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补充“课外知识”应遵循的原则

2013-05-17 08:04董春玲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1期
关键词:课外知识科学性衔接

董春玲

摘 要:说到历史课,许多人打心眼儿里会说“最有意思的课”,因为历史课“都是在讲故事”。的确,讲故事、补充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情感体验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扩大;衔接;真实性;科学性

新课标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其三维目标之一。依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适度补充课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要求学生课堂上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使得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只剩下干巴巴的一些时间、数字、人物、事件和名称;也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用大量的时间来讲述课外知识,甚至会讲到一些野史,从而让历史课成了真正的“故事课”。结果,不仅脱离了主题,更会影响教学任务。前者只是走马观花,后者则有哗众取宠之嫌。

因此本人认为,补充课外知识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要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

历史教学的任务除了让学生掌握发生的历史事件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认识历史,运用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传授思路。因此,在教学中要有选择地补充一些课外知识。

二、帮助学生消除盲点和疑问,使其学到的知识能前后衔接

在教材中有的事件写的不够详细,甚至前后联系不上,造成学生认识上的误解和疑问。在这时候,老师就必须要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给学生讲清楚。例如讲到“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这个事件,这两个国家什么时候诞生的?为什么要统一?这就要求老师发挥其穿针引线的作用了。简单介绍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和凡尔登三分帝国状况,使学生更有效地了解德、意分裂的原因和统一的必要性。又如中国清末《戊戌变法》中的“公车上书”事件。那么什么是“公车上书”?为什么有如此重大的意义?这就需要介绍“公车上书”名称的由来,以及发生时的背景和结果,使学生能够了解这一事件的全貌,从而理解其伟大意义。

三、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历史课是一门科学。因此,在补充课外知识时一定要注意它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管“历史故事”讲得再曲折动听,但是它所依据的材料必须是反映历史真实性的可靠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概念。相反,如果以道听途说,甚至以某些历史小说为材料,那么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原则,就会误导学生,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历史观念,得出错误的历史结论。

总之,在历史课教学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上,不能照本宣科一带而过,也不能不着边际的瞎说,而是应该依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做一些补充,并且要保证所补充内容的真实性,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学习历史课。

参考文献:

[1]何普满.浅谈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学周刊:C,2011-12.

[2]闫龙.浅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运用.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3).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城厢中学)

猜你喜欢
课外知识科学性衔接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高中课外英语社团的实践与探索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