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

2013-04-24 13:56吴琼
学理论·上 2013年3期
关键词:道观老子万物

吴琼

《道德经》中老子论述“道”的思路是从天道推及人道,又从人道推及治道,即老子的“道”可分为:天道观、人道观、治道观。这其中的天道观是基础,人道观和治道观是其引申,也是“道”的实践应用。

一、天道观

道的初义指道路,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道已经具有了道德规范、政治原则、自然规律的含义。老子在著作中也确实在此意义上使用过道的概念。但老子的独创性在于赋予道新的含义,即把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看作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在老子之前,人们信仰天、帝,并用天、帝这类神学概念来诠释世界的本原和本体。老子却一反传统意识,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非天或帝,只有道才是社会人生的终极依托。

老子的天道观即老子视道为世界的本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章)在这里老子讲出了道的几个特性:相对于世界的杂乱无序而言,是浑然自足的统一体,所以说是“有物混成”;“道”在时间上是先天地而生,而且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生;“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所以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的“反”可以是“返”,即道生万物,万物死灭又复归于“道”。

道有这几个特性,然而“道”是什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道最初为浑然一体的存在,因而称之为一;它在自我运动中,分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第三者——和气;和气内部阴阳的不同组合,就生成千差万别的世界万物。他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根据老子的理解,世界万物由道这种原始存在产生,之后还要回归到道那里去。显然老子对何为“道”没有明确表示,只是说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强调道生天地万物,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指出道产生天地万物之后仍然发挥作用,决定天地万物的生存和发展。他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它规定着天地万物的性质,天地万物从道那里获得内在规定性。在老子心目中,“道者,万物之奥”(62章),“奥”,《礼记》郑玄注云:“奥,主也。”道是世界的本体,是所有存在的中心点。它不依存于任何其他事物,其他一切事物却都依存于它。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正为此意。

总之,“道”非用文字可以表达,只能得其仿佛,说其隐约。人们不能用经验来判断,是超验的,只能靠人的悟性,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所谓“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寂兮廖兮”、“窈兮冥兮”讲的正是这个意思。所以老子在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好像他预知人们会对“道”产生误解,所以开篇首先阐明“道”的玄妙。但是尽管玄妙,但“道”绝非是空洞的,在恍惚寂寥中,“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世界上的事情是纷纭繁复、头绪众多的,但“道”却归纳为单纯的“一”,它不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亘古不变,独立变迁。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人道观

上面说的是老子的天道观,但是老子并不是只会仰望星辰,说玄之又玄的“道”,他也时时关注社会人生,即把形上之“道”在生活实际中得到遵循应用,于是相应产生了人道观。他根据自己对“道体”运动规律的把握,以及对水的特性的了解,总结出一套处世的方法,即虚静、恪守柔弱。

“反着,道之动”,尽管“道”是玄之又玄,但它的运动是可以遵循的,世间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所以说“反者道之动……有生于无。”(40章)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如果向极端发展,一定转变为它的反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章)正是此意。这告知人们,我们要遵循规律来指导个人行动,当我们想得到某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面对世事的纷扰,老子提倡人回到虚静的状态。保持虚静就是摒弃自找的“忧”,如何摒弃?老子曰:“绝学无忧”(20章)。“忧”是人因不满而生的苦闷。为何不满?大多是人为的“比”,即虚拟出一个高于自己现状的“别人”作为自己的参照物并努力看齐。然而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个体,“别人”却是虚拟的群体,我们以现实的个体和虚拟的群体比较,总会比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忧”,“别人”多财,挥金如土,欲学其阔绰,但自己总追不上那个虚拟的“别人”,这产生于诸如身体、能力、知识、婚姻等各方面,都会因为“比”而不如意,故要摒弃“比”,因为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这个分母,再多的占有都会显得微不足道,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放置于无限的欲望中,实为“庸人自扰”,所以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回到虚静的状态,保持内心宁静。

在《老子》一书中,常常看到老子对水的赞美,这体现了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老子根据在生活中的观察,总结出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着万物却无所取。它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随物赋形,为天下之至柔,却能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他看到生物欣欣向荣时候的柔弱。舌是人身上最柔软的器官之一,牙齿是最坚硬的器官之一,但哪个先损坏呢?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现象,都成为老子“贵柔”哲学的证据。但“柔”不是软弱无力,而是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是以柔克刚。老子是想告诫世人,要清楚地认识自我,凡事不能强求,“一定要如何,一定要实现什么愿望”这种绝对只会伤到自己,不要刻意去追求,懂得随遇而安。就个人来说,自我本性是重,外在名利是轻,不能因外在的名利而丧失内在的本然之性。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尽管孔子主张积极入世,但这里的“可求”却与老子是不谋而合的,即要像水一样,随遇而安,在不失自我本性的前提下驰骋于天下。

老子赞扬水德,不仅仅是出于“贵柔”,还因水能处于下位,包容万物。“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66章)他认为人应像江海一样具有包容的胸襟。甘居下位,对自己的现状持包容的态度,就能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因为在人类之初,并没有荣耀和耻辱之分,只是在后来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对某些行为肯定而褒奖,对另一些行为否定而贬斥,才有了荣辱之论。世人多羡慕荣耀而嫌弃耻辱,故人们苦苦追求荣耀,用尽全身力气向上爬,认为落后就要挨打,位于下位就会被踩踏。但是在老子看来,这荣与辱都是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束缚,使人丧失了独立性,所以老子赞扬水德,江海之所以可以为百谷王,正是由于它能包容万物,不因位于下位或上位感到荣或辱,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最好方法。

综上,老子从自然的天道体悟人道,人要顺应天道,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人要保持“虚静”的心态,得意莫忘形,失意莫失志,要像水一样,不强求,安于现状,有包容的胸襟,用一颗平常心去生活,善待他人与物。这就是老子的“人道观”。

三、治道观

老子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并从这一自然观推演出治道观。“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17章)老子根据自然无为的标准,把执政者分为四种。最好的执政者对社会不做任何干涉,百姓都顺其自然地生活。老子认为社会中“民”与“上”处于阶级对立的两极,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生生之厚,是以轻死。”(75章)人民陷于饥饿,是由于统治者蚕食的赋税繁多;人民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好大喜功;人民用生死去冒险,是由于统治者的贪生怕死。“尚贤”把人们都引诱到一条“路”上,形成“浩浩荡荡”的潮流,为了君王设定的“贤”而竞争不已,使人们巧夺名利;“贵难得之货”的欲望,往往会使人们只重视物的“占有”,而忽视了物的“使用价值”,强化了人们的占有欲,占有却使人们难以摆脱“贫困”。老子把社会提倡的“仁义、孝慈、忠臣”都看作是对人们的身心的束缚,不利于人们随性发展,所以提倡无为之道,“无为之道”可以使人们的生活犹如鸟吐哺饲雏,雁东南夏北一样的自然而然。但是,老子反对“有为”,绝不是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要取消那些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的妄为和乱为。要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无为”并非完全消极被动,让人们无所作为,完全做自然和社会的奴隶,而是要求在客观中呈现主体的能动性,在无为中显现有为。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想实现一种田园式的生活,人们都顺应自然,实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帝王世纪》)的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老子的这种“乌托邦”式的治道观也许是行不通的,但他无疑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比如说无论是法律政令还是道德规范,必须是简明且可行的,如果制定出许多烦琐的法令规范而不能切实地贯彻执行,那么对于治理社会不仅毫无益处反而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人们钻空子,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肯定老子“无为”的治道观。

总之,老子的《道德经》遵循自然无为之道,在此基础上对贵柔、虚静的人道观和“无为而治”的治道观等思想进行了阐释,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关怀气息,对人类自身境界的提高以及人类认识自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车乃亮.证悟道经——老子与二十一世纪[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2]李光福.老子之道的意蕴[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12).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谷秀彦.试析老子“道”及现实意义[M].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5]兰喜并.老子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靳永,胡晓锐.老子[G]//中华国粹经典文库.武汉:崇文书局,2007.

[7]张红云.从“天道自然”到“人道无为”论老子《道德经》的民本思想[J].名作欣赏,2011,(5).

猜你喜欢
道观老子万物
“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万物构成
漫画
我来添画
道不远人楼难弃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漫画
浅析佛庙与道观建筑规划设计的风格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