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丹与李宗伟后场技战术的差异性①

2013-05-31 13:17戴卫平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路后场李宗伟

戴卫平

(北京体育大学小球教研室 北京 100084)

浅析林丹与李宗伟后场技战术的差异性①

戴卫平

(北京体育大学小球教研室 北京 100084)

林丹、李宗伟在后场区域通过技战术、落点的运用表现出来的整体技战术存在很大差异。林丹高吊技术使用率较高,倾向于通过多拍拉吊寻找合适的杀球机会,突击进攻的技战术打法,灵活多变,易于消耗对手体力。李宗伟以攻击性的技战术为主,倾向于以攻为主、主动进攻,对其体能的储备要求较高。

后场区域 落点 线路 技战术 差异性

随着羽毛球技战术的发展,男子单打比赛更强调后场拉吊突击和网前控制,选手的得分主要来自于后场,后场技术构成了整个技战术体系的重要部分,后场技战术能力的差异性决定着选手的整体竞技能力。通过分析近几年的世界高水平男子单打录像,发现后场区域的回球在单打比赛中占据的比例最大,能够有效地通过后场技战术控制对手,就多一分获胜的把握。马来西亚单打名将李宗伟和中国选手林丹是当今最优秀的两名单子单打选手,在众多的世界大赛中,两人均获得过非常优秀的成绩,2008年、2012年的奥运会决赛以及近几年的世锦赛决赛均是两人之间的巅峰对决。本文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两人近2年的19场国际比赛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两人后场区域技战术运用的差异,以期能为男子单打技战术的发展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林丹、李宗伟近2年的19场国际比赛;(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等。

表1 后场区域的技术运用统计表

表2 后场区域击球落点统计表

表3 后场区域击球线路统计表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后场划分为正手、头顶和中路三个区域。

2.1 后场区域击球技术差异分析

由表1可知:正手区域,林丹采用杀、点杀、高吊进攻技术的比例为22.4%、6.3%、12.9%,李宗伟为32.0%、5.3%、21.7%。林丹采用抽、平高相持技术的比例为8.1%、24.5%,李宗伟为8.4%和20.3%。林丹采用低吊、反手吊被动技术的比例为25.6%、0.3%,李宗伟为12.3%、0.0%。这表明:李宗伟的进攻技术使用较多,相持阶段两人的技术差异不大,林丹处于被动局面的情况较多。中路区域,两人采用杀、平高、点杀技术的比例差异较大,林丹为46.2%、21.3%、11.2%,李宗伟为42.1%、11.3%、9.4%。处于过渡、防守态势时,林丹采用平高、低吊、反手吊、抽球技术的比例为22.6%、7.5%、0.9%、1.9%,李宗伟为21.3%、2.2%、0.0%、1.7%。除低吊以外,均是林丹数据略大。这表明:两人中路球进攻均以杀球为主,点杀、高吊为辅,林丹的中路球更具威胁性,李宗伟中路球相对灵活,两人差异较小。头顶区域,林丹、李宗伟处于相持态势时,采用平高技术的比例依次为35.4%、30.1%,抽球比例为3.8%、2.7%,均是林丹略大。林丹处于进攻态势时采用高吊、杀球、点杀技术的比例为14.2%、28.5%、11.3%,李宗伟处于进攻态势时采用这三项技术的比例为19.1%、32.2%和12.6%,均是李宗伟略大。林丹处于被动态势时采用低吊、反手吊技术的比例为5.3%、1.4%,李宗伟处于被动态势时采用这两项技术的比例为3.2%、0.2%,均是林丹略大。这表明:两人头顶区域技术差异明显,李宗伟更具威胁性,林丹拉吊风格明显,相持、防守态势较多。

2.2 后场区域的击球落点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林丹在正手区域的击球落点更多地集中于前右、中右、后右,数据依次为26.7%、19.7%、18.9%,李宗伟则更多地集中于中左、前左、后左,数据为29.1%、18.7%、15.2%。两人在后中、前中、中的击球落点较少,相对而言李宗伟的这三项数据略大。这表明:两人在正手区域的击球落点存在很大差异,林丹以攻对手右半区为主,以吊球控制网前最多。李宗伟以攻对手左半区为主,以杀球攻击对手中场左区最多。李宗伟攻击对手中路的几率略大,但中路球易于防守,说明林丹回球灵活性略强。林丹在中路区域的击球落点更多地集中于中左、后右、中右,数据依次为28.3%、19.8%、17.0%,李宗伟则更多地集中于中右、中左、中,数据为20.2%、18.0%、16.3%。林丹在前中、后中、后左的击球落点较少,李宗伟在前中、后中、前右的落点较少,前中和后中的数据李宗伟略大。这表明:两人击球落点均以对手的中路区域为主,林丹倾向于通过杀、滑板吊、劈杀进攻对手中路左、右两侧,对手易于防守的前中、后中区域落点较少,整体技术运用比较合理。李宗伟以杀、劈杀、点杀中路的意图更明显,拉吊战术风格不明显。林丹在头顶区域的击球落点更多地集中于中左、后左、后右,数据依次为33.5%、22.6%、12.3%,李宗伟则更多地集中于中右、后右、中左,数据为28.1%、23.3%、13.0%。林丹在前中、中、后中的击球落点较少,数据为1.4%、1.1%、2.2%,李宗伟在前中、后中、后左的落点较少,数据为1.1%、2.9%、4.7%。这表明:两人均以高、杀直线攻击对手中后场为主,其中林丹以高、吊攻击对手后右、前右为辅,攻击对手易于防守的前、中、后场中路的比率小于李宗伟。李宗伟以杀、吊攻击对手中左、前右、前左为辅,回击对手后场的概率较小。总之,李宗伟在后场区域以吊、杀技术攻击对手的能力略强,林丹回球灵活性、调动对手跑动的能力略强。

表4 后场区域的得失分统计表

2.3 后场区域击球线路差异分析

由表3可知:在正手区域和头顶区域,林丹和李宗伟的回球线路差异性不大,均以直线攻击对手为主,斜线攻击对手为辅,中路数据均很小。在中路区域,两人战术线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林丹中到右数据略大,李宗伟的直线数据略大。综上所述,林丹和李宗伟在正手、头顶区域的战术线路差异性不明显,林丹在中路区域的战术线路具有一定倾向性,以中到右为主,李宗伟的战术线路相对灵活。

2.4 后场区域击球落点与线路交叉分析

在正手区域,两人均以直线回球为主,林丹以高、杀、吊球,进攻对手前右、后右、中右为主,李宗伟以杀球进攻对手中左、后左、中右为主。因右手持拍选手居多,因此林丹的正手区域直线回球往往落在对手的正手区域,对手易于防守,而李宗伟自身作为右手持拍选手,直线回球质量相对较高。在头顶区域,两人均以斜线回球为主,李宗伟以吊、杀技术攻击对手的能力略强,林丹回球灵活性、调动对手跑动的能力略强。因右手持拍选手居多,因此林丹头顶区域的斜线回球往往落在对手的反手区域,防守难度较大,而李宗伟头顶区域的斜线回球往往落在对手的正手区域,易于防守。在中路区域,林丹倾向以杀、劈杀进攻对手中左、中右为主,技战术运用较为合理,李宗伟以杀、劈杀、点杀对手中路为主。林丹战术线路主要为中到右,但由于林丹的对手中右手持拍者居多,中到右的线路往往会招致对手高质量的正手回球,而李宗伟在中路区域的战术线路分布较为灵活、合理。

2.5 后场区域的得失分差异分析

由表4可知:林丹的后场得分主要来源于正手区域,其次是头顶、中路区域,分别为47.3%、37.3%、15.5%;后场失分主要分布在正手区域,其次是头顶、中路区域,数据分别为53.6%、34.8%、11.6%。李宗伟的后场得分主要来源于头顶区域,其次是正手、中路区域,数据分别为43.4%、41.0%、15.6%;后场失分主要分布在头顶区域,其次是正手、中路区域,数据分别为50.0%、38.2%、11.8%。综上所述,林丹、李宗伟通过技术、落点、线路的运用表现出来的整体得失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性。林丹正手区域的得分能力强于头顶区域,李宗伟正手、头顶区域的得分能力相当。林丹正手区域的失分较多,头顶区域相对稳定;李宗伟反之,头顶区域的失分较多,正手区域相对稳定;两人中路区域的得失分能力差异不大。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在正手和头顶区域,林丹以拉吊突击为主、守中反攻,李宗伟则以攻为主,相对失误较多。在中路区域,林丹的进攻性较强。(2)在正手区域,林丹和李宗伟均以直线回球为主,林丹回球效果较差;在头顶区域,两人均以斜线回球为主,李宗伟回球效果较差;在中路区域,林丹以杀和劈杀进攻对手中左、中右为主,李宗伟以杀、劈杀、点杀对手中路为主。(3)林丹和李宗伟在正手、头顶区域的战术线路差异不明显。在中路区域,林丹战术线路主要为中到右,回球效果相对较差。(4)林丹正手区域的得、失分均大于头顶区域。李宗伟这两个区域的得分能力相当,失分则是正手区域小于头顶区域。两人中路区域得失分能力差异不大。

3.2 建议

(1)随着两人运动生涯的持续,年龄的增大,体能储备必然会下降,因此,李宗伟的技术风格应做适当调整,降低主动进攻的比例,加强拉吊技术的运用。(2)年轻、体力较好的选手应利用自身体能的特点,适当增强进攻,多琢磨李宗伟的技战术风格,以期形成符合自身的以攻为主的技战术风格。体能有限者应注重发展技战术的稳定性,从拉吊技战术层面寻找突破,弥补自身体能的不足。(3)作为一名优秀的羽毛球选手,形成自身特色战术线路的同时,应具备根据对手特点调整自身战术线路的能力。(4)选手应定期总结自身技术、落点、线路体现出的得失分特征,对不合理的技战术进行调整。

[1]戴金彪.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32):86-87.

[2]程勇民.中国羽毛球男子双打项目技术诊断[J].中国体育科技,1999,6:42-44.

[3]王荣.试析新赛制对羽毛球运动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

[4]寇广宁.对羽毛球男子单打选手技战术分析[J].体育科技,2011,2:162.

[5]刘彦博,郑志刚.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技战术运用对比[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G847

A

2095-2813(2013)04(a)-0001-02

戴卫平(1987—),男,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小球教研室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羽毛球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中路后场李宗伟
道路工程中路侧用缆索护栏施工技术
当奥迪RS5 Sportback的性能,邂逅乌鲁木齐中路的潮流与复古
瞌睡虫找朋友
近年内西班牙国家队防守战术分析
吃火锅的发现
我国优秀男子单打运动员谌龙的后场技术分析
我国优秀羽毛球女单选手李雪芮后场技术分析
羽毛球运动员MARIN后场技术分析
——以里约奥运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