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散文的原生态质地及其写作特点

2013-04-13 05:16戴荣里
关键词:基督王鼎钧原生态

戴荣里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2)

在大洋彼岸,有一位被众多海内外学者尊称为“鼎公”的老人,他的作品如柔滑无骨的水,似僧者的微笑,又像智者的忏悔,阅读他的每一篇作品,总会让读者激荡着各种难以言说的情愫。这位一生追求个性写作的作家,其文风的一贯性令人神往。通过他的作品感受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通过视频感受他缓慢如一束阳光一样的讲话,你会感觉自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这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感受,犹如在田园里感受春天,犹如在高山上吮吸空气。对王鼎钧散文作品的很多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好像面对一场高雅的演出,任何人都难以描绘当时的情形,即使是完整的录像视频也因为拍摄角度的不同而失去现场所有的原滋原味。评论鼎公的散文作品,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感觉都是支离破碎的,犹如把一个艺术品分解了来看就失却了整体的韵味;试图通过论文的形式把鼎公的作品进行解读,最终往往构成对他作品的一种拆解、歪曲甚至是亵渎。妙文全赖各自的品味,而一个学者的解读仅仅是一个学者的眼光。当下更多的学者和越来越多的势利眼读者开始忽略作品的原始质地,而重视作品的外在价值和政治、经济利益。随着文学评奖的泛滥和一些国际文学大奖的贬值,文学越来越功利化和读者界对文学内在品质的忽略相互攀升。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静静地阅读王鼎钧,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文学的另一种风景。王鼎钧的文学作品不能用高度来概括,他的作品更像大江东去、奔流不息的恢弘之水。王鼎钧的作品所给我的感受恰恰是这种形式上不显示其高的高度,而这种开阔、包容、随处可见的生命的涌动感,更多地倾向于平民和大众。

一 王鼎钧散文作品的原生态质地

1.王鼎钧的散文秉承了儒家传统。作为深受中国儒家文化教化的王鼎钧,生活在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互相交融的时期,传统文化的洗礼已经让这位战争中成长的少年深受儒家文化浸润,在他的少年时代,他有醉酒师爷深厚的儒学灌输,更有写小说的同族老师挥洒自如的训导。在王鼎钧的童年时代,这种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文化教育,让他摆脱了传统儒学的凝重,但又深得传统儒学的真谛。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合思想的柔和,都贯穿他整个文学作品的创作始终。人们能从王鼎钧的作品里看到一位写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仁义礼智信的范围里,王鼎钧的作品万变不离其宗,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的经典传播者。我喜欢王鼎钧作品的这种中国品牌质地,就在于他的作品里深深地打上这种传统文化的烙印。王鼎钧相信“文学作品能使大众相信尚未发生之事”,“文学作品能使人乐意去做某些事情”,在王鼎钧的所有叙述里,这是他最真实的底色。

2.王鼎钧的散文继承了鲁人风范。山东人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有一个基本的认同:耿直、大方而富有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鲁人的这种品格在王鼎钧的作品里不时体现出来。一个作家的文风随时可能凝聚着他的经历和秉性,但像王鼎钧的散文作品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秉持着鲁人的品格则显得十分可贵。无论世事怎样变化,无论自己怎样艰难,他在这种坚守中为文学找到了自我。王鼎钧的家乡鲁南地区,是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的所在,王鼎钧自幼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孜孜以求,打下了坚实的作风根基。尽管几十年漂泊,经多见广,但他对自己文学品味的一种坚守,却明显地带有鲁人的特点。在这种具有明显的鲁人质地的作品里,就像感动世界的山东人一样,王鼎钧也靠自己的散文感动了无数读者。

3.王鼎钧的散文注重语言的纯真。王鼎钧的散文在继承传统儒家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一生在追求语言的简练和诉说的通达性孜孜以求,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处在为读者着想,也不止于一处把长句变短。他的散文每篇格局看似都不宏大,都是用一些短句子来说硬道理,用浅白的叙述来讲述深刻的东西,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意思解释深奥的意义。这使得王鼎钧的散文去除了浮华,更多地还原生活原本的质地。耐读、好读,读起来的感觉犹如在清新的草地上散步,又如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舟。他的作品突破了很多限制,具有湖边沉思的自然。更多的时候,我们从王鼎钧对文字的精细锤炼中,看到他对意境深远的追求。这是一个智慧写作者的追求。他的语言自成体系,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读长了,就感觉如饮美酒,让人回味悠长。

4.王鼎钧的散文讲究故事的精炼。王鼎钧的散文善于讲故事,善于在讲故事中给你阐述道理。这一方面与王鼎钧一生经历丰富有关,无论是战乱时代的仓皇,还是台湾时期的政治黑暗,还有到美国后的孤独寻觅,王鼎钧都喜欢用故事来串起散文,故事有时构成王鼎钧散文的骨架,有时形成王鼎钧散文的语言特色。作为讲故事的作家,王鼎钧和莫言或者其他小说高手相比,可能稍逊一些,但在散文里揉进动人故事,则成为王鼎钧散文创作的一大特色。如王鼎钧为了讲述人生需要再试一次,就讲了一个孩子买书的故事。①王鼎钧《人生试金石》,台北,尔雅出版社,2002年8月。所以引发好多人的疑问,认为王鼎钧的散文作品更像是小说。故事构成了王鼎钧散文的一大特色,也成为王鼎钧散文吸引人的特色之一。

5.王鼎钧的散文源流始终刻在故乡。王鼎钧的散文之美,美在他对故乡的一种思念始终渗透在文章里。他说:我写乡愁比人家晚,如果乡愁是酒,在别人杯中早已一饮而尽,在我瓮中尚是陈年窖藏。②王鼎钧:《单身温度》,台北,尔雅出版社,1988年4月。他的散文创作不是把故乡悬挂成一枚空中的月亮,而是与低头的游子一起构成玄妙的图景,这样的故乡才带有独特的人生况味。在王鼎钧的大部分作品里,那种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怀,那种欲哭无泪的悠远思索,那种家国情怀纠结下的思想感受,那种集合整整一代人、一群人、一族人甚至一国人的大故乡情结,构成了王鼎钧散文的大美特色。这种思乡渗透了一个时代的思索,一个群体的思索,甚至构成对一个时代政治的拷问,这样的思乡带有穿透时空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王鼎钧散文作品的思想之源可以寻根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故乡的一切在牵拽着他、鼓舞着他、浸润着他,他用更大的视野在强化着更大的故乡,让他的故乡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故乡,成为异域他乡流浪者的故乡,成为所有读者的故乡。

王鼎钧的散文作品美就美在这种原生态的表现上。这种原生态的质地构成王鼎钧作品丰富的审美趣味。也正是因为这些最美丽的情愫,构成了王鼎钧散文的湿地生态之美,人们透过王鼎钧的作品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文学生态。在浮躁张扬的现代社会里,故乡之美会打动读者,语言之洁会荡涤读者的灵魂,文化之美会感染读者的思想,文风之美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快感。王鼎钧的原生态的创作手法超越了很多国内外作家的故作高深和搔首弄姿,形成独具风范的散文魅力。

从中国的传统儒学之脉,糅合进山东人的秉性与气质,王鼎钧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宣泄方式,以小说化的语言和对故事的酝酿技术,成就他的思乡情怀,铸成他的散文丰碑。让读者在看似平常的语句中,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文化之美。

二 王鼎钧散文作品的原生态特点

1.来自于母亲的基督信仰成就了王鼎钧少年写作的宗教情怀。一个作家在早期有一个信仰是幸福的,一个作家拥有不幸福的童年其实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最幸运的。因为对真正的作家而言,信仰让他在世间有了最初的敬畏,而磨难让他更敏感真切地感受社会。王鼎钧有幸在这两方面都是最大的受益者。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带领他一起去感受基督的力量。对一个无神论者而言,这可能是个可笑的事情;但宗教所给人的神秘感觉对一个作家永远是最需要的。正是王鼎钧在少年时代受到母亲信教的原始影响,才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最朴素的人性关照。在充满未知和人性堕落的世界上,来自民间的宗教情怀成为作家写作中的一种救赎方式。王鼎钧的母亲之所以信奉基督教而不信奉佛教,就因为“不要来生”。①王鼎钧:《昨天的云》,台北,尔雅出版社,2005年2月。王鼎钧作品中不时闪现宗教思乡,正是来源于这种被中国民间善良平民改良了宗教因素,王鼎钧的很多散文作品,都能读到他对母亲领他走进基督世界的感恩。基督教思想成就了王鼎钧最初的散文原生态基础,使其在更大的包容中,对自己的散文逐步完成了拓展、深化、升华的嬗变过程。

2.漂泊台湾的苦旅练就一个原生态散文作家的原生性特点。王鼎钧生活在台湾的时代,应该是台湾政治上非常严峻的时刻。纵观王鼎钧的散文创作,并没有看到他在这个时期的沉沦。原因就在于王鼎钧散文追求始终有一种自然性的自觉。在世事沧桑中,他对人性的看穿和包容,他对世事的分析与展望,都透着一个大陆老兵的虔诚、渗透着一个失去家国的人对当地土著的友爱与尊重,这种爱构成王鼎钧散文的思想亮色和行文上的漫不经心式的一种大度叙述方式。这是王鼎钧对基督文化的借鉴,也是他自觉融入台湾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参悟的所获,使他的散文在政治的高压下依然健康的拔节。

3.异国他乡的孤独、寻求认同中的原生态的升华。王鼎钧的散文到美国后有了更加冷静的思想升华。异国他乡的基督,不同于母亲眼中的基督,更不是仓皇离开大陆的众多退伍老兵祈求精神的篝火,对信奉基督的人而言,耶稣好像只有一个,但在人生不同时期,对基督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王鼎钧这位漂泊一生的作家而言,这种感受可能更强烈一些。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心理磨难,异国他乡生活的漂泊远没有精神的漂泊来得那样痛苦。这时的基督是王鼎钧经过千锤百炼重新认识了的基督,这一时期的作品糅合进王鼎钧更多的人生况味。王鼎钧在美国生活中感受基督,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对比、摩擦中感受基督,在参与布道中重新审视基督,在写作中更多地去醒悟基督,让基督走下神坛,渗入他的血液,走进他的作品,成为他生活的感想、未来的思考重地。王鼎钧就在这种思索中搜寻着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也使他作品具有超越传统的原生态升华特点。他在美国的写作中,更带有理性思考的光辉,去除了更多的感性砝码。特别是后期作品越来越厚重,带有中西文化杂糅的原生态创作特点。

4.各种文化的糅合让王鼎钧的散文渗透着普世价值的原生态特点。人们不会想到一个八十高龄的作家依然会如喷浆一样继续向世人奉献他的佳作,在王鼎钧的散文作品里,真正达到大家风范的是王鼎钧近十年散文作品的集大成者,他的人生四部曲,以及他近年的一些散文随笔,已经含有更高的普世价值的原生态文学特点。有着深厚基督思想底蕴的作家王鼎钧,并没有满足于对一种宗教的了解,他对佛教和其他宗教照样也有涉猎、研究和借鉴,在这种宗教的互相交织和融汇中,他探寻适合文学表达的最朴素的东西,这就使得王鼎钧的散文作品更加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纵观王鼎钧近十年的散文创作,他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国情怀,以更高的视野关注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他所期待的更多生活理想、文学感念都与时代接轨,与世界通融,与人性相伴而生。这就使他的作品富有大爱和宏观视野上的普世关怀,对人类终极生存的考量,作品的深层文学意蕴与时代相生共荣,契约发展。这构成王鼎钧散文原生态书写与普世价值密切结合的一种特点。

王鼎钧散文的原生态特点,体现在他由最初的对宗教的崇拜扩展到对生活的思考,扩展到人自身与自然界的对话,扩展到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的拓展。这使得王鼎钧的散文的深度、广度、时空观富有多维的审美感性,这种将人性和整个人类的思考溶于其中的创作审美追求构成王鼎钧散文有别于一般散文家作品的鲜明特点。王鼎钧的散文之美缘于人性挖掘而超越世俗人性,使其散文的艺术特色更具一种中西读者携伴欣赏、齐声赞美的艺术特点。

三 王鼎钧散文作品“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美妙结合

1.王鼎钧散文始终立足于现实的土地。王鼎钧的散文作品尽管没有明确的跳跃分期,但从他生活的不同时期,散文所表达的内容还是不一样的。少年时代的即时书写很快被逃往台湾后政治上的需求所代替,王鼎钧很快转向到修心炼性的散文随笔的写作之中。这时集编辑和作者于一身的社会角色,很容易让他产生写作上的懈怠,但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得不让他做着与现实的妥协,所以王鼎钧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环境影响的烙印。在台生活时所著的人生三书和写作三书,其练达的人生经验和写作技巧赢得大量读者。随后他追求写作与环境的互通。他之所以选择散文,一是拙于小说那种对编撰故事的虚构,另外就是被现实生活所逼,难得有充裕的时间用来构思鸿篇巨制,散文这种文学轻骑军,某种意义上完成了王鼎钧宣泄和追求的双重需要;进入美国纽约生活特别是定居异国之后,王鼎钧开始重新思索定位自己的散文写作,跳出过去的那种对写作部分概念化理解和狭小的思考范围,开始寻觅更宽广的表达空间,他将自己的视野放得更宽,以看似局外人的角度思考局内人的人生,在相对的视野里寻求绝对的表达方式,让他的作品在疏离中透出一种更深远的关怀,这是王鼎钧对扎根于现实土地的自己对文学本身的另类解读。

2.在狭小中寻找伟大的意义。王鼎钧的散文作品总善于以小见大、洞幽烛微、处处见真意,时时述真情。王鼎钧的散文作品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把理说深,把事说透。看似说的身边事,但事事都有新意;句句都含哲理妙思,让人在意义中获得新知。

3.在现实中寻求生活的真实。王鼎钧善于在现实中寻找生活的真实。他的作品没有宏言大论,多是讲身边的人物,讲对生活的感受,讲几种文化的对比,讲在现实中活生生的事件。在这些人、事、物的交织中,让读者读到人生烟火味,读到生活的本真,更读到生活的真实。这种真实构成王鼎钧作品的内在品质,形成王鼎钧作品的独特吸引力。

4.在倾诉中寻找与读者的共鸣。王鼎钧的散文有时更像一个布道者的宣言,我们在他的叙述里感受一个叙述者的智慧。他达到了看不出技巧叙述的境界,其实他的叙述技巧就藏在很多大智若愚的书写里。在作家不动声色的叙述里,有时读到文章结尾时你才感受到作者的妙思;有时读到后一句,马上想到他前一句的巧妙。王鼎钧的叙述方式有布道人的宣传技巧,更多的则是自觉意义上的一种文学寻找。他时刻在寻找如何与作者沟通,如何让自己更加贴近读者,如何获得读者的共鸣。以读者为上帝的作家,才能被读者所信服,王鼎钧做到了这一点。

5.在劝说中,完成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式抒情。王鼎钧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以真善美的心境愉悦读者,不给人沉重的思想感受。从语言风格到禅理描述,王鼎钧的散文引导读者去追求更加圆满的情感和未来,这是王鼎钧散文善人境界的一个特点。无论他对过去的苦难如何描述,总在意境的升华里完成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独特解释。

正是因为王鼎钧散文的生活化,构成王鼎钧散文作品的真实性;也正是由于王鼎钧散文的真实性,引导读者接受他的自然性光辉,使得他的文学思想能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灌溉到读者的心田里,读者所需要的美王鼎钧会尽量去满足,但在满足的同时,他会让自己的文学作品达到一种超越前人的境界。他善于在脚踏实地的写作中仰望人类共同的星空,让人在文学里感受到生活光明的力量。

四 王鼎钧作品的“守”与“变”

1.王鼎钧散文善于遵守散文的规矩。任何一种文体,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对散文也是如此。王鼎钧的散文在很多方面没有刻意的去打破这种平衡,而是自觉地去完成对散文文体的捍卫。从某种意义上说,王鼎钧的散文更像散文,因为王鼎钧尽管对自己的散文进行了多重探索,但始终没有突破传统散文的模式,在王鼎钧的散文创作之中,他将疆域扩展到自己表达的方方面面,成为随意山水的丹青妙手。他不拘泥散文形式,三五语也成文,长篇大论也为章。既可书写人情世故你来我往,也可对世界大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这种散文的随意性被王鼎钧运用得炉火纯青。

2.王鼎钧散文苦于追求散文的变通。遵循散文创作的基本规律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王鼎钧在散文创作中打破传统散文的起承转合方式,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把散文表达成语言的挑战场,叙述的变幻地,题材的杂烩锅,人生的训练营,宗教的试验所,思乡的倾诉室,他时刻思考如何在文章中寻求变化,即使相同的文章,他也会写出不同;同样思乡的作品,也有前后、多寡、厚薄、老少、轻重、急缓之分,可谓表现内容和形式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

3.王鼎钧散文喜欢几种文学体裁的杂糅。王鼎钧的散文作品追求集中艺术形式的杂糅。他善于将小说创作嫁接进来,也善于将戏剧创作移植过去,还喜欢将广播剧、诗歌创作的手法运用到写作之中。巧借其他艺术创作手法的特点,使得王鼎钧的散文具有集大成创新的意味。

4.王鼎钧作品在“守”与“变”的交融中簇成美文。王鼎钧的散文创作一直在“守”与“变”的交融中把握着一种美感上的平衡,让他的作品时而守成有得,时而寻变多获,守变结合,守中有变,变中有守,推进自己的散文跳跃着向前发展,使得他的每篇散文都有新意,每部作品都有亮点,形成独特的鼎公散文艺术特色。他总结自己的写作“像电动刮胡刀的刀片,不必取下来磨,它一面工作,一面保持自己的锋利”。

五 结语

王鼎钧的散文作品的文学原生态特点,构成了王鼎钧散文作品的朴实性特点,这种原生态的写作理念和作风,使得王鼎钧的作品始终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里都会赢得众多读者;王鼎钧散文的人性追寻和宗教力量使他的作品富含哲学意蕴和神秘色彩,形成王鼎钧散文作品现实与未来密切结合,守变相生的创新特点,也为遵循写作规律和传统的散文作家们开辟了更广阔的散文创作之路。

王鼎钧原生态散文创作的特点起于自然书写,磨练于一种对文学的自然追求,成就于对文学普世价值的深层锤炼。如果说,早年王鼎钧的散文作品犹如自生自灭的书写方式,中年在台的散文创作则有营造散文湿地的朴素情怀,移居美国后的写作则使他的原生态疆域不断扩大并吸引来国内外大量的读者,王鼎钧六十余年创作所坚守的原生态品质终于成就了一个散文大家的精神大河,和高山的高不可攀不同,这条大河让读者亲近,更让读者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基督王鼎钧原生态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等待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原生态静宁苹果
大 志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
欲生存,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