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支持”需要“竞争基础”

2013-04-30 11:07临风
发明与创新 2013年28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科研机构科研人员

■临风

近年来随着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科技界要求增加经费稳定支持的呼声越来越高,理由是重大科学发现都是“十年磨一剑”,只有长周期的经费稳定支持才可以奏效。科研活动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虽然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偶然性,但是持续不断的知识积累是科研取得突破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科研活动的持续稳定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但现实操作中,我们需要区别两种类型的“稳定支持”:一种是对从事科研活动的机构的支持,另一种是在竞争择优中对某个特定研究领域的支持。这两种类型的“稳定支持”有着不同的政策含义。

“对机构稳定支持”的好处是可以保证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专心从事科研活动,不必耗费大量时间去申请项目,目前国内针对科研机构设计的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等大多属于这一类型。但这种支持方式也存在问题,一是存在所谓的“偷懒”,由于缺少竞争、监督成本高等原因,科研人员可能会“磨洋工”。另一个问题是所谓的“分层”,在这种支持方式下,研究课题的方向和内容确定基本由机构内的“大人物”主导,年轻人若想创新,获得支持的机会相对较少。

与这种类型的稳定支持相对应的是“竞争择优”。这是一种基于“同行评议”的竞争机制,可以使得科研人员保持一定的科研活动“生产率”,年轻人也会有自由探索、脱颖而出的机会。但这种支持方式的缺陷是科研人员需要耗费不少精力去申请项目,应对检查评估。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个下属机构2005年进行了一项“科研人员负担调查”,发现科研人员平均要花费42%的科研时间来应付政府科研项目的各种申请和检查,2012年又一次调查的结果也基本没变。另一个问题是,科研人员为争取经费支持,很可能提出很多“短平快”项目,甚至可能会用某些快做完了的项目去申请经费。

无论是对机构的“稳定支持”还是科研项目的“竞争择优”,都各有利弊,实践中通常的做法是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上看,两者的经费支持比例大致相同。

对于当前国内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已经有了不少探索和实践,但始终仍未有效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员流动机制的缺失”。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通常会有类似“非升即走”、“终身教职”这样的制度设计,“终身教职”可以看作是一个进入科研领域的门槛和信号,无论你花费一年还是十年时间,只要你能获得终身教职,就说明你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素质和能力。而国内目前则缺乏这样的制度设计,加上不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上求安稳怕风险的氛围,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科研机构的人员流动不畅,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一部分不适合搞科研的人,由于缺乏淘汰机制,只能不断进行“垃圾论文”的“再生产”。从此意义上讲,把“垃圾论文”的产生归罪于科研活动评价机制不合理,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归根结底还是那些“论文生产者”的能力问题。

因此,稳定支持机制要发挥效力,必须要有相应的“竞争”和“淘汰”机制做支撑,否则即使投入再多也是浪费国家资源。而要想建立合理的人员竞争淘汰机制则非常困难,既触及灵魂,也触及利益。在用人制度改革不到位的条件下,只能更多地采取项目竞争的方式。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某些科研机构非但没有进行调整重组,反而进行规模扩张,且都“高喊”着要财政经费支持。然而不管花的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钱,最终都得纳税人买单,长此以往,政府财政将是“不能承受之重”。

同时,对于在竞争择优中对某个特定研究领域的稳定支持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从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总体上我们还不具备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引领创新潮流的能力,更多的是“跟近”国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这是中国科技的“无奈”。另一方面,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今天看似前沿的某项技术,可能过不了多久就是一项寻常之物。一个科研领域是否具备发展潜力,只要检索该领域内同行们新发表的论文和新增专利数就能有大致了解。如果一位科研人员打算一辈子在一个研究领域坚守,不做丝毫调整和发展,我们除了佩服这种执着的精神外,或许也要对其辨识科研方向的能力打个问号。

此外,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研领域,持续不断的支持是必须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部署超级计算机的关键技术攻关,历经20多年的艰苦努力,才取得了“天河”系列的骄人成绩。而类似青藏高原野外科考、冰川调查等重大科研活动,国家也在进行持续的经费支持。

一直以来,科技界呼吁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加宽松、良好的研究氛围,科研人员也希望能够“安心搞科研”。国内外的实践表明,除了在政策、管理方面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需要设计必要的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如果没有竞争的氛围,所谓“稳定支持”就可能是死水一潭,人浮于事,且稳定支持的对象也要通过“竞争择优”来确定。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重,将是今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科研机构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