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

2013-04-27 03:12刘更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0期
关键词:师承中医药学术

郭 栋 刘更生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

郭 栋 刘更生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分析了师承形式、师承模式、师承类型和师承制度等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医师承制度的5个基本原则,从四个层次探讨了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

传统中医师承;现代中医师承;师承制度

中医师承是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中医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和造就各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形成中医药学术流派、繁荣中医药学术的主要因素。在现代医学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师承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继承、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师承办法和制度,尤其近几年以来,中医师承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有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相继出台。随着对中医师承认识的深入和中医师承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中医师承进行立法的条件已日趋成熟,中医药法立法也为中医师承制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 对中医师承教育的几点认识

1.1 中医师承教育的基本概念从古到今,中医师承在秉承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同时,其具体表现形式却在发生着变化。一般来讲,可以将师承分为传统中医师承和现代中医师承两个阶段,传统中医师承与现代中医师承既有着密切联系,也存在着明显区别,现代中医师承是对传统中医师承的发展。传统中医师承主要是指师承教育,是以跟师学习、言传身教、一脉相承、学有所长为特点的中医教育形式。现代中医师承是指在总结传统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基础上,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和知识创新模式,突出中医学术传承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清晰、类型多元的以跟师学习为主线的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模式。

1.2 中医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中医师承教育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一种教育形式,即跟师学习,重在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二是一种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模式,即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将中医师承的基本特点、基本内容、基本形式融入到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因此,中医师承教育无论从其形式、还是从其模式层面上讲,都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体系或教育层次。在当前形势下,把师承教育作为中医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分支,简单地让中医师承去承担中医人才培养的更多责任,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提倡师承教育决不是现行中医教育的倒退,而应是符合中医教育规律的理性回归。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任务和方式的不同,将医学教育进行的阶段性的划分,中医师承教育的特点并不是中医学教育体系的一个新层次,而要作为一种模式贯穿于中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1.3 师承形式师承模式师承类型及现代师承制度的关系见图1。开展中医师承研究,就必须厘清师承形式、师承模式、师承类型和师承制度等概念的内涵。师承形式即师带徒的形式,是传统中医师承的主要内容,现代师承已不局限于有师有徒的单一形式;师承模式对中医师承教育核心内容的概括,包含了师承的基本目标、基本形式、基本内容、基本规律等等;师承类型在遵循师承基本规律的的基础上,所构建的多元化师承类型体系,是新形势下对传统中医师承的丰富发展;师承制度是为强化中医师承在中医事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而建立的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中医师承的法律地位、管理机制、教育模式、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挖掘和整理传统中医师承的核心规律,全面推进现代中医师承工作,进而建立符合中医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代中医师承制度,是中医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图1 师承形式、师承模式、师承类型及现代师承制度关系

2 建立和完善中医师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2.1 政府主导原则传统师承是以民间自发活动为主,但无论从规模、效率上,还是质量、效果上都有着不可克服的弊端。因此,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在充分调动民间积极性的基础上,强调政府主导。政府具体的职责体现在:一是推进师承制立法的进程,保障师承的法律地位,让师承制度充分体现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师承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办法,使各层次、各模式的师承能有效开展,丰富中医师承的形式和内容;三是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协调、引导、监督和服务等功能,构建各级师承平台,形成更为浓厚的师承氛围;四是积极引导中医师承教育,降低师承过程中的功利化,充分发挥师承应有的作用。

2.2 全面覆盖原则中医师承是中医药临床人才成才的必经之路,全面覆盖原则一是指师承教育的基本内核要覆盖到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不同阶段师承的具体模式;二是把师承教育作为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师承准入制等措施,让所有中医药临床从业人员都要跟师学习,使跟师学习成为中医临床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一种常态。

2.3 多元化原则现代师承制度体系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师承模式的作用,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师承教育类型。要明确师承形式、师承模式和师承类型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分强调师承形式,建立师徒关系,而不重师承内容的倾向。通过建立中医学术传承流动站、中医学术流派工作站、高层次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非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师承等多种类型,丰富中医从业人员的结构,繁荣中医药学术。

2.4 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原则中医学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渐累积形成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所以后人依靠读经典原著才能延续其理论原则,中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医学科学,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都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讲究经验和悟性,历代依靠师承教育方式传授学术经验。所以,中医师承教育制度体系要建立在对传统师承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

2.5 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原则继承固然是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继承的目的是发展中医学术,因此中医师承是中医学术继承发展的法宝。中医学术发展取决于理论上的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来源于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临床实践。中医师承教育符合中医学术发展的自身特点,是保证中医学术发展的纽带。

3 中医师承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架

中医师承教育制度是围绕着师承工作的开展而建立的一个制度体系,它既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政策法规相互联系,从制度体系构架的角度来看,中医师承教育制度体系有四个层次:

3.1 在《中医药法》中确立中医师承的法律地位近些年来,中医师承做了大量工作,要这些新的认识、研究和实践,融入到《中医药法》的制定过程中,确立中医师承的法律地位,明确现代中医师承制度的意义、形式、作用、保障等,保护、扶持、促进和规范中医师承工作的发展。

3.2 制定中医师承教育制度的核心文件拟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师承工作的意见》或《中医师承工作条例》,进一步阐发《中医药法》中关于师承教育的内容,以此作为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所遵循的基本文件,从而确立师承在中医人才培养和发展中的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医师承工作的定义、地位、作用、意义;②中医师承的管理机构;③中医师承指导教师、继承人的管理;④中医师承工作的模式及实现途径,包括中医师承工作流动站等;⑤中医师承工作的科学研究及立项;⑥中医师承工作的保障机制等。

3.3 细化中医师承教育制度实施的各项细则在修订已有的与中医师承教育制度相关的实施细则,如《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规定》《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制定《中医传承工作流动站管理规定》,规范中医师承工作流动站的管理机构、工作室设立、继承模式、继承人招收、继承人管理、日常经费和公寓管理、评估和表彰、研习资助、网络建设等;制定《中医学术流派管理办法》,确定中医学术流派管理办法学术流派认定、传承人管理、待遇、荣誉等等;制定《关于高等中医院校做好中医师承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在专业标准、招生、师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实践基地等方面融入师承教育。

3.4 全面融入到中医事业发展过程中医师承制度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其法律地位的确立,将对中医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将融入到中医医政、人事、教育、科研等方面,如《执业医师法》《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等等。

[1]夏明,管婧婧.借鉴中医师承传统培养差异化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21-22.

[2]李磊,陈仕杰.论中医师承教育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0):894-899.

[3]孙玲.探析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6):74-75.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0.098

1672-2779(2013)-20-0140-02

杨 杰

2013-08-20)

猜你喜欢
师承中医药学术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