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动态检测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研究

2013-04-20 00:56王传升韩永凯穆俊林顾家鹏时婷婷赵建民赵建华石金河顾仁骏
中国全科医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迟发性脑病敏感度

王传升,张 萍,韩永凯,穆俊林,顾家鹏,时婷婷,赵建民,吴 强,赵建华,石金河,靳 玫,顾仁骏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是指急性CO中毒患者经抢救意识恢复,在数天至数周表现基本正常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精神、神经症状[1]。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大脑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改变,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该病病程长且治疗相对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均具有无创、可重复、敏感度高等特点,是评价脑功能的客观指标,对DEACMP的临床诊断价值已得到许多研究证实[3-5]。但既往研究多缺乏动态观察数据,难以得出规律性结论[6-7]。本研究在多个时点对急性CO中毒昏迷患者清醒后EEG和BAEP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二者联合检测对DEACMP诊断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入选标准:有明确的急性CO中毒昏迷史,并符合急性CO中毒诊断标准(GB8781-88)。排除标准:(1)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或功能不全,严重的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酒精依赖及其他精神疾患;(2)有过敏史及激素治疗史,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近半年内接受过预防接种;(3)妊娠、哺乳及月经期妇女;(4)近2周有感染史;(5)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有严重异常。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2月—2010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第二、第三附属医院及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CO中毒昏迷且经抢救均清醒的患者83例,均符合上述病例纳入标准,且完成6次EEG和BAEP检测。

根据赵向智等[1]DEACMP诊断标准和陆再英等[8]症状描述:(1)精神意识障碍:呈现痴呆、木僵、谵妄状态或去皮质状态;(2)锥体外系神经障碍;(3)锥体系神经损害;(4)大脑皮质局灶性功能障碍;(5)脑神经及周围神经损害等症状。83例患者中,32例(38.6%)经3~40 d“假愈期”后出现DEACMP,将其纳入DEACMP组,余51例患者则纳入非DEACMP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

DEACMP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0~71岁,平均(47.5±16.2)岁;急性中毒昏迷时间(从发现昏迷到意识清醒的时间)为1~32 h,平均(17.1±9.3)h。非DEACMP组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42~74岁,平均(49.2±13.7)岁;急性中毒昏迷时间为1~30 h,平均(16.1±8.3)h。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4~69岁,平均(48.2±15.1)岁。3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间有均衡性。本研究经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受试者或其法定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1.3.1 EEG检测 EEG采用南京伟思公司产24导脑电图仪,按照国际脑电10/20系统标准,每次描记时间为25~30 min,必要时加做过度换气和闪光诱发试验。参照《临床脑电图学》[9]的标准判断EEG是否正常。

根据EEG、BAEP首次检查结果,确定二者预测DEACMP的敏感度、特异度。EEG联合BAEP检测,若其中一项阳性即视为阳性,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敏感度A+(1-敏感度A)×敏感度B,特异度=特异度A×特异度B;若二者均为阳性时才视为阳性,则联合检测预测DEACMP的敏感度=敏感度A×敏感度B,特异度=特异度A+(1-特异度A)×特异度B。

1.3.3 检测时点 83例急性CO中毒患者分别于急性中毒清醒后1~5 d、8~12 d、18~22 d、28~32 d、38~42 d及52~57 d进行6次EEG和BAEP检测,对照组入组时查一次EEG及BAEP。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EACMP组、非DEACMP组及对照组EEG检测比较 DEACMP组、非DEACMP组、对照组第1次EEG检测异常率分别为84.4%(27/32)、60.8%(31/51)、25.0%(15/6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5,P<0.05);其中DEACMP组EEG异常率高于非DEACMP组及对照组,非DEACMP组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0、29.65和14.55,P均<0.05)。

DEACMP组第1次、第4次、第5次、第6次EEG检测异常率均高于非DEAC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ACMP组6次EEG异常率呈较高-较低-最高过程,而非DEACMP组6次EEG异常率呈现降低过程(见表1)。

EEG异常的严重程度方面,对照组15例异常均为局灶异常或轻度广泛性异常;非DEACMP组除第1次检测有5例中度广泛性异常外,其余均为局灶异常或轻度广泛性异常;DEACMP组首次检测即有10例中度或重度广泛性异常,而第4次检测中度及重度广泛性异常达到21例。

2.2 DEACMP组、非DEACMP组及对照组BAEP结果比较 DEACMP组、非DEACMP组、对照组第1次BAEP检测异常率分别为59.4%(19/32)、7.8%(4/51)、3.3%(2/6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4,P<0.05);其中DEACMP组异常率高于非DEACMP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07和37.21,P均<0.01);而DEACMP组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0.39,P>0.05)。

DEACMP组第1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BAEP检测异常率均高于非DEAC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EACMP组6次BAEP监测异常率也呈较高-较低-最高过程;非DEACMP组6次BAEP检测异常率也呈现逐渐降低过程(见表2)。

表1 DEACMP组、非DEACMP组EEG动态检测异常率比较〔n(%)〕

Table1 Comparison of abnormal rate of EEG dynamic measurement between DEACMP group and non-DEACMP group

组别例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DEACMP组3227(84.4)22(68.8)22(68.8)27(84.4)32(100.0)27(84.4)非DEACMP组5131(60.8)31(60.8)30(58.8)23(45.1)20(39.2)15(29.4)χ2值5.200.540.8312.6631.0523.76P值<0.05>0.05>0.05<0.01<0.01<0.01

注:EEG=脑电图,DEACMP=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表2 DEACMP组和非DEACMP组BAEP动态检测异常率比较〔n(%)〕

Table2 Comparison of abnormal rate of BAEP dynamic measurement between DEACMP group and non-DEACMP group

组别例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DEACMP组3219(59.4)5(15.6)6(18.8)18(56.3)24(75.0)21(65.6)非DEACMP组51 4(7.8) 2(3.9)0 0 0 0 χ2值26.072.087.4336.6353.8144.80P值<0.01>0.05<0.01<0.01<0.01<0.01

2.3 EEG与BAEP检测对DEACMP的预测价值 83例急性CO中毒患者首次EEG检查共58例(69.9%)异常,其中27例发展为DEACMP。EEG检测预测DEACMP的敏感度为84.4%(27/32),特异度为39.2%(20/51)。首次BAEP检查共23例(27.7%)异常,其中19例发展为DEACMP。BAEP检查预测DEACMP的敏感度为59.4%(19/32),特异度为92.2%(47/51,见表3)。

EEG联合BAEP检测,若其中一项阳性即视为阳性,则联合检测预测DEACMP的敏感度为93.7%,特异度为36.1%;若二者均为阳性时才视为阳性,则联合检测预测DEACMP的敏感度为50.1%,特异度为95.2%。

非DEACMP组6次EEG检测异常率及异常程度均呈逐渐减轻的趋势。而在DEACMP组,在前4次检测中,有4例患者EEG均为重度广泛异常,其假愈期均为5~7 d;在前2次EEG检测中,有5例DEACMP患者均正常,另有5例第1次EEG为轻度广泛异常,第2次EEG为正常,而从第3次(18~22 d)后开始EEG又出现异常,其假愈期均≥22 d;另有5例患者第1次和第2次为轻度广泛性异常,第3次和(或)第4次EEG正常,而第5次(38~42 d)又重新出现异常,其假愈期均≥32 d。提示EEG异常可能先于DEACMP症状出现前约1周左右,那么急性CO中毒患者清醒后每隔7~10 d动态检测EEG,若出现异常-好转-再次异常的情况,则高度预示DEACMP的发生。动态BAEP检测呈现出相同的结果。

表3 EEG、BAEP检查预测DEACMP的价值(例)

3 讨论

既往研究显示,有12%~50%的急性CO中毒患者会发生DEACMP,本研究83例急性CO中毒患者中38.6%的患者发展为DEACMP,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0]。由于本病的假愈期为3~60 d,平均21 d,因此本研究7~10 d检测1次EEG和BAEP,以更好地了解二者检测对DEACMP的预测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CO中毒昏迷患者清醒后EEG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非DEACMP组比较,DEACMP组患者在第1次、第4次、第5次、第6次EEG检测时异常率均显著升高。BAEP测定结果也显示,DEACMP组患者不同时点(除外第2次)BAEP检测异常率均显著高于非DEACMP组,而非DEACMP组患者BAEP首次检测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发现所有急性CO中毒患者首次EEG检测异常率为69.9%,首次BAEP检测异常率为27.7%,EEG的异常率远高于BAEP的异常率,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EEG更多的是反映大脑皮质功能变化,而BAEP反映的是脑干功能变化[4],大脑皮质对急性CO中毒导致的缺氧较敏感,而皮质下脑干功能受缺氧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关[11]。提示急性CO中毒导致的脑损害以脑皮质为主,而DEACMP的脑损害导致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均严重受损,与影像学的研究结果相符[12-13]。

本研究中,DEACMP组6次EEG检测异常率分别为84.4%、68.8%、68.8%、84.4%、100.0%、84.4%,呈较高-较低-最高过程,此与DEACMP患者急性CO中毒清醒后仍有轻度不适症状-假愈期基本正常-出现DEACMP症状的过程基本一致。非DEACMP组6次EEG检测异常率分别为60.8%、60.8%、58.8%、45.1%、39.2%、29.4%,呈现异常率逐渐降低过程,此与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完全一致。DEACMP组6次BAEP检测异常率分别为59.4%、15.6%、18.8%、56.3%、75.0%、65.6%,也呈较高-较低-最高过程,也与DEACMP患者急性CO中毒清醒后仍有轻度不适症状-假愈期基本正常-出现DEACMP症状的过程基本一致。非DEACMP组6次BAEP检测异常率分别为7.8%、3.9%、0、0、0、0,也呈现异常率逐渐降低过程,也与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完全一致。另外,第5次检测即急性CO中毒患者清醒后38~42 d,DEACMP组患者EEG检测异常率为100.0%,BAEP检测异常率为75.0%,而此时点正好为所有急性CO中毒患者均出现了DEACMP症状并且大多数患者处于DEACMP病情最重的时期,这也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吻合。

关于EEG与BAEP检查对DEACMP的预测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CO中毒患者清醒后首次EEG检查结果对预测DEACMP的敏感度高但特异度偏低,首次BAEP检查结果对预测DEACMP的敏感度不高但特异度高。同时联合应用这2种检测,若其中一项阳性即视为阳性,能够有效地提高预测敏感度,而如果将两者均为阳性视为阳性,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测的特异度。因此,如果对急性CO中毒患者清醒后早期进行EEG与BAEP联合测定,尤其是间隔7~10 d的动态测定,可能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DEACMP具有重要意义。

1 赵向智,赵学鼎,成自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67例报告[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4,17(1):36-38.

2 Tapeantong T,Poungvarin N.Delayed encephalopathy and cognitive sequelae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Med Assoc Thai,2009,92(10):1374-1379.

3 唐学军,曾小虎,杨红霞.对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脑电图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4):530-531.

4 张帆,穆俊林,顾仁骏.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的诱发电位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4):320.

5 穆俊林,顾仁骏,张宁,等.脑电图检测对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8):609-611.

6 杜好瑞,顾仁骏,李拴荣,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及脑电图变化[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6):451-452.

7 王夏红,顾仁骏,尹景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诱发电位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7,19(4):217-220.

8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36.

9 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8-156.

10 Weaver LK.Clinical practice: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J].N Engl J Med,2009,360(12):1217-1225.

11 田家林,杨晨,杨禹,等.综合康复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2):148-149.

12 王凌玲,石静萍,刘文,等.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与磁共振表现[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44-45.

13 郭艳平,杨清成,刘建敏.脑电图及事件相关电位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8):2813.

猜你喜欢
迟发性脑病敏感度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