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及内容

2013-04-12 05:44张广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舆情理论课观点

魏 芳, 张广森

(1.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团委,天津 300384;2.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38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提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要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当下的社会环境与传统社会环境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社会环境中的变量因子增加,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和内容更加复杂。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变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方式更加主动,内容更加庞杂,影响更加深刻。影响方式更加主动,体现为大学生自主地选择网络舆情;影响内容更加庞杂,体现为从具体事件、娱乐新闻到社会思潮,涵盖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到军事、外交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更加深刻,体现为不仅关注事件描述,而且更加关注某些名人或意见领袖的深度解读。方式、内容与效果相互交错,构成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复杂景象。

一、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方式

网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方式呈多元化、碎片化样态,多元化与碎片化样态最终结果是观点的分散与歧异,但是,网络主体的选择性偏好,经过网民的激烈博弈,最终会消解网络的多元化与碎片化样态,重新聚合为单一样态,这样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由此可知,网络舆情是以聚合而成的相对统一的样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影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五种方式。

1.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

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影响传播媒介效果的各种因素中,一些积极分子担当了传播媒介的中介人,他们对信息的过滤与选择,对受众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人就称之为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或舆论领袖,即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1]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或多级传播,其模式为大众传播——意见领袖——受众。在网络舆情传播系统中,意见领袖广泛存在,他们关注网络事件,热衷于对网络事件进行评价,在他们周围形成一定的群聚效应。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浏览网络事件,一旦有某些热点网络事件出现后,他们就会选择在网络领袖那里寻求事件真相,或者听取对事件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大学生获取的网络舆情往往是经过意见领袖偏好选择之后的“真相”。而意见领袖为了形成自己的意见权威,也会采取技术手段,形成支持其观点的点击数量,当网民的点击量不断增加时,网络领袖的观点与态度就足以左右舆情。不同意见领袖的引领与主导,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当大学生无暇深入研究舆情,或者不能以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待舆情时,听取意见领袖的观点就成为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他们把意见领袖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观点,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就会更加认可意见领袖的选择,把意见领袖的态度作为自己价值偏好的尺度,从而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一旦思维定式形成,他们往往就会只以这样的尺度去衡量与其不同的观点,拒绝接受与他不同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追随意见领袖是网络的一种生活与学习方式,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见领袖的观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能起到激励与认同作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正向的教学效果。而负面的意见领袖的观点,则极力推行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积极充当意见领袖,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偏好,使意见领袖的意见与理论课的主流观点相契合,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亲近感,消除对理论的消极应对的情绪,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名人微博的影响

由于博客不限字数,喜欢博客的名人多数都是专家学者、或者知识界人士。在通过博客阐述自己学术观点时,他们往往遵从了基本的学术规范,有理有据,引证文献。但是,由于篇幅较长,学术用语较多,博客的阅读和围观者也多半是专业院系的学生,而普通大学生网民很少跨专业浏览博客,因此,博客的影响范围有限。微博的兴起改变了信息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呈裂变样态,严格限定字数,明确表达观点,降低了门槛,用户大量增加。据CNNIC第29次调查结果,2011年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4988万,比2010年增加296%。[2]有门槛低、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多媒体化、开放性、传播范围广、随时随地传播、传播去中心化、信息可实时搜索、传播去仪程设置、传播多渠道化、传播去热点化等12个特点。[3]微博的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娱乐明星、公共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等,知名人士使用微博,引来了大量的围观者和模仿者。由于微博不能有效阐述观点,因此,博主的态度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微不足道的事件一经知名人士的转发,立刻成为轰动性的事件,而有些明星热衷于传播“八卦”,炫耀奢侈性消费,既招致了批评,也引发了大量的模仿者和追随者,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了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观。

手机上网风行后,微博传播的及时性特点更加凸显。大学生在课间或课堂上使用手机浏览微博已经成为基本的行为习惯,因此,微博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面对的巨大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当教师向同学提问时,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后,会根据微博上传播的事件、观点,向教师提出问题,甚至与教师进行辩论。虽然,这种互动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有的学生直接提出从微博上得来的比较敏感的信息,教师无法妥当回答,对教师情绪影响很大,因此,教师有必要关注微博,了解微博,积极应对微博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3.网络论坛的影响

各大学在推行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开设了系统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举办了大量的专题讲座,这些专题讲座被竞相上网,成为网络论坛视频讲座的主要内容,也有专门面向社会的网络讲坛讲座,影响面十分广泛。主讲的人员,既有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也有社会上比较活跃的一些网络红人,涉及的专题涵盖了流行的社会思潮和各种热点话题。进行讲座的人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多数人能够客观介绍,科学分析,尊重事实与逻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二类是观点比较偏激的人,热衷于批评社会,把具体社会矛盾、网络事件说成是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负面效果比较大;三类是某些自由职业者为了博取名气,大量引用负面网络舆情,任性攻击,语不惊人誓不休,而这些出位言论与观点非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有助于这些人的名气提升,对大学生起到了很坏的表率作用,以为言论自由就可以无所顾忌,思想解放就可以任性而为,严重消解了大学生的价值正义与社会责任感,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性,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足够的敬重。

4.网络舆情的人际传播影响

当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主要依靠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网络舆情,参与顶贴,围观热点,而且,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更乐于彰显个性。虽然大学生在网络上更加自我,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同样乐意与同学分享信息与个人体验。这种在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间传递和交换意见、情感、信息等,增进彼此关系的行为就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能促使网络舆情的线下传播。当代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学生社团数量多,活动频繁,个别大学生获得的网络舆情能快速在社团之间传播,吸引更多学生关注网络事件。尤其是转发到校园BBS,贴吧等上的网络舆情,更能成为大学生人际传播的核心舆情。具有正向效果的网络舆情,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探索的热情;而负面效果的网络舆情,则会使大学生的心态更加消极。比如,2011年发生的众多的“拚爹”事件,大学生的心态简言之就是“一声叹息”。而这种消极情绪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将进一步与社会舆论中大学生上升通道是否畅通等问题相联系,最终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使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解决他们的心结,理论是真理,真理却不能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抵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态。

5.网络娱乐的影响

大学生在网络娱乐方面主要是通过视频观看西方的影视和玩大型的网络游戏。表面上这种娱乐方式并不会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西方影视传递的是西方的价值观,网络游戏则“很黄很暴力”,经常玩网络游戏,会使大学生丧失基本的道德与价值的选择能力与评判能力。事实上,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程度高的人的影响,向非西方国家传递,而网络技术又使西方娱乐文化全球共享成为可能。我国目前就出现了越是文化程度高的人,越喜欢观看西方影视,越是喜欢批评本土传统文化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网络娱乐其实也包含着价值观、人生观,同样也会侵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熟悉和了解网络娱乐特征,关注娱乐热点与传播规律,与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做好引导工作,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二、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

网络舆情交错重叠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产生影响,交错重叠的影响意味着,同一个网络事件或观点会对思想政治四门主干课和形势政策课产生交错重叠的影响,梳理网络舆情对不同课程内容的影响,是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影响的必要前提。

1.网络舆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影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合理的人生观。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益最大化原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选择,多元价值观与人生观始终围绕着权利与私利展开。引起广泛围观的多种网络事件本质上都体现着这一社会环境,这种网络舆情必然地对要求奉献、集体主义与利他精神形成冲击。彭宇事件就是典型案例。[4]法官对救助他人的彭宇的常理推测,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助人为乐的道德观,以至于老人摔倒后,没有人敢于帮扶反成了社会风气。当法律不能为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时,人们对做好事自然会心生恐惧,整个社会自然会出现道德焦虑。这种价值观选择的焦虑,严重弱化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主题,减弱了主流价值观的现实性力量。这是网络舆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最重要影响。

网络舆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影响还表现为发生在“富二代”、“官二代”、网络红人(马诺、风姐等)身上的系列事件。从“欺实(七十)码”事件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我爸是李刚”事件的“拚爹”到一系列炫富事件对弱势群体的蔑视等等,导致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大力倡导的公平正义的质疑。在一个“拼爹”的时代,个人的努力奋斗已经无关紧要,家庭出身可以使人不劳而获,其背后所包含着的是对社会流动停滞、底层社会向上流动通道缺乏、机会均等和社会公正缺失的失望等,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

更具挑战性的是某些知名学者、法律人士、意见领袖,对我国法律制度、政党制度、甚至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强烈批评所带来负面影响。这些负面观点有大量文献支持,论证的相对严密,且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与批评,使大学生误以为这些观点才是正确的观点,课程所传授的观点被意识形态化了,导致了少数大学生对课程的“偏执性质疑”。这些观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也造成了混乱,以至于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力回应大学生的疑问,只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的观点去接受,而学生出于成绩的需要,也只能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因此,表面上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了,实质上是以这种考核形式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其思想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网络舆情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通过展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证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门课程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据,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中国当代的历史观却最为混乱,各大网站的“读书频道”、论坛充斥着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多种解读,有些作者以重大事件当事人的后人的名义,进行所谓历史事件还原;有的从学术角度,重新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颠覆性的叙述;还有的从解密角度,编造所谓真实的历史。这些历史观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体现执政党意志的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是被他们重要解读过的历史。比如对蒋介石的评价,把蒋介石评说成为民族英雄,而蒋介石最大的历史贡献则是“领导了抗日战争,维护了私有制”。著名历史学家袁伟时在2011年10月“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上作了“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他就坚持这种观点,并把孙中山说成是中国政治局面混乱的根源。[5]这些观点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大学校园后,对大学生的历史观产生了极大的混乱,甚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理性也产生了质疑。如果不能合理地解释这些思想困惑,就会把大学生置于“矛盾性成长”的环境之中,并弱化了本门课程所讲授的历史观的效果。

网络舆情尤其是在对毛泽东的功过评价上,出现了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维护毛泽东的形象,进而把毛泽东犯的一些错误也合理化;另一种观点是从多个角度消解毛泽东,甚至把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说的一无是处,在“强国论坛”等著名的论坛上,各种观点激烈争论,围观者甚众,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态度。

3.网络舆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系,是其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基础。网络舆情对这本课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是对辩证法怀疑。认为辩证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矛盾,现代科学主张实证,而辩证法不是实证方法,因此,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以此为据,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存在问题;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怀疑。认为以生产力作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的根据不充分。一旦这一根据不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就缺乏合理性。有的学者在网络上宣传福山的观点,就比较具有代表性。三是对市场经济的评价缺乏历史视野。把这种经济形态作为永恒的文明社会形态,从而消解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合逻辑性。更有些直接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绝口不提马克思,以各种理论手法弱化马克思主义价值。四是否定共产主义。网络上充斥着形形色色嘲弄共产主义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缺乏系统性,但是,以碎片化形式,片言只语地在聊吧、论坛、微博等上发表情绪化的评议,使得严肃的共产主义理论成为了娱乐化的对象,最终消解了共产主义理论的神圣性。有的观点则是用当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质疑共产主义,否定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性。这些舆情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对形成正确世界观产生了消极影响。

4.网络舆情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主要内容是全面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含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本门课程是所有四本课程中实践性、时代性最强,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得最为密切的课程,也是受网络舆情影响最大的课程。主要影响体现在:一是网络具体事件往往放大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针对社会的负面现象,更是用一些措辞夸张的文字和喧嚣煽情的语气激起人们的情绪共鸣,曲解网络事件真相。当教师不能正确解释这些具体事件时,将导致大学生对事件的情绪化反映;二是代表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观点在中共党史、法律、体制改革、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对党的领导人的评价等方面,展开了激烈交锋,观点往往超越了正常的、理性的学术讨论,成了极端情绪化论战,直接影响本门课程的教学;三是西方对中国发动的全球性网络空间战,全球性信息空间战和全球性思想空间战,引起了大学生的思想混乱。[6]比如,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微博和短信等信息联络与传递渠道,传播歪曲性信息,把正常事件与体制和制度相联系,宣传西方价值观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冲击。而大学生是我国最为熟悉英语的群体,所以,无论以中文或是以英语发动思想战,最直接影响的恰是大学生。当大学生用他们所看到的西方有意歪曲的观点与课程观点比较时,往往会曲解课程的观点,这是本门课程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四是网上传教。宗教团体不能直接进大学校园传教,但他们通过网上传教,吸引了许多好奇的大学生的关注。调查表明,本科生的信教人数日益提高,信教的原因是觉得好奇,或者感觉教派成员相互关心以及宗教的承诺更能符合人性等。信教大学生越多,越容易形成集群效应,而马克思主义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因此,教派的观点自然与课程内容相矛盾,而信教的大学生则会拒绝接受本课程的观点。

网络舆情从多种视角,多种学科、多种观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构成挑战,如果我们不积极应对,或者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不回应这些观点,只是自话自说,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体系再严密,理论内容再正确,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与合理的人生观。毕竟,理论的真理性只有被接受者所接受,才能内化为接受者的意志与动机,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主动迎接挑战,研判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使网络舆情真正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益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进”目标。

三、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挑战的措施

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所带来的新挑战,需要打通理论工作、宣传工作、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四者的联系通道,使四个职能部门形成有效的网络舆情及时反馈的机制,确保教师在课堂上针对热点舆情能有相对统一的口径,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解读网络舆情的及时性与权威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1.构建由省级教委德育处牵头的网络舆情研判与引导体系

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网络舆情十分关注,但多数人主要出于个人行为,对整个网络舆情缺乏整体把握,缺乏方向性指导,急需权威部门的有效整合与正确引导。由于德育在舆情的占有上具有便捷性与广泛性,在研判的结论与引导的策略上具有及时性与权威性,能够有效形成相对统一的结论,因此,由德育处牵头,高校的学工部、宣传部、教务处、社科部四个部门,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加强相互联系和信息沟通,有效支持一线教师,保证应对网络舆情的实效性。[7]

2.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突出教师引导网络舆情的具体指标

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主要是学生网上评教。网上评教的多项指标比较笼统,形式多于内容,所以,网上学生评教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现有的评价体系也强调对大学生的舆情引导,但是,评价指标不具体,实际意义不明显。建议改革评价体系,细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效果指标,同时,把教师的实际工作纳入工作量核算。这样的评价体系比较复杂,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

3.从机制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索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已经吸收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偏大,从事科研的时间有限,学校又主要考核教师的科研指标,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倍感压力。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只能压缩备课的时间,以至于出现了教师的教案内容陈旧,案例陈旧的情况。有些高校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肯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探索教改的积极性。建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科研重点放在教学改革方向上,鼓励教师多做教改课题,发表教改论文,这样能够把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与科研有机结合,既能减轻教师的科研压力,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毕竟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理与知识结构之中,由此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性要大于一般的学术性研究,因此,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研究。

4.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舆情意识和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年申报的教研课题中,有近三分之一与网络舆情相关。这种关注只要通过系统的组织,就能转化为现实课堂效果。因此,我们建议,应当通过培训强化教师的舆情敏感性与辨别力,增强舆情意识,提高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由于网络舆情传播渠道比较多,教师不可能涉猎所有网站,其舆情信息的来源相对单一,因此,要增强教师的网络舆情意识,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网络语言和不同类型网站的特点,更加熟悉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之后,其引导策略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之,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舆情日益以多样化的方式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高度重视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只要机制完善,引导得当,网络舆情将会成为提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实效性的有益资源。

[1]罗永雄.意见领袖:理论缘起及其在劝服传播中的影响分析[J].新闻知识,2012(4):19-2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 报 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

[3]孟 波.微博是如何颠覆传统传播方式的[J].社会观察,2010(10):55-57.

[4]南京彭宇案始末[EB/OL].http://www.ycxy.com/cn/lw/2011/30503.html.

[5]袁伟时.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几个问题[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12a30100xobv.html

[6]李希光.我国长期面临外部舆论环境的严峻考验[J].求是,2012(3):61.

[7]曾长秋,吴仁喜,梅海云.近五年国内学者网络舆情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3-17.

猜你喜欢
舆情理论课观点
观点
舆情
舆情
舆情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