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记那年那月的那个白修德

2013-07-09 04:29孙建勇
阅读 2013年6期
关键词:野狗大公报宋美龄

孙建勇

1

1943年2月,虽至初春,但寒流依然控制着山城重庆。

此时,《大公报》主编王芸生更感寒气逼人,他刚接到中央政府命令:《大公报》停刊三天!原来,1942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地处中原的河南遭遇大旱,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发生严重大饥荒。然而,对于严重灾情,蒋介石政府出于政治考虑,不仅不予赈济灾民,还继续征实征赋,并且极力隐瞒真相。《大公报》于1943年2月1日刊登了战地记者张高峰所写的一篇题为《豫灾实录》的6000字长篇通讯,集中报道了河南大饥荒,2日,王芸生接着又发表了一篇题为《看重庆,念中原》的社论,质问中央政府的救灾效率,并将一些地方官员比作“石壕吏”。如此“逆天”,蒋介石大怒,遂令停刊。

《大公报》被停刊,不啻于新闻界的一场超级地震。中国媒体记者大多噤若寒蝉,而那些驻重庆的外国记者则议论纷纷,私下里抱怨蒋介石粗暴无理,但是大多也仅此而已。然而,有一个犹太裔美国人则有所不同,他没有加入抱怨者的行列,长期的新闻工作经历,使他敏锐地感到《大公报》被停刊表明问题的严重性,正所谓“欲盖弥彰”。于是,他决定即刻启程,前往河南灾区,一探究竟。

他,就是美国《时代》周刊远东版主编西奥多·H·怀特。1915年,怀特出生在美国,苦难的童年使他拥有一颗善良之心,19岁那年,身材矮小的他考入哈佛大学,成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学生。四年后,在导师的极力推荐下,他踏上中国的土地,取中文名“白修德”,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并赢得《时代》周刊老板亨利·卢斯的赏识,坐上了该刊远东版主编的交椅。他设在陪都重庆的办公室,虽然说不上奢华,但至少拥有一份相对的安全与舒适,他可以泡上一杯咖啡,坐在软和的沙发里,就着壁炉的火焰,写稿或者改稿。但是,现在他决定离开这一切,他要到灾区去,到一个危险的陌生的地方去。他深知,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将永远得不到有价值的东西。

于是,经过短暂的准备,白修德邀约《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一起,利用外国记者旅行的身份,踏上了深入河南灾区的旅程。

2

白修德一行没有政府援助,旅途艰辛。他们首先乘坐手摇巡道车到达洛阳,然后转乘卡车,接着换骑马匹前往郑州。

一路上,灾情惨不忍睹。在离开洛阳后不足一小时的地方,白修德看见一具已经死去两天的年轻女尸躺在雪堆里,脸已经萎缩,乌鸦和野狗啃掉了她的皮肉,骨头暴露在外,而且,这样的情景沿途比比皆是。有一次,他们停下来准备拍摄一条野狗从沙堆里扒掘尸体的照片,可是相机尚未调好,野狗已将一个脑袋上的皮肉啃得精光。

更加令白修德感到震惊的,是政府的不作为和当地驻军的腐败贪婪。通过深入采访政府官员、驻军和灾民,他了解到很多士兵强行从灾民手里抢夺粮食;了解到一些灾民为了向地方政府交税而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孩子;还了解到省政府在驻军的威胁下封锁消息,不让任何人走漏风声;他吃惊地发现当时中央政府提供的2亿元赈灾资金,竟然轻而易举地被一层一层截留,根本没有到达灾民的手中。

通过两周的采访,白修德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他把各村、各县的情况进行认真统计和汇总,发现受灾最重的40个县至少有300万人被饿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白修德的心被深深刺痛,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决定必须将所见到的一切公之于众。于是,他夜以继日赶写文章,以最快速度写出了长篇通讯,准备通过洛阳的电报局发往美国《时代》周刊总部。

然而,根据当时严苛的新闻审查制度规定,所有发往海外的文章都必须首先传到重庆,在接受完严格的审查后,才能发往海外。白修德当然知道这个规定。那天,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走进了洛阳电报局。感谢上帝,不知道是审查系统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白修德的通讯稿在那天居然没有被发往重庆接受审查,而是直接发往了《时代》总部。

3

1943年3月22日,《时代》全文发表白修德的灾区采访报道《直到下一次收获季节来临》,文章详尽披露了河南灾荒的情况。

这篇英文报道,在震惊美国人的同时,也令一个中国人尴尬无比,她就是当时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那时她正在美国巡回演讲,争取抗战援助。现在可好,白修德的文章无异于一篇影响巨大的“负面新闻”,将整个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在世界面前,等于是给宋美龄之前的各种游说之词一记重重的耳光。宋美龄恼羞成怒,找到《时代》的老板亨利·卢斯,要求他能够让白修德滚蛋。

幸运的是,相比与宋美龄的关系,白修德与卢斯的私人关系此时此刻更为密切。白修德的品质和才华曾经使卢斯赞叹不已,他们之间不仅是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更有一层英雄相惜的深情厚谊。卢斯最终拒绝了宋美龄的要求,白修德平安涉险,继续留任《时代》远东版主编。

4

度过一劫,白修德本来可以坐下来,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安心地做他的主编,毕竟,他已经做了一个新闻记者该做的事情。可是,他没有。

从河南灾区回到重庆的白修德,怎么也忘不了灾民们那深陷的眼窝,忘不了那些骨瘦如柴的身条,忘不了那野狗啃噬尸体的场景。正义和善良使他觉得,必须为苦难的灾民们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为了使国民政府真正重视灾情而不是刻意隐瞒,白修德凭着一己之力四处奔走,去找所有能够找到的关键人物,向他们陈述在灾区看到的一切,希望引起他们的重视,获得他们的支持。他就像希腊神话中不断执著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都没有使他退缩。最后,他终于见到了当局最高统帅蒋介石。

那时,蒋介石早就从夫人那里知道了白修德其人,认为他是个十足“讨厌的人”,但是又不能拒绝一个美国记者的正当求见,所以,蒋介石打算敷衍一下了事。他坐在一把摇椅里,面无表情地听着白修德滔滔不绝地述说。

白修德说:“我看见了野狗从泥土里刨出尸体来吃掉。”蒋介石表示不信。白修德就拿出自己拍摄的照片递过去,蒋介石接过,看了看,不作声。白修德继续讲述,说军队抢夺灾民的粮食,蒋介石又不信,白修德坚持说事实如此,并出示了采访被抢灾民的笔记。在执着而较真的白修德面前,这位“统帅”终于无话可说,或者说,也许真的被白修德所来回来的真实情况击中了心脏,他的腿开始轻轻地颤抖。

后来的事情证明,白修德此番见蒋取得了实质效果。5月,陆续有大量的赈灾物资运到灾区,政府开设的粥棚已遍布河南全省;驻军也拿出了部分存粮赈济灾民;全国掀起了赈灾募捐活动。

白修德笑了,开心地笑了,数月来第一次睡了一个安稳觉。在梦中,他看见的是欢天喜地的人们,他们个个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

5

然而,统治者总是偏好利己原则。

白修德的记述虽然真实,但是,对统治者来说,则是灰暗负面的。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国民政府极力淡化它,让时间的尘埃逐渐湮没它,让后来的人们慢慢遗忘它。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华大地上知道河南大饥荒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以至于后来在普通人的学识范围内,这段历史似乎根本没有发生。

但是,历史就像一件大衣,捂得再严实,也有被风掀开襟角的时候。

50年后,河南籍作家刘震云吹去岁月的尘埃,延续白修德那追求真实的风格,把这一段历史写成了一部非虚构小说《温故1942》,又过了18年,电影导演冯小刚投入2.1亿元,历时8个月,把小说《温故1942》全力打造成了一部震撼心灵的大片《1942》,延续的依然是白修德那份真实的品质。

今天,当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们,能够得以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时,在感谢冯小刚和刘震云之余,其实更应该感谢白修德,因为正是他这个外国人,曾用他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的民族保存了一段客观真实的记忆,并无私地为我们的民族疗治创伤。

猜你喜欢
野狗大公报宋美龄
“希望大家向张季直先生学习”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野狗竟是“装死大师”
吃了羊的野狗
宋美龄戒烟
媒介生态视角下的新记《大公报》研究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爱上宋美龄,没有罪
爱上宋美龄,没有罪
有些事男子汉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