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滨:人民战争筑就禁毒长城

2013-07-07 15:50赵进一
检察风云 2013年11期
关键词:人民战争戒毒无锡

文/本刊记者 赵进一

太湖之滨:人民战争筑就禁毒长城

文/本刊记者 赵进一

2013年4月11日下午,无锡市市民中心会堂,无锡市一年一度的禁毒盛会在这里举行。

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各级领导来了;市各部委办局、工青妇及区(市)县领导来了;全市公安系统各分局、各警种负责人、各派出所所长来了;乡镇、街道、学校、医院、海关、邮政,乃至企业的代表也来了。全市300余名禁毒精英济济一堂,分析“毒情”,表彰功臣,交流经验,部署工作……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与会。他们中有领导、有专家、有企业家、有社区工作者等等,当然最多的是警察。一个会议竟能凝聚这么多行业的人,着实令记者吃惊。

毒品毁家祸国,毒化社会风气,滋生黄、赌、盗、抢、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自1992年发现首例吸毒人员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在无锡席卷而起,持续至今。宣传教育、缉毒破案、动态管控、行业管理、戒毒康复、安置帮教……无锡的禁毒工作在人民战争中闯出了一条新路,禁毒绩效领跑全省,摘取了全省禁毒工作“十一连冠”。

“打得狠、控得住、防得实、管得严、基础牢”。11年来,人民战争在美丽的太湖之滨筑就了一道坚实的禁毒长城。

“杀手锏”:人民战争

南抱太湖,北依长江,东临上海,西接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无锡,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无锡是个地级市,但其经济总量却占了全国的2%。早在2005年,她已成为江苏省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的地区之一。在联合国发布的“中国最具有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中,无锡榜上有名;同时,她也是“福布斯”榜“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之一。

正是她的富饶和便捷的交通以及发达的工商业,引起了境内外毒品犯罪分子的觊觎。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毒品犯罪分子开始在无锡活动。至本世纪初,毒品犯罪日趋频繁。

一人吸毒,全家不宁。一幕幕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开始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城市上演。一些因吸毒耗尽家产的瘾君子为了获取毒资,铤而走险,或与毒贩勾结,以贩养吸;或偷盗抢骗卖(淫),以获取不义之财。由此,毒品犯罪与各类刑事犯罪合流,对社会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

毒品毁家祸国,影响治安,摧残身体,泯灭人性,毒化社会风气。然而,要彻底消除其危害,谈何容易!对于吸毒者来说,一旦吸上第一口,就心瘾难除,非常人的意志力所能控制;对贩毒者来说,为获取暴利,往往不计后果,不惜以生死相搏……

戒毒难,禁毒难,难于上青天!戒毒、禁毒,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天下之事有难有易。为者,则难也不难;不为,则易亦难。无锡市委市政府认为,事在人为,再难也要下决心攻克。由于毒品犯罪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要遏制毒品蔓延,光靠公安单打独斗是不行的。降伏白魔,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打一场深入持久的人民战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与毒品犯罪展开坚决持久的斗争。

人民战争,这个战争年代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无锡的禁毒之战中大放异彩。最先“动”起来的是各级党政领导。近年来,上至市委、市政府一把手,下至社区干部,近2000余名各级党政干部先后到戒毒所视察调研,这就是市禁毒委推出的“领导干部走进戒毒所”活动。市禁毒办主任、市公安局副局长缪小展不无感慨地说,“办任何事情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有了领导的重视,难事也就不难了。强制戒毒所是最能体现毒品危害和禁毒工作艰辛的地方,是展示全市禁毒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让领导们零距离地感受一下,对推动今后的禁毒工作,特别是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大有裨益。”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领导重视再加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天大的困难都能踩在脚下。

毒品犯罪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隐蔽性强,但有了群众的支持,警方就成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哪里有人吸毒,哪里有毒品交易,警方很快就能获得大量的信息,加以甄别梳理,潜心经营,就能屡破大案,捷报频传。2004 年10月29日,无锡警方历经22个月的艰辛侦查,转战上海、重庆,在当地警方及居民的配合下,一举破获“1·21”特大贩毒团伙案件,抓获贩毒嫌疑人13名,缴获海洛因5000克;2005年11月9日,无锡警方在群众工作中获得有关吸食摇头丸的线索,立即组织警力进行突击清查,仅在崇安区君豪娱乐城的17个包厢内,就一举查获正在吸食摇头丸的违法嫌疑人员215名;2006年12月4日,无锡江阴市警方在停靠维修的3万吨级希腊籍“海隆”号上查获107千克毒品可卡因;2011 年1月17日,无锡警方与广东、陕西、安徽、湖北警方跨区域协同作战,侦破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12·26”特大制贩毒品案件,捣毁制毒工厂两个,抓获涉毒人员26名,查获贩运毒品车辆7部,缴获毒资120万元,冰毒百余克,起获盐酸羟亚胺成品200千克、毒品半成品2.5吨,反应釜等用于制毒的化工设备两套……

对毒品犯罪露头就打,使境内外毒贩对曾经的“乐土”无锡望而却步,一些闻风潜逃的涉毒罪犯也没能逃脱天罗地网——2011 年12月,无锡警方在“清网行动”决战攻坚阶段,将47名涉毒网上逃犯抓捕归案,无一漏网……

无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禁毒委主任陈金虎,这位年富力强、思维敏锐的无锡市禁毒工作的掌门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鲜明地提出:对毒品犯罪,不但要打得狠,更要防得住。防范,是控制与减少毒品犯罪的治本之策;防范,其实也是打击,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打击。禁毒工作,面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是重点,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禁毒工作者不但要知道为什么要防,更要知道如何防、防什么,并且要对防的效果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估。他的话针针见血、入木三分。

毒品犯罪的防范比较特殊,不仅要防犯罪行为的发生,更要阻断违法犯罪思想的产生。譬如,对潜在吸毒的高危人群,一定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其充分意识到吸毒的危害,从而不敢吸第一口;对已经吸毒者,既要规劝其戒毒,还要防止其以贩养吸,走上贩毒的不归路;对戒毒者,则要千方百计阻止其复吸……

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做“心”的工作,而防范毒品犯罪恰恰就是一场“攻心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防范比打击难度更高,防范工作虽然看不见刀光剑影,但开展起来异常艰辛。量大面广,困难重重,如果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是绝不可能成功的。只有人民战争,才能最广泛深入地把群众发动起来,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无尽力量充分地发掘出来。

“攻心战”最有力的武器是宣传教育。无锡的禁毒宣传不但声势壮,而且形式多,重点突出,宣教深入。

人民战争中,有关禁毒的内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立体覆盖。一支支由禁毒专业工作者、禁毒志愿者组成的宣传队分头奔赴工厂、学校、机关、社区、田头,开展宣传活动,介绍毒品危害、讲防毒戒毒的方法,让受害人现身说法……禁毒部门还运用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控诉毒品危害的大型滑稽戏《六亲不认》、大型现代禁毒警世锡剧《心有泪千行》在无锡各地巡回演出后,在社会上激起不小的反响。在宣传活动中,无锡人民最喜欢的“惠山大阿福”也赶来助阵:当一个个禁毒故事从福得得、胖墩墩的“大阿福”嘴里说出来时,观众们与禁毒工作的距离也显得更贴近了……

如何使戒毒者逐步消除“心瘾”,不再复吸,是防范工作的一大难题。专家建议分两步走,即先用美沙酮替代海洛因,让吸毒者在戒毒过程中有个缓冲阶段,在生理上逐步摆脱对海洛因的依赖。禁毒部门对此论证后采纳了这一提议。2006年2月16日,无锡市首家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在市疾控中心开诊。这一做法后来又由城市推广到城郊。

如今,这样的治疗门诊在全市已发展到六家。七年来,凡接受这种治疗方式的戒毒者基本都告别了海洛因。记者在北塘区的一家治疗门诊部亲眼目睹了几个男女戒毒者喝美沙酮(剂量视病情而定)的全过程。喝完美沙酮,医生总会递上一小杯白开水,瞧着他(她)喝下去后张口说“谢谢”才让他们离开。记者问医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医生笑笑说,“现在钻空子的人多着呢,美沙酮是麻醉药品,市面上买不到,有人知道戒毒者进来喝了美沙酮,就会在门口等候着,设法‘购买’他们口中的‘残留物’。让他们喝了白开水,再开口说说话,那些人不就没‘戏’了?”

门诊布点最多、收治人员最多、治疗秩序最好,无锡的成功经验很快引起了卫生部和公安部的注意。2007年3月1日,中美艾滋病合作项目(GAP)官员到无锡崇安区召开禁毒社工及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座谈会,进行专题调研。2007年9月28日,“全国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总结暨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无锡召开。

防范重在周密,不让毒品犯罪有缝可钻。为防止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正常渠道,被人用于制造新型毒品,经民政局批准,由市禁毒办倡议发起,成立了“无锡市易制毒化学品行业协会”。企业家们都很支持这一举措,目前全市有4145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加入协会,入会率高达97%。其中716家企业还安装了“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办证和网上监管的“一网式服务”。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周杰对记者说,“天天查,天天罚,还不如把他们组织起来,促其正常贸易,为他们的经营提供便利,让企业家们有更多的机会见面、交流信息,生意做好了,自然不会去走偏门。”这一釜底抽薪之举,从源头上杜绝了易制毒化学品非正常地流失,堵住了涉毒活动的发生。

禁毒人民战争打响以后,在社会各界尤其是一些有爱心的企业家的鼎力相助下,一个国内首家非公募性质的禁毒基金会在2008年“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诞生了,这是一个吸收社会优质资源关心禁毒工作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禁毒宣传、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奖励先进、抚恤帮困等工作有了有力的补充……这一工作模式获得公安部、国家禁毒委、国家禁毒基金会的关注和认可。

禁毒人民战争把全社会的资源都调动了起来。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禁毒工作网络已经形成。专业禁毒社工和禁毒志愿者遍布各个角落。“春雨”禁毒服务站、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点等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禁毒管理上,“短信带动法” 实现了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控;吸毒人员肇事肇祸倒查机制等相继完善。

禁毒人民战争战果累累。目前,无锡的“毒情”总体平稳可控,全市查获吸毒人员总数呈负增长。最令人欣慰的是18周岁以下未成年吸毒人员同比下降37.5%,涉毒人员底数清、动态明、管控到位……

禁毒人民战争——降伏白魔的“杀手锏”,将继续为圆无锡人民的“禁毒梦”发威。

用“心”点亮“回家”路

这是潘红娣第八次敲门。

门,终于打开了。她心里高兴。打开了家门,就是打开了“心门”。

前七次,任凭潘红娣在门外说得口干舌燥,主人就是不肯把门开。主人是位退休女教师。潘红娣第一次上门时,她的儿子小蒋从东海强制戒毒所回家不久。为防止其复吸,禁毒女社工潘红娣在社区干部的陪同下,于第一时间上门探望,但房内母子俩不予理睬。

第二天潘红娣再次上门,费了不少口舌,但门还是没开,潘红娣心里有点气:“你又不是立功凯旋,我干吗要用热面孔贴你冷屁股?”

但使命所在,第三天她还是去用“热”的去贴“冷”的,说了不少好话,门总算启了条缝,小蒋露出了半个脑袋:“你是谁,做啥来了?”潘红娣连忙说,“我是社工,来帮助你的……”话没说完,门啪的一声关上了。

第四次,小蒋的妈开了门,但只说了句“上这儿敲门的只有讨债的,你不要骗人”,就不由分说地把门关了。

第五次,潘红娣在门外说,“蒋阿姨,开开门吧,我又不是搞推销的,我是真心诚意来帮助你儿子的……房内鸦雀无声。”

第六次,潘红娣说,“阿姨,你不开门,我怎么帮你们?”房内一片寂静。

第七次,潘红娣说,“阿姨你为啥不开门?好心人敲门,你都不开,怎么让你儿子学好呢?”门内还是悄无声息。

第八次,潘红娣的手刚在门上“笃”了一下,门就开了……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小潘为帮助人,却连吃七次闭门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叩开了母子俩的心门。

退休女教师对潘红娣说,“不是我不肯开门,是我对这个社会失望了,来敲门的都是来讨债的。你每次来,我虽然没开门,但都在“猫眼”里偷偷看你。经过多次观察,断定你是个好人……”她的儿子接着说,“我从来不相信有人会真心帮助我,像我们这种人不受歧视已经蛮好了……”

不过,这次他得到了真心的帮助。由于小蒋多次戒不了毒,他父亲不愿意同他说话,甚至他进了强制戒毒所后,父亲也不希望他回来……潘红娣就一次次做工作,还介绍小蒋当了保安,小蒋做得非常认真,受到好评。在潘红娣的劝说下,小蒋开始喝美沙酮。起先需天天喝,后来三天才喝一次,再后来在生理上脱了瘾,现已多年没有复吸。他父亲终于转变了对儿子的看法,不但父子关系得以改善,连与小蒋离了婚的妻子也回来了。

从2007年当禁毒社工至今,潘红娣前后帮助了207名吸毒者,其中有12人戒除了毒瘾。记者曾采访过不少涉毒案件,深知要让一个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是多么艰难,何况12个!

像潘红娣这样的优秀社工,在无锡并不鲜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阿凤”的仲阿凤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阿凤先后在纺织厂、电器厂工作过,当过车间主任,还入了党。2006年企业转制后到地区工作。通过与吸毒人员零距离接触,她深切体会到他们既是违法者也是受害人。由于吸毒,他们大多一贫如洗,病痛缠身,家庭破裂,饱受歧视,是一群特殊的病人,急需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她同时相信这些人是能够挽救的,她愿用自己的一颗红心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帮助吸毒人员戒毒康复,必须拿出比他们更强大的信念和毅力。为劝说更多的吸毒人员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阿凤每天平均要跑五个家庭。有一名吸毒人员不小心把腿摔坏了,因伤痛无法到美沙酮治疗点去,就动了复吸的念头。阿凤知道后,二话不说赶到他家,推着自行车把这个一米八的大个子送到治疗点,为他垫付了费用,看着他把美沙酮喝下去才放心……望着面前这个气喘吁吁忙前忙后的柔弱女子,40多岁的大男人羞愧难当,说了一句让阿凤终生难忘的话:“大姐,你不放弃我,我就不会放弃自己!”

为了让更多的吸毒人员安心戒毒,这些年来,阿凤奔波于相关部门,为戒毒人员申请低保、介绍工作。有一位母亲,当她得知儿子的低保批下来了,哭着对阿凤说“感谢政府救了我儿子的命,现在我就是口眼闭了也放心啦!”为工作对象办了事,家属感激的却是政府!这却让阿凤感到万分自豪——因为老百姓把她当成了政府的代表!她禁不住鼻子一酸……

去年,无锡市实施“百千计划”(即百名企业家帮扶千名吸毒人员安置就业),北塘区率先在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部内扩建就业安置培训基地,并引进了包装加工业务,使戒毒人员服药后不出门就能工作,在家门口就有业可就。曾经当过车间主任的阿凤“官复原职”,再次当起了“车间主任”——不过,这回她还要同时兼任会计、搬运工和联络员、保洁员、统计员、考勤员等职,还要走街串巷动员戒毒康复人员参加劳动就业。他们来了,还得负责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

现在,阿凤每天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花在卸货发料、装箱交付、场地保洁等琐事上。从早忙到晚,马不停蹄。记者问阿凤,你这样终日忙上忙下的,收入增加点吗?她说,不贴钱已经不错了,反正我又不为钱。记者说,这个地方就这样吸引你吗?她回答说,自己拥有了家庭幸福,也想让所有不幸的家庭重获幸福……顿了顿,她轻轻地说,“毕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嘛……”

久违了,这样的话语。

在无锡,像潘红娣、仲阿凤这样的优秀社工还有好多好多。如惠山区的小邓、肖惠昌,崇安区的“禁毒社工三姐妹”吴燕萍、沈敏、沈鹤梅等。除了这些普通的男女社工外,还有一位特殊的“社工”志愿者——他就是曾荣膺“全国优秀派出所所长”称号的市局禁毒支队前任支队长谈伯昌。他与毒品犯罪有过多次较量,深知毒品对社会的危害,所以对禁毒有着很深的情结。他主张戒毒要采取“十六字方针”,即“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治”。他说,如果能使你的帮教对象听进你说的话,感动、感悟、感恩,那戒毒就有成功的希望了。老谈从实践中总结出“六步戒毒法”,按此法他先后指导四名毒龄长、戒毒愿望强烈的吸毒者戒毒,其中有一名已远离毒品四年半。不久前,他的研究成果《运用“通心理论”,探索戒毒之路》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上,“心瘾”专题研究获得了学界的认可。

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社工和特殊志愿者,捧着一颗颗红心,照亮了特殊病人们的“回家”路,以他们不平凡的业绩书描绘无锡禁毒人民战争的壮丽画卷。

剿毒:化腐朽为神奇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变化着、转化着。庄子所言“臭腐复化为神奇”便是此理。毒品与毒品犯罪,本是极其“臭腐”的东西,但无锡的全民剿毒,却剿出个“禁毒文化”来。市禁毒办主任、市局副局长缪小展说,“这种独特的文化能净化人的心灵和社会风气,形成一种崭新的社会风尚……”

无锡的禁毒文化就是在全民剿毒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的,是在长时间里一点点地积淀起来的。

文化、文化,着重在“化”——即对某种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无锡,深入持久的禁毒宣传使人们对毒魔深恶痛绝,见之,必先除之而后快,禁毒理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扎下了根。当社会需要有个接纳戒毒者的场所和环境时,不少民营企业家挺身而出,把戒毒人员接进自己的企业工作。无锡贝康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志勇就是其中一个。众所周知,人一旦染上毒品,必定元气大伤,继而百病丛生、精神萎靡。吸收这样的人,无疑是一桩“亏本买卖”。但龚老板却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他主动接纳了十多名戒毒人员进厂工作,还和总经理华曙东一起为这些“特殊员工”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让他们食宿在企业里(他们中大多已无家可归),房间像宾馆的“标准房”那样。每个房间还安排两位企业骨干员工与他们同住,以便随时照看他们。上班时则与正常员工同劳作,不分彼此,以提升他们的自尊心。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素质较弱,安排的工作多是些简单轻便的重复手工活,这样既不伤身,又使他们在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中遗忘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和那班引诱他们走上歧途的“粉兄粉妹”,彻底摆脱可能引发复吸的环境……龚老板对弱势群体的一片善心和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百千计划”实施以后,像龚老板那样拥有一颗仁义之心的企业家越来越多了。当然,安置帮教戒毒康复人员的主战场还是在社区。 “春雨禁毒帮教服务社”的工作模式正在逐步推进,在滨湖区,这个社会管理创新的产物日臻成熟,帮教安置实现了“一条龙”服务,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流程——

第一步,由公安部门提供涉毒人员信息,服务社对涉毒人员及其家庭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登记;第二步,服务社对涉毒人员及其家庭成员逐个进行家访谈心、法制教育;第三步,对涉毒人员及其家庭人员进行就业宣传,指导填写安置就业人员表,收集整理就业意向;第四步,对有就业意向的涉毒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上岗前培训;第五步,服务社进行职业介绍,根据涉毒人员的职业意向进行再就业安置。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区仅南湖家园一个社区就已经对54名涉毒人员进行了登记,其中两人已与社区签订了戒毒协议书,20人在服务社的帮扶下得到了安置……

工作环环相扣,扎实推进,有序有效,非尽心尽力难以至此也。

无锡民众都有很深的“禁毒情结”。从学童到耄耋,均自觉抵制毒品,主动参与禁毒宣传,与毒品犯罪作坚决的斗争。整个社会充满了拒绝毒品的正能量,这些都是禁毒文化“发酵”的结果。

在无锡,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禁毒文化的气息。

禁毒宣传教育已成为各类学校入学的必修课。记者手头有一本《不让毒品进校园——学生预防毒品读本》,有关禁毒的知识应有尽有,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思想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禁毒普及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2011年6月,市禁毒办向全社会征集禁毒题材的各类文化作品,引得市内外许多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他们或吟诗作曲、或挥毫泼墨,优秀作品如雪花般飞向市禁毒办,连许多小学生也参与其中,禁毒宣传产生了巨大的裂变效应。

一个名叫殷蕾的六年级小学生用自己创作的诗歌表达了对毒魔的憎恶之情和对扫除毒品的渴望,大声疾呼人们“远离毒品”——

青春如同鲜花,毒品却使鲜花凋谢。

生命如同青草,毒品却使青草枯萎。

人生如同航船,毒品却使航船颠覆。

远离毒品吧,鲜花会永远绽放!

远离毒品吧,青草会绿遍天涯!

远离毒品吧,人生会扬帆起航!

“远离毒品吧”,这发自孩子的呐喊,振聋发聩。小小年纪,对毒品的危害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不能不归功于“禁毒文化”的熏陶。

禁毒文化也唤醒了曾经的迷途者。原无锡汽车工程学校副校长、现市学校管理中心工会主席许焱是位热情似火的禁毒积极分子。在教育战线奋斗多年的她始终认为,人唯有找准路标选好“行走”之道,才能有职业、建家业、干事业,才能完立于社会,她一直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她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底线”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事可做,什么事绝不能做,做了以后在生命中会留下什么样的阴影……

在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有道正业”是校训,学生进校的第一课必定是毒品预防教育,上完课就到设在校内的无锡市职教院校禁毒教育基地参观,然后到报告厅观看禁毒教育故事片。她的观点是,宁可少上一二节专业文化课,也要上足上好禁毒教育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安排了一系列禁毒教育活动——与法院共建,让学生观看有关毒品案件的庭审过程;利用寒暑假学校对外开放禁毒教育馆之机,让学生当讲解员;在艾滋病宣传日,让学生走上街头开展宣传活动;在学生外出实习期间,由老师分片负责,定时到各实习点看望学生,关心学生在外面的表现……整个学校弥漫着浓厚的禁毒文化气息。所以,在这个规模宏大的职业学校,学生中很少有“失足”之类的事发生,偶尔有,也很快能得到校正。许老师讲述了一个让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真实故事——

董雷觉(化名),无锡汽车工程学校学生,是学校“出名”的不良少年,与社会上的吸毒青少年交往甚密,因多次违纪,险被学校除名。正值这个学校自编自演了的配乐朗诵造型剧《妈妈,我要回家》准备参加市禁毒办组织的“6·26”国际禁毒日文艺汇演活动。剧里就两个人物:妈妈和因毒品犯罪服刑的儿子。“妈妈”由女教师郑锦玲扮演,老师让迷惘的董雷觉扮演“服刑少年”,小董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一角色。舞台上,不断变换的灯光下,趴在囚室冰冷的铁窗上,剃着光头、穿着囚服的“儿子”望着夜空中稀落的星星,他一声声凄厉地、撕心裂肺地呼喊着:“妈妈,对不起,妈妈,我想家,我真的好后悔,我好想,回家……”

演着演着,他的眼里储满了泪水,这是发自内心的悔恨的泪水,他觉得演的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名身处染毒边缘的无知少年。不知不觉中,他与舞台角色完全融合在一起……

演出结束,他大汗淋漓。经过这一番“涅槃”,他彻底清醒了。从此,他像换了一个人。毕业后,小董进了“宝马4S”店工作。现在的他,已成为一名出色的“宝马4S”培训师了。而那位曾与他一起演出的、舞台上的“妈妈”——舞蹈功底扎实的郑锦玲老师已于数年前退休。不过,每逢“6·26”,学校举行文艺汇演时,郑老师总会骑着电瓶车赶到学校参加演出。学生一茬茬地换,但这个节目每年都演。“妈妈”这个角色一直没有变。郑老师说,“这个节目要一代代地传下去,让我们的学生永远远离毒魔。只要我走得动、跳得动,我肯定会来,不让这个传统节目脱档……”

这就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创造“无毒城市”,是无锡全市人民的共同梦想。厚重的禁毒文化滋润着这颗耀眼的太湖明珠,必定会把她的禁毒事业从优秀引向卓越。

猜你喜欢
人民战争戒毒无锡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打一场人民战争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必须坚持“建统一战线、打人民战争”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首现象浅析
论自愿戒毒:法规范、定位与制度创新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
学习朱德关于人民战争论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