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线槽粘接失效原因分析

2013-06-25 08:45孙超宇雷佩
中国信息化·学术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胶粘剂线束动车组

孙超宇 雷佩

【摘 要】通过动车组线槽粘接失效问题,分析其失效原因,制定工艺措施,避免线槽粘接失效。

【中图分类号】U2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25-01

1.前言:

动车组生产中,为节省车内部件安装空间,将大部分线束敷设于木地板与铝地板之间的线槽内,而线槽采用粘接方式粘于铝地板上。

线槽粘接是动车组电气组装的重要工序,是特殊过程。主要步骤包括线槽定位、粘合剂混合及布置等。线槽粘接失效,如线槽粘接开胶、不牢固,使线束绑扎不牢固,容易震动导致线束破损,影响动车组电气功能,甚至会引起部件烧损,会影响行车安全,造成重大事故。

2.影响粘接的因素:

表面粗糙度:

当胶粘剂良好地浸润被粘材料表面时(接触角θ<90°),表面的粗糙化有利于提高胶粘剂液体对表面的浸润程度,增加胶粘剂与被粘材料的接触点密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粘接强度?反之,当胶粘剂对被粘材料浸润不良时(θ>90°),表面的粗糙化就不利于粘接强度的提高?

表面处理:

粘接前的表面处理是粘接成功的关键,其目的是能获得牢固耐久的粘接?由于被粘材料存在氧化层(如锈蚀)?镀铬层?磷化层?脱模剂等形成的“弱边界层”,被粘物的表面处理将影响粘接强度?

铝及铝合金的表面处理,希望铝表面生成氧化铝结晶,而自然氧化的铝表面是十分不规则的?相当疏松的氧化铝层,不利于粘接?所以,需要除去自然氧化铝层?

压力:

在粘接时,向粘接面施以压力,使胶粘剂更容易充满被粘体表面上的坑洞,甚至流入深孔和毛细管中,减少粘接缺陷?对于粘度较小的胶粘剂,加压时会过度地流淌,造成缺胶?因此,应待粘度较大时再施加压力,也促使被粘体表面上的气体逸出,减少粘接区的气孔?

对于较稠的或固体的胶粘剂,在粘接时施加压力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需要适当地升高温度,以降低胶粘剂的稠度或使胶粘剂液化?

为了获得较高的粘接强度,对不同的胶粘剂应考虑施以不同的压力?一般对固体或高粘度的胶粘剂施高的压力,而对低粘度的胶粘剂施低的压力?

胶层厚度:

较厚的胶层易产生气泡?缺陷和早期断裂,因此应使胶层尽可能薄一些,以获得较高的粘接强度?

负荷应力:

在粘接面上作用的应力是复杂的,包括剪切应力?剥离应力和交变应力?

切应力:由于偏心的张力作用,在粘接端头出现应力集中,除剪切力外,还存在着与界面方向一致的拉伸力和与界面方向垂直的撕裂力?

剥离应力:被粘物为软质材料时,将发生剥离应力的作用?这时,在界面上有拉伸应力和剪切应力作用,力集中于胶粘剂与被粘物的粘接界面上,因此接头很容易破坏?由于剥离应力的破坏性很大,在设计时尽量避免采用会产生剥离应力的接头方式?

交变应力:在接头上胶粘剂因交变应力而逐渐疲劳,在远低于静应力值的条件下破坏?强韧的?弹性的胶粘剂(如某些橡胶态胶粘剂)耐疲性能良好?

内应力:

当胶粘剂固化时,因挥发?冷却和化学反应而体积发生收缩,引起收缩应力?当收缩力超过粘附力时,表观粘接强度就要显著降?此外,粘接端部或胶粘剂的空隙周围应力分布不均匀,也产生应力集中,增加了裂口出现的可能?有结晶性的胶粘剂在固化时,因结晶而使体积收缩较大,也造成接头的内应力?如在其中加入一定量能结晶或改变结晶大小的橡胶态物质,那么就可以减少内应力?

3.工艺试验:

为验证线槽粘接强度,选取线槽基材分别进行清洁和打磨两种处理方式,并与线槽粘接用胶V60胶的制成剪切试样,按照GB7124进行粘接强度验证。

通过以上实验数据,说明现使用的粘接胶与线槽材质配合使用满足设计要求。

4.工艺制定:

线槽表面粗糙度:为保证粘接强度,对线槽粘接面进行打磨处理。用120#砂纸手工打磨线槽画线标记处2-3遍,直至将其表面污物全部清除,增加表面粗糙度。

线槽表面去除氧化层:线槽粘接前使用异丙醇擦拭线槽粘接面,擦拭时为避免交叉污染,擦拭方向需朝一个方向进行。擦拭后,待异丙醇完全挥发后在进行线槽粘接工作。

线槽粘接压力:线槽粘接时,需在线槽上方放置压块。压块过重,会导致线槽粘接面的胶层过薄,影响粘接效果;压块过轻,会导致线槽粘接后线槽距地板高度过高,影响后续地板安装。我们制作了两种重量的压块,分别为5kg压块及15kg压块。经过多次试验验证,最终选用了15kg作为线槽粘接压块重量。

线槽粘接胶层厚度及应力:因线槽表面有铆钉,导致突起,粘接完成后加压块,使线槽两端局部受力,加盖后应力释放,端部开胶。为保证胶层厚度,在线槽涂胶部位增加2mm垫块,保证胶层厚度及胶填满粘接面。垫片放置在胶线的两端居中位置,距端部约10-20mm。

线槽粘接物料同温:为达到线槽粘接的良好粘接效果,避免线槽与粘接胶粘接前后的温度差过大,通常我们采取同温措施,即将线槽与粘接胶提前6小时运至现场,使线槽与粘接胶与周围温度等同,达到同温的效果。

5.结论:

通过以上工艺措施的改进,有效避免了线槽粘接失效问题,但考虑到线槽材质较软,粘接易变形的特点,后续工作会对线槽粘接用胶进行替换试验

猜你喜欢
胶粘剂线束动车组
浅谈胶粘剂在车辆修理中的使用
动力集中电动车组综合控制柜热分析计算
二苯碳酰二肼法检测人造板饰面材料用胶粘剂中六价铬的研究
基于汽车线束制造过程中的防错建立和应用
试析酚醛树脂在胶粘剂行业中的应用
达摩院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高线束模拟
“湖南造”首列CJ6动车组上线运营
装配式建筑胶论坛在武汉成功举办
A Glance of China High Speed Train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雪铁龙C4毕加索系列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