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成晚会的电视剧谈什么经典?

2013-05-17 10:02曾明辉
南都娱乐周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单田芳说书人兵器

曾明辉

话说评书

从82斤到800斤

只是一张嘴的功夫

李元霸,是隋唐里的第一条好汉,在说书人嘴里,他的兵器是一对大铁锤,四百斤一个,两把八百斤——当然,这都是小说家言,现在这世上最有名的大力士是马瑞斯,他的卧推力是640磅,按斤算大概是480斤,而李元霸的大锤是当兵器挥舞的,他的力量有多大呢,《说唐》说,他举起过3000斤的东西,比6个马瑞斯还牛。

现在一说中国文化,都知道所谓“明清小说”。其实明朝的小说家还算比较克制,《三国演义》里关公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水浒》里鲁智深使的禅杖也就62斤,虽说神力,但毕竟不是太夸张,因为正史里记载的不少勇将,臂力确实不凡,比方说五代时的铁枪王彦章,他“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考虑到这是北宋司马光写的,宋斤比现在的斤略重,大约等于640-680克,取中间数,那铁枪也有132斤。

但是,《说唐》,包括主要根据《说唐》改编的单田芳的评书,以及根据单田芳评书而来的《隋唐演义》,即使放在普遍神神叨叨的中国传统历史通俗演义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奇葩——因为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几乎所有武将的兵器重量。自李元霸以下,宇文成都:一柄凤翅镏金镋,400斤;裴元庆:两柄铁鎚,300斤;杨林:两根囚龙棒,每根150斤;罗成:丈八滚云枪,240斤……而且《说唐》特别热衷于好汉的排名,《水浒》的排名透着厚黑的政治学,而《说唐》的排名,看看兵器重量也就知道了。

不得不说,从文学的角度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就好像写万里长城:长城长啊长城长,真他妈的长;写一个人多么武勇,想不出词了,只好写兵器有多重,不带这样的。

追溯历史

蔑视数目字的传统

值得被赞赏?

但是,很多人不以为然,说,隋唐不就是因为这个流行的嘛。话不能这样讲,奥特曼打怪兽,剧情那么简单,小朋友也挺爱看,但你不能因为这个就说它好成了经典。隋唐的武力排名被中国人津津乐道了300年,但说了300年和它是经典还是糟粕一点关系也没有,大禹治水流传了4000年还传错了成2000年前呢。黄仁宇讲到中国历史,说,朝代的衰亡,大都与政府缺乏数目字管理有关。我觉得其实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对数目字都是浑浑噩噩。说书人说李元霸大战四明山,张口就是一人击退二十三万大军。中国史书也有这种很不好的习惯,写虚胜过写实,比如写投鞭断流、草木皆兵,语文是有意境的,可打仗双方到底多少人,阵亡了多少,还是没讲清楚。正史如此,也没办法苛责说书人了,他们的才华虽然越来越小,但胆子和想象力却越来越大,及至现代,我们仍然对数字不清不楚,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

《说唐》这本书,是由清朝“鸳湖渔叟”校订,其人已不可考,但应当是说书人的材料改写编撰而成,成书在清《隋唐演义》之后,后来单田芳说隋唐,采各家之说,但《说唐》显然是最重要的线索。不幸的是,《说唐》是清代历史通俗小说的典型之作——繁复,无聊,凑一堆热闹,除了武力和兵器排行,还有奇奇怪怪的法术,且乐此不疲。比如《说唐》二十九回描写尚师徒的宝马:“若战不过时,就将那肉瘤上这几根白毛一扯,这马一声吼叫,口中吐出一口黑烟。那些凡马见了,便屁滚尿流,就跌倒了。”这其实是文人对火器的一种想象,有清一代,满人对汉人掌握火器始终心怀戒惧,而异常残酷的文字狱更禁锢了文人对现实战争的接触,于是便写出这种怪胎来,比之战争描写同样粗糙但还讲究谋略权术的《三国演义》,又是低了好几个档次。

影视鉴定

这丫只是晚会而非影视

当然,现如今的电视剧,自然是放弃了这些怪力乱神的描写,但过家家式的武力排行,仍然充斥其中,以这种严苛的态度评价电视剧《隋唐演义》,似乎是有点过分了,不过之前《三国》就敢于挑战“曹操是奸人”这一几百年来的价值观,那么我们也有理由质疑,为什么《隋唐演义》花了这么多钱,却还要在上世纪80年代文化刚刚解禁时诞生的市侩文化里兜兜转转,用超过2亿的投资,炮制出那些尽管精致,却仍然廉价的感官刺激?

这样的作品,是“热闹”而不是影视——电影《一代宗师》编剧徐皓峰曾经在他的影评集里写传统的武侠电影:“武侠片不是影视传统,是一个晚会传统,晚会没有价值观,只有口号……一个故事的核心是辨析价值观,一个晚会的核心是凑场面和凑名角。但大众喝彩了,电影赚钱了,一台台晚会就这么办下来了。”掠人之美是一件伤人品的事,但我找不出更精确的句子来评论《隋唐》,尽管这是所谓的经典,但凑一堆热闹,就成为经典,似乎也只能说明,这几百年来中国在文化上的大开倒车。回到李元霸,我们似乎也可以从他身上得到从清朝作者到单田芳再到无数喝彩者的价值观,那很简单,就是力大为王,可是,力大为王算什么价值观?

猜你喜欢
单田芳说书人兵器
单田芳死磕张作霖
抱怨不如宽容
凡水井处皆听单田芳
Max讲故事——说书人
To Be Continued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的说书人——师陀《说书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