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创新系统视角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绩效测度实证研究

2013-06-28 02:58万红燕张继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西部象限区域

□万红燕 张继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 230026]

产业转移,主要指产业区域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和)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以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1]。近年来,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不仅对东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长远意义,而且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不尽相同,承接产业转移的绩效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绩效,缩小地区间承接产业转移绩效的差异,有必要从地区实际出发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衡量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绩效。

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视角来看,产业转移活动不仅是一个复杂系统,也是一个创新过程。其中,复杂性体现在构成要素的多元性、相关性和动态性;创新性体现在转移方式的创新、构成要素的创新和合作机制的创新等方面。因此,有必要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视角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活动进行研究。然而,目前国内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已有很多,但从区域创新系统视角对产业转移活动绩效进行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两类:第一,从产业转移的特定理论层面为研究重点。蒋媛媛从我国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现象出发,探讨了东部制造业企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其发生机理[2];陈蕊、熊必琳利用改进的产业梯度系数方法,从阶段特征、地域特征和转移方式三方面出发提出了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3]。第二,从实证角度来研究产业转移的某一特定方面。惠调艳、胡新、马莉用因子分析法,从产业竞争优势和投资环境因子、产业规模与增长因子、政府因子、效益因子、增长因子等五个角度对陕西软件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评价[1];孙君军从区域物流能力的角度评价了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和发展环境支持能力[4]。

目前关于产业转移活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不足:首先,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单纯的研究产业转移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将产业转移的研究纳入到区域创新系统的框架里,从而可能导致该类研究忽视产业转移的不同要素、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次,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而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绩效研究缺乏深入的实证分析。

基于此,本文的创新思路和研究方法:首先,从区域创新系统视角出发,对产业转移进行概念界定和结构解析;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政策建议。

一、区域创新系统视角的产业转移分析

(一)区域创新系统视角的产业转移概念界定

对产业转移概念的界定,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是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这个概念只是从地域和空间角度来描述,并没有从概念的本质上加以阐述[5]。顾朝林认为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一个具有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历史与共时兼容的经济现象,它既是对生产要素的空间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不同产业部门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6]。王文成等人认为产业转移应该是一个资源流动过程,也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过程[7]。卢根鑫认为产业转移是一种新质的经济运动过程[8]。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产业转移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要素的复杂系统,本文结合区域创新系统,对产业转移作了以下定义:产业转移是指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通过一定的关系组成,以促进各地区产业要素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的,最终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这一定义具有以下内涵:1)产业转移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主体要素;2)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实现各地区产业要素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在这一过程中,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区域创新系统视角的产业转移结构解析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9]。由此可见,它是指区域内整体的创新内容,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不仅能够推动区域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还能够促进创新成果的传播,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于中西部地区在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上的相对弱势地位以及科技经济的低层次循环,中西部地区的吸收能力相对较低,对于产业转移的承接主要以模仿为主。另外,由于产业基础和支撑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承接来的产业未能很好地适应当地实际或者未能被较好地消化吸收运用。因此,有必要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视角,探讨提高产业转移水平的途径,建立健全衡量承接产业转移绩效的指标体系。本文从区域创新系统视角下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对产业转移活动进行结构解析,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产业转移结构图。从图1不难看出,产业转移活动是由转出方、承接方、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通过产业服务、产业咨询、资金投入、人员投入等方式,以产业转移平台为纽带,将产业从转出地转向承接地,从而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是以创新的方式(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等),结合当地实际,将承接来的产业嵌入到当地经济发展中。

图1 区域创新系统视角下产业转移结构图

二、区域创新系统视角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绩效测度

产业转移的过程,就是产业转移转出方和承接方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变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的过程。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至关重要。从区域创新系统视角来看,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做好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科技创新等。本文将通过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绩效测度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文以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增长比例除以引进内资所创造的产值增长比例为基础来构建评价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绩效的模型,具体公式如下:

由于该模型中所涉及的指标全部是以百分比为单位,不用考虑单位不同的影响,但是考虑到数量级不同的影响造成的误差,需要消除数量级的影响。本文通过均值化方法[10]来消除数量级的影响,对于权重的选择,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法,通过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按指定的贡献率从所有原始指标中抽取部分互不相关的主因子,以此来解决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绩效测度模型的指标权重,这样既避免了人为主观赋值的随意性,又能合理地确定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的增长比例。然后,根据因子分析法特征值都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原则,得到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二)实证分析

1.中西部地区概况

本文所研究的中西部地区在地域上包括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7个地区。中西部地区处于较低经济梯度区域,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需求,同时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上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11]。因此,做好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对于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深远意义。

2.指标体系选取与对象选取

遵循层次性和关联性原则、独立性和互补性原则、可比性和可量化性原则以及简明性和可得性原则[12],基于区域创新系统视角,本文选取了9个指标体系来反映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增长比例的指标体系,如见表1所示。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有劳动力指标、投资增长指标、经济增长指标和科技增长指标,其中劳动力指标包括就业增长指标和劳动者平均工资指标;投资增长指标包括引进内资项目指标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引进内资金额指标和进出口贸易指标;科技增长指标包括技术研发投入指标、科技人员指标和科技进步指标。

本文以地区(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基本评价单位,原始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局数据库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由于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最近几年的数据起伏较大,考虑到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这里我们以2005~2007年数据为对象,对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和绩效进行研究。

3.分析结果

本文使用SPSS11.5为工具软件,对各地区2005~2007年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利用SPSS软件中Data Reduction中的Factor Analysis模块,得到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如表2所示。

表1 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增长比例指标体系

表2 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同时,根据特征值大于1、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0%的原则,我们提取了4个主成分,得到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然后,求出F1、F2、F3、F4,具体计算方法是用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的平方根,以此得到每个主成分各指标对应的系数,具体计算结果如下:

最后计算综合得分F,具体计算方法是每个主成分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以每个主成分相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总的累计贡献率,然后将4个主成分每个指标前对应的系数相加得到综合得分模型,具体计算结果如下:

将各地区相关数据代入综合得分模型F中,最终可以得到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增长比例,然后与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比例一起代入承接产业转移绩效测度模型,得到各地区具体的承接产业转移绩效值,如表4所示。

从表4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增长比例与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不同步,两者没有保持在合理的比例范围内,部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率过慢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增长比例较快,这说明该地区虽然处于中西部,但是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因地制宜,注重承接质量而引起的。而大部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增长比例都低于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率,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导致的。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增长比例与承接产业转移绩效基本上保持同步趋势,即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增长比例高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绩效相对也较高,反之,亦然。但是,单纯的运用承接绩效来评价一个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积极性和效果是不全面的。它需要结合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率,才能更好地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好坏。

表4 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相关数据及排名

图2 波士顿矩阵图

为了更好地对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绩效进行比较,综合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我们对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绩效及其带来的经济增长分别取平均值,绘出波士顿矩阵图,从而把各地区归类为不同的四个象限,如图2所示,第一象限代表承接产业转移绩效及其带来的经济增长率都较高,第二象限代表承接产业转移绩效较高,而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第三象限代表承接产业转移绩效及其带来的经济增长率都较低,第四象限代表承接产业转移绩效较低,而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率较高。根据计算,我们得到以下四个象限:第一象限,四川、陕西、青海、山西;第二象限,重庆、云南、西藏、新疆、江西;第三象限,安徽、河南、贵州、甘肃;第四象限,内蒙古、湖北、湖南、宁夏。

三、政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

中部地区区位条件优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有着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明显,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优良,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环境承载力强,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能够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二)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相关配套保障措施

根据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除个别地区外,承接产业转移绩效都保持增长,但是考虑到我国产业转移起步晚,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市场机制不健全,要素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特色不突出,未能形成完备齐全的产业链,对产业转移一哄而上,没有合理的规划与布局;承接产业转移主要以模仿和照搬照抄为主,缺乏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没有有效的承接载体等等。为此,必须重视承接产业转移的绩效,不断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相关配套保障措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创造良好承接环境;因地制宜,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明确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和转移的主要产业,科学制定产业承接规划;加强承接载体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与沿海地区的分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加强人才培养,重视环境保护。

(三)实现地区经济增长率与承接产业转移绩效同步增长

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不是衡量产业转移承接效果的唯一标准,承接产业转移绩效与其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步增长才是评价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绩效的重要标准。根据前面的波士顿矩阵,我们不难看出,有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与承接绩效都比较高,说明该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对当地经济发展效果明显,相反,有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率或承接产业转移绩效较低,说明该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加以改进。以下对各象限加以细致分析:

第一象限中的承接产业转移绩效与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率都比较高,这说明该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上效果较为明显,产业布局合理,应保持并完善。四川和陕西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在今后的产业转移中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利用人口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山西是产煤大省,矿产资源丰富,应着力发展能源冶金工业,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象限中的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率较低,而承接产业转移绩效较高,这说明这个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积极性不够或产业结构不合理。为此,这些地区应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三象限中的承接产业转移绩效与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率都比较低,说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急需改变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并吸收东部产业转移,加强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象限中的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率较高,而承接产业转移绩效较低,说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需要,今后应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就业和经济总量,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可以考虑对该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建立工业园区,扩大产业集群。

[1]惠调艳, 胡新, 马莉.陕西软件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0(4): 77-83.

[2]蒋媛媛.我国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及其机理[J].经济管理, 2009(1): 49-54.

[3]陈蕊, 熊必琳.基于改进产业梯度系数的中国区域产业转移战略构想[J].中国科技论坛, 2007(8): 8-12.

[4]孙君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西部物流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21-34.

[5]李松志, 杨杰.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 2008(2): 22-25.

[6]顾朝林.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长江三角地区及主要城市比较研究[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7]王文成, 杨树旺.中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基于产业集聚效应[J].中国经济评论, 2004(8): 16-20.

[8]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4(4): 33-42.

[9]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 2000(3): 43-48.

[10]何斌, 蒙清.主成分分析法的几个注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2): 6-8.

[11]严明义.中西部地区如何迎接产业转移的新机遇[N].光明日报, 2010-10-19(10).

[12]马涛, 李东, 杨建华, 等.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 2009(9):168-169.

[13]谢家发, 徐春辉, 姜丽娟.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及案例[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132-137.

猜你喜欢
中西部象限区域
勘 误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分割区域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