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雷达先生

2013-06-04 00:44陈亚珍
湖南文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雷先生前辈文学

■陈亚珍

看到雷达先生博客里有篇《怀念孔罗荪恩师》的文章,我就像漫游在飘香的“果园”之中,满目的绿色,散发着清新与湿润,有一种朴素、深邃、无所不在的美感。雷先生初出茅庐时,得到过罗荪前辈的帮助,罗荪前辈那平和,平淡,平实中见风范的形象,在雷先生的笔下突现出来。这里没有世故,没有虚假,没有姿态,更无利害的把玩,一切过程是那样平常。我喜欢这篇文章里的气质,喜欢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致。这篇文章之所以拨动了我的心弦,更是因为我与雷先生也有过一段类似的交往。

记得大约是在2001年秋季,我在《文学报》上读到了一篇署名雷达的论文:《思潮与文体》。当时我被文章的大气势所吸引,文章对各种流派的分析与鉴赏,没有厚此薄彼,且各有存活的土壤与理由。然而雷先生对文学自有他独到的见解。对我最有影响力的几段话曾抄到本子上:

“有必要重申文学性的要求,重申隽永的细节、鲜活的人物、可触摸的氛围、扑面的生活气息,绝妙的对话,从字里行间往外冒的情趣、理趣、幽默、哲思,这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永不会过时”。再比如:“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毕竟是一切关系的根本,不管用何种方法,何种流派,没有哪一部伟大的作品不是表现它时代的重大的精神问题。人是中心,人是太阳,没有哪一部大作品不是书写着灵魂的历史,只要能尊重生命,尊重精神,反抗物化,小说的前景就依然是广大的”。

二十世纪末,各种文学流派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各派的掌门人蜂拥而出。由于强烈的冲击,坚持走现实主义路子的作家几乎纷纷退在边缘,低着头恭敬地立正稍息,眼巴巴地望着新派,各奔前程。评论界每一天都有“哥伦布”,都在发现“新大陆”。而涉足文学不算久的我,站在十字路口茫然四顾,彷徨不已。适逢先生的文论出来,读后茅塞顿开。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声音!“派”不“派”放下先不说,但我似乎觉得我是循着先生文中的轨道而行。时隔几年再回味,先生的观点越发显出其真理性和预见性!我个人以为它仍然涉及到文学的坐标!一篇文论能让人激动其实很不容易的。这都是切准文穴,疏通文脉才产生的效果。我当时创作热情正旺,先生的文章在一段时期内余音绕梁,好象我的作品非由先生检阅一下方才甘心。于是我斗胆把我的两部长篇小说《碎片儿》、《神灯》和长篇纪实文学《陈荣桂与陈永贵》一并寄往北京去了,其心情和先生当年给罗荪前辈送文稿时如出一辙。我记得我写了一封信,希望先生给予指点。书寄出之后,牵挂了一段时间,几个月过去了杳无音信。望着天边散去的云烟,我把希望款款收回,不做任何美梦了。

然而却在一天,电话里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自说是雷达。我吓了一跳!几乎不敢相信真实性。先生说:“地址全都写错了,但有人转给了我。能收到就不错了。”我当时很抱歉!说实话,除去知道先生是著名的评论家,一无所知,打问了一个地址,也是错的。先生说他看《碎片儿》,几次掉下眼泪,说我把苦难写透了,有的地方写到了骨髓里。之后先生拿出了读书笔记,发表在《小说评论》杂志上。当时我觉得比获什么大奖都珍贵!

恰逢2002年,山西作协、晋中市委市政府要给我召开“作品研讨会”,当时除去想请省内专家外,也很想请看过我作品的先生到场,却也不敢妄想。几经踯躅,还是鼓足勇气在电话里征求先生意见。没想到先生爽快地回说:“只要时间不冲突,一定参加,基层作家,尤其是写农村的,应该给予支持,何况你的东西有真货色。”当时我就像一只翔动在空域里的鸟,忽感到天宽地阔。

是的,人之修养,自有无数层次,一个层次,一种修为,一种气象。我与先生只见一面,给我的印象是没有丝毫的角色感,不端架子,不装大腕,一派的本真、本色、本份。很多人抱怨社会,抱怨学界如何的市侩与污浊,但哪一个历史阶段不存在浊流?当环境不能修人时,自修!高尚的人格从来都是内心的修炼!知识分子需要人际的温暖,但不需要太沉重的人际关系。发自内心的支持是一种真诚,过多考虑人际利害便是世故。

另一段交往是在2005年初,我的长篇小说《十七条皱纹》出版后。除去要送给若干朋友外,最想送的仍是先生。然而此时心情与2001年完全不同,彼时对文坛一无所知,以为所有的书都理所当然应该进入专家的眼目;而此时我已知专家们时间比灵芝都珍贵,而且也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顾及过来,又是徘徊再三,还是怀着复杂的心情寄出去了。大约过了半年时间,我试着给先生通话,没想到先生异常高兴。说“书写得真不错,绝对是开年以来的好书。我会写一点文字的”,又说“有些作家写一两部长篇就没底气了,看来你后劲还足,不要浮躁,一步一步走”。听得出先生对我的进步真的很高兴。后来他果然写了评论《谁拯救谁的灵魂?》。

对文学我就像虔诚的教徒。虽然我身上曾有无数的自我:功名的我、利禄的我、虚荣的我、自恋的我、不甘向世俗低头的我、有正义之心的我……每一天都能听到内心的争吵,但最终的选择都是一致的:避免伪劣!避免注水式的肥胖!如此,文学就像神圣而庄严的宫殿,必须以严肃的态度,一砖一瓦精致地筑上去。哪怕永远微为一抹尘土,一粒砂砾,又有何妨?当我终结自己的生命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没有以灵魂作币,涂炭了自己的文心。优秀的文化品格,需要苦心传承。从雷先生与罗荪前辈的交往中看出,先生这种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大仁大义,我辈当视为典范。在时下这个物化了的世界,还有多少精神与灵魂相互渗透的情谊呢?偶然的一次际遇可成为一个人内心的光亮,甚至是一种动力!先生为一篇序,纪念已故多年的前辈,并尊之为恩师。比起先生青年时所得到的恩惠,先生对我的恩惠实在太多了。无论今惜,明月依旧,月光能照亮夜路,乡下人总是感激的。世上总有一些可敬畏的人!因此向先生深切地致谢!

猜你喜欢
雷先生前辈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村聘治安员受伤为何未获赔偿
沉痛哀悼周雷先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深切缅怀母校恩师、红学前辈李希凡先生
能赢吗
网购二手车被坑怎么办
受气包小分队·卡尔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