阶段是学生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思考,升华理论认识,写出了一篇篇充满激情、发自肺腑的总结报告。[5]这一实践式教学模式适合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4.研究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是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对某个或某方面问题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中“再发现”真理的教学模式。比如,“概论”课讲授关于过渡时期的问题时,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过渡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种界定是不是改变了毛泽东原来的设想,如果改变了为什么,如果没有改变又为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地查找资料,然后通过课堂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式教学不是研究,因此教师要在讨论后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得出正确结论,避免脱离历史条件地简单推理,澄清一些错误认识,从而让学生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样就使学生对理论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抓住重点,正确处理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的几种关系

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至关重要。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要始终抓住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重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四种关系。

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主要是围绕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理论与历史实践的关系,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在历史实践的需求中进行分析,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增强理论教学的历史深度和厚度;二是理论与现实实践的关系。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任何重大理论问题的真实内容都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现实问题都深层地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既要把过去产生的理论与现实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分析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当代价值,又要把目前党的创新理论与现实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践必然和现实诉求,掌握理论创新的具体内容的现实性,从而把握不同历史阶段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力量、说服力量。

2.理论与实例的关系

在强化理论的过程中,不能靠抽象、空洞的说教,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但是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理论加实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是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进行归纳概括,使理论失去本身的逻辑和实践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灵活的教学艺术,在讲授理论中,把理论与实例融为一体,核心是把理论本身讲活、讲深、讲透。二是沉迷于历史细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课,不是历史课。在讲解理论,举出实例时,旨在理论分析,而非历史考证。比如,在讲授党的成立问题时,不是考证党成立的具体日期,参加人数等,而是分析党成立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成立以后的重大创造和历史功绩。还要注意,学术研究没有禁区,但是课堂讲授有纪律,举例分析要中肯,注意分寸,恰到好处,而且态度要郑重,不能宣传野史一类的东西,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考试与学习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学习主要在理解和运用,而非死板记忆。一方面,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围绕根本目的,通过集体讨论、调研报告、学习总结、跟踪考核、综合考核等方式进行考核,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从原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背诵记忆”转变到灵活运用上,转变到自觉加强自身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上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实践创新和综合运用能力。

4.教材与其他著作、论文的关系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统编教材,这套教材比较充分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青年学生的理论困惑和热点、难点问题,比较好地吸收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材体系。因此,一方面,要以教材为根据,基本观点、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始终围绕教材进行;另一方面,仅仅教材内容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的需求,因此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列出一些课外阅读文献。笔者在讲授“概论”课时,根据所授内容,除了给学生列出经典著作之外,还给学生列出一些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论认识。从实践结果看,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上,不再浅尝辄止,而是较为系统深刻,有些学生学会不断进行理论追问,不断探寻解答,形成了理论学习的良好态势。

[1]孙正聿.理论课要会“讲理”——我讲“哲学通论”[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4]王海稳.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97.

[5]艾四林.推进研究型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J].北京教育(德育),2009(3):51.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