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法制备低过敏乳的研究进展

2013-05-02 14:47叶笑艳牟光庆姜淑娟
食品与机械 2013年2期
关键词:表位酶法牛乳

叶笑艳 钱 方 孙 洋 牟光庆 姜淑娟

YE Xiao-yan1 QIAN Fang1 SUN Yang2 HMU Guang-qing1 JIANG Shu-juan1

(1.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2.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1.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34,China;2.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34,China)

牛乳是人类最主要的乳资源,营养丰富,几乎含有人体所有的必需氨基酸。在发达国家乳蛋白及其制品提供了20%~30%的食物蛋白,显示了乳蛋白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牛乳亦给过敏体质的特殊人群带来麻烦[1]。0.5%~7.5%的儿童和约1%的成年人发生牛乳过敏现象,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2]。制备低过敏乳不仅可以扩大牛乳的食用人群,而且为乳制品的多样化生产提供原料。一般来说,引起食物过敏的过敏原大都来源于食物蛋白,而实际上与过敏反应相关的仅为其部分抗原决定基(数个至数十个氨基酸),即“表位”(epitope)。乳蛋白过敏表位分为连续性过敏表位(线性表位)和不连续性过敏原表位(构象表位)。线性表位是由某些氨基酸残基按一定顺序连续排列组成的线状序列,属于蛋白分子的一级结构;构象表位是由分子内不连续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属于蛋白分子的二级或三级结构[3,4]。线性表位的活性依赖于氨基酸序列的一级结构,构象表位的活性依赖于构象。因此如何破坏或去除过敏表位就成为开发低过敏食品的关键所在[5]。

1 牛乳主要过敏蛋白组成

美国乳品科学协会委员会基于牛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将其分为酪蛋白和乳清蛋白。酪蛋白(casein)主要含α-酪蛋白、γ-酪蛋白、β-酪蛋白和κ-酪蛋白;乳清蛋白(whey protein)主要含 α-乳白蛋白(α-LA)、β-乳球蛋白(β-LG)、血清白蛋白(BSA)、免疫球蛋白(LGS)等[6]。绝大多数的牛乳蛋白都潜在过敏性,目前普遍认为casein、β-LG及α-LA是主要过敏原,BSA、LGS是次要过敏原。牛乳中β-LG占乳清蛋白50%,而人乳中不含β-LG[7]。因此该蛋白被认为是牛乳中最主要的过敏原之一[8]。

β-LG分子量为18 kDa左右,等电点为5.3,由16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9]。其中包括5个半胱氨酸(Cys)残基和2个酪氨酸(Try)残基(Trp19和Trp61)[10],半胱氨酸中的4个残基形成了二硫键(Cys106-Cys119、Cys66-Cys160),而另1个巯基在蛋白质的121位置上。牛乳中β-LG以非共价键连接成二聚体,并通过氢键达到稳定结构[11]。

β-LG属于强过敏原脂质转运蛋白(lipocalin)家族。lipocalin蛋白结构上的重要特征就是在其N-端有不易被破坏的相似序列,19位总是色氨酸。且具有相同由重复排列的8或 10个反向平行的 β-片层组成(A、B、C、D、E、F、G、H、I)及β-桶状结构(A和H之间闭合结构)(图1)[12]。其中,β-LG的41~60、102~124、149~162 表位可被 90%~100%牛乳过敏患者血清识别,被称为主要过敏表位。另有 1~8、25~40、92~100 表位,可被58%~72%过敏患者血清识别[13,14]。有研究[15]报道,β-LG耐胃酸、耐胃蛋白酶水解,即使通过胃肠道仍保持完整的β-LG或致敏肽段,仍具有致敏性。

图1 牛乳中β-LG的三维结构Figure 1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β-LG inmilk

2 降低牛乳蛋白过敏性的方法

牛乳蛋白过敏性的降低主要是用物理法(热、射线、机械震荡等)、化学法(化学试剂)、生物法(酶法水解、发酵)等破坏蛋白质的过敏表位[16]。

物理法中热处理是食品加工最常用的一种方式。热处理可使蛋白质分子之间发生共价或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导致蛋白质空间构象或三级结构发生变化,所产生的聚合物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其过敏表位,从而降低其过敏性[17]。热处理方式很多,如烘烤、蒸煮、煎炸等,对蛋白的过敏性产生不同影响。

化学法中糖基化在降低牛乳蛋白过敏性中得到广泛应用[18],是通过蛋白质和糖类之间的美拉德反应,使乳蛋白生成结构复杂的糖基化合物,乳蛋白中过敏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结构被破坏,从而降低蛋白过敏性。最常用也是研究最多的是聚乙烯乙二醇及其衍生物(PEGs)和羧甲基葡聚糖(CMD)[19]。

目前,生物法制备低过敏乳常用酶法水解和乳酸菌发酵两种方法[20]。酶法水解反应条件温和,不会导致营养损失,也不会产生毒理方面问题。此外,还具有时间短、酶解程度可控制,在低酶浓度下即产生显著效果等优点[21]。乳酸菌发酵不仅可以改善牛乳风味,在菌体生长过程中可产生新的功能水解物,是降低牛乳过敏的有效技术[22]。

3 生物法制备低过敏乳

3.1 酶法水解制备低过敏乳

酶法水解是利用一种或多种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限制性水解,产生小分子肽和氨基酸。按照酶解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酶解、适度酶解和深度酶解。轻度酶解和适度酶解被认为是限制性酶解,可实现水解度和酶解产物多样化的调控,主要用于生产功能性蛋白或生理活性肽;深度酶解产物主要是小肽和氨基酸,主要用于调味品和营养配方[23]。不同程度酶法水解产物的过敏性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近年来轻度酶解在开发低过敏食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的食品加工方法(如物理法)对乳蛋白构象表位破坏程度较大,而酶法水解对其线性表位破坏程度较大。酶法水解对过敏乳蛋白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①肽键断裂,过敏线性表位减少,从而降低过敏性;②改变抗原决定簇的三级结构,即过敏构象表位减少,使过敏蛋白失去活性,降低过敏性[24]。不同程度酶法水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已上市,虽降低了乳的过敏性,但并未完全消除,对极少数人群仍存在过敏性。酶解过程中酶的种类、酶解方式、酶解程度等因素对乳蛋白过敏性的降低起着重要作用。

酶的选择是酶法水解的关键,由于乳蛋白过敏原表位的广泛存在,选酶具一定盲目性。酶解牛乳过敏蛋白的常用酶有: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凝乳蛋白酶、胃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等[25]。比如,β-LG主要过敏线性表位 41~60、102~124、149~162 的氨基酸序列与胰蛋白酶(酶切位点:Arg、Lys的 C 端)、木瓜蛋白酶 (酶切位点:Gly、Val、Leu、Arg、Lys、Phe等的 C 端)和中性蛋白酶(酶切位点:Leu、Ile、Phe的C端)的酶切位点吻合。因此,这3种酶均可水解破坏β-乳球蛋白的主要过敏表位,得到低过敏产物。

酶解前通过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是非常重要的,热处理后牛乳蛋白构象发生改变,结构展开,对蛋白酶更加敏感[26]。Kim等[27]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双酶体系50℃下分别水解天然的和热处理(100℃,10min)的2%浓缩乳清蛋白。结果发现,随着酶量的增加,两者的抗原性均降低。与天然浓缩乳清蛋白相比,热处理的浓缩乳清蛋白抗原性更低。Lametti等[28]用胰蛋白酶或胰凝乳酶分别在55,60,65℃,中性条件下水解牛乳β-LG,从蛋白的结构变化上阐明,蛋白酶解使多数引起抗原性因子的过敏表位减少甚至消失,最终导致水解产物的低过敏性。

张洁等[29]用胰蛋白酶水解乳蛋白发现,当水解度为4%~10%时,乳蛋白水解物的抗原性明显降低且变化程度较小。因此,从经济角度考虑以水解度达到4%为指标,优化胰蛋白酶水解条件,得到的轻度酶解产物作为婴儿配方食品的原料,可降低婴儿过敏反应的发生。Martinez等[30]用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水解牛乳蛋白,将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按照人乳比例配比,控制蛋白浓度为 4%~6%,在 pH≥6.6,30~50 ℃,2~6 h下控制水解度在4%~10%。结果发现,随着酶解进行,乳蛋白过敏表位被破坏并生成小分子肽,其抗原性降低约90%。

3.2 发酵法制备低过敏乳

牛乳经过发酵后,其过敏性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一种可能性是发酵乳的有效成分进入机体后,调节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中Th1和Th2免疫反应之间的平衡,从而防止过敏发生。Matsuzaki等[31]研究发现,牛乳过敏可能是由于Th1与Th2免疫反应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口服干酪乳杆菌发酵乳可抑制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IgE),刺激机体产生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从而调节机体Th1和Th2免疫反应的平衡,达到防止过敏的目的。

牛乳发酵降低过敏性的另一种可能机制是乳酸菌发酵产生蛋白酶,进而水解乳蛋白过敏表位[32]。针对这种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多。

乳酸菌水解蛋白质的能力差异很大,主要与菌体内蛋白酶活性有关。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蛋白酶把蛋白质切断至肽,然后渗入细胞内,被细胞内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一般来说乳杆菌的酶活性比球菌高。研究[33]发现,乳酸杆菌中呈现一种广泛的肽酶活性,不仅包括肽链外切酶还有肽链内切酶。由此可知,乳酸菌发酵产生的蛋白酶和肽酶进行乳蛋白水解,破坏乳蛋白的过敏位点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牛乳的抗原性。

Kleber等[34]筛选乳酸菌以降低脱脂牛乳和甜乳清的抗原反应,通过ELISA反应量化β-LG的抗原活性,结果发现:乳酸菌发酵法能有效地降低牛乳抗原活性。筛选菌株使两种原料中β-LG抗原性分别降低70%和90%,这不仅是因为牛乳的成分不同,更重要的是不同乳酸菌释放的蛋白酶种类和活性各有差异。

Haddad等[35]发现牛乳经90~95℃热处理10~15 min后,β-LG与酪蛋白微粒结合,再经嗜温和嗜热乳酸菌或混合菌种37℃发酵,酸乳抗原性比鲜乳降低了99%以上。故热处理和乳酸菌发酵相结合,降低牛乳蛋白抗原性的能力更强。

4 结论

牛乳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食品,其营养价值一直被大家所重视,同时,牛乳及乳制品又是主要过敏食品之一[36]。与传统的物理法和化学法降低牛乳过敏性相比,生物法在降低其过敏性的同时,还可改变牛乳本身的风味。乳酸菌分解乳糖产生乳酸,及丙酮酸代谢过程中产生挥发性物质(乙酸、乙醇、丁二酮和乙醛)等赋予食品典型的香味,应用前景更广[37]。经生物法处理的牛乳,其抗原性有很大程度下降,但却不能完全消除,这仍旧限制着乳制品的食用人群。因此,研究工作者仍致力于牛乳过敏的应用基础研究,为生产出安全、无过敏的乳制品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1 毛露甜,向军俭,张在军.牛乳中主要过敏原组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J].食品科学,2007,28(5):305~308.

2 曾罗玲,陈红兵.乳品安全中的牛乳过敏[J].食品与机械,2006,22(3):147~149.

3 Barlow D J,EdwardsM S,Thornton JM.Continuous and diacontinuous protein antigenic determinants[J].Nature,1986(322):747~748.

4 Zhu C S,Liu X S,Feng JN,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eutralizing activity of three anti-human TNF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prediction of their TNF epitopes bymolecularmodeling and mutant protein approach[J].Immunol,2006(102):177~183.

5 胡长利,陈历俊,宋小红,等.乳源过敏及低致敏乳制品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1,39(3):42~45.

6 Wal JM.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milk allergens[J].Allergy,2001(56):35~38.

7 仇凯,钟其顶,武金钟,等.食品中牛乳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结构对比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8,36(12):47~49.

8 FritschéR,Adel-Patient K,Bernard H,et al.IgE-mediated rat mast cell triggeringwith tryptic and synthetic peptides of bovineβlactoglobulin[J].Int.Arch Allergy Immunol,2005,138(4):291~297.

9 孙国庆,康小红,生庆海,等.牛乳中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含量的变化特性[J].食品与机械,2010,26(3):94~96.

10 Selo I,Clement G,Bernard H,et al.Allergy to Bovine β-lactoglobulin:specificity of human IgE to tryptic peptides[J].Clin Exp Allergy,1999(29):1 055~1 063.

11 DeWit JN.Nutrition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 ofwhey protein in food products[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1998,81(3):597~608.

12 Kontopidis G,Holt C,Sawyer L.The Ligang-binding site of bovineβ-lactoglobulin evidence for a function[J].J.Mol.Biol.,2002,318(4):1 043~1 055.

13 Wal JM.Bovine milk allergenicity[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04,93(3):2~11.

14 解冠华,陈红兵.加工对牛乳过敏原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6,27(11):598~601.

15 布冠好,郑喆,郑海,等.牛乳过敏原β-乳球蛋白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13(6):71~76.

16 罗永康,沈小琴,李朝慧.牛乳蛋白过敏原改性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5(10):4~8.

17 Foegeding E A,Davis JP,Doucet D.Advances in mod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whey protein functionality[J].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13):151~159.

18 徐雨佳,钟梭桢,刘成梅,等.糖基化对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2,28(1):82~85.

19 Svenning C,Bryhildsvold J,Molland T,et al.Antigentic response ofwhey protein and genetic variants ofβ-lactoglobulin:the effect of proteolysis and processing[J].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2000,10(10):699~711.

20 姜俊.具有降β-乳球蛋白抗原性乳酸菌筛选及其特征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21 张梅,周瑞宝,马智刚.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酶法改性研究[J].中国油脂,2003,28(12):8~11.

22 郭鸰,任大喜,张英华,等.发酵生产低致敏乳源蛋白基料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10):81~84.

23 Mahmoud M I.Physic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 hydrolysates in nutritional products[J].Food Technol,1994,48(10):89~95.

24 李欣,陈红兵.过敏原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J].食品工业,2005(1):50~52.

25 李冰,龙再浩.牛乳蛋白过敏及其改性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6):41~44.

26 Chobert JM,Dufour E,Briand L,et al.How to increase β-lactoglobulin susceptibility to peptic hydrolysis[J].Journal of Food Biochemistry,1997(20):439~462.

27 Kim SB,Ki K S,Khan M A,et al.Peptic and tryptic hydrolysis of native and heated whey protein to reduce its antigenicity[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7,90(9):4 043~4 050.

28 Lametti S,Rasmussen P,Frokier H,et al.Proteolysis of bovineβlactoglobulin during thermal treatment in subdenaturing conditions highlights som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temperature-modified protein and yields fragments with low immunoreactivity[J].Eur.J.Biochem.,2002,269(5):1 362~1 372.

29 张洁,任砚,徐桂花,等.酶法水解牛乳蛋白技术的研究[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0,33(3):112~114.

30 Martinez,Sarah B,Lee L,et al.Milk protein partial hydrolysate and infant formula containing same:United States,US005405637A[P].1995-04-11.

31 Matsuzaki T,Chin J.Modulating immune responses with probiotic bacteria[J].Immunology and Cell Biology,2000,78(1):67~73.

32 Wickham M,Faulks R,Mills C,et al.In vitro digestion methods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food structure on allergen breakdown[J].Mol.Nutr.Res,2009,53(8):1~14.

33 杨洁彬,郭兴华,凌代文,等.乳酸菌生物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107~109.

34 Kleber N,Weyrich U,Hinrichs J.Screening for lactic acid bacteria with potential to reduce antigenic response ofβ-lactoglobulin in bovine skim milk and sweet whey[J].Innovative Food Science&Emerging Technologies,2006,7(3):233~238.

35 Haddad ZH,Kalra V,Verma S.IgE antibodies to peptic and peptic-trypic digests ofβ-lactoglobulin:signification in food hypersensitivity[J].Ann Allergy,1979,42(6):368~371.

36 任大喜,王德国,郭鸰,等.胰蛋白酶水解降低乳蛋白过敏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9,9(5):49~53.

37 张清丽.酪蛋白活性肽对乳酸菌生长代谢和乳酸发酵影响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表位酶法牛乳
牛乳中脂肪掺假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消毒鲜牛乳还要煮吗
乙型肝炎病毒B和C基因型S蛋白特异性CTL表位保守性分析
水牛乳资源及其理化特性研究进展
联合T、B细胞表位设计多肽疫苗的研究进展①
α-生育酚琥珀酸酯的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酶法制备大豆多肽及在酱油发酵中的应用
Sn-2二十二碳六烯酸甘油单酯的酶法合成
小反刍兽疫病毒化学合成表位多肽对小鼠的免疫效果研究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