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无锡惠山泥塑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2013-07-10 00:29吴亮
卷宗 2013年8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发展

摘要:本文以惠山泥人的传承与保护为宗旨,积极研究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追根溯源,结合现代社会的现状,对之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制定出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方法,使无锡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关键词:惠山泥塑;传承;保护;发展

基金项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院级重点资助团队“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团”研究成果之一。指导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陆璐。

惠山泥人是无锡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气息而深受大家的喜爱,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尤其是手捏戏文、 “大阿福”名满天下,广为人知,被视为无锡的城市名片,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

1 惠山泥塑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山泥人做出了大量的保护工作,根据“抢救、挖掘、整理、研究”的方针,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研究开发出了大量新产品和新工艺。同时,国家又专门成立了无锡惠山泥人厂、惠山泥人研究所以及惠山泥人博物馆,从研究、生产、消费、鉴赏等各个方面提升了惠山泥人的价值与认知,为惠山泥人的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借鉴。由此,惠山泥塑艺术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精品迭出,许多作品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专家收藏,还获得“山花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成为中华民族难能可贵的一份灵魂文化。

2 惠山泥人生存、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探析

惠山泥塑根植于吴文化的肥沃土壤,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绵亘不息,始终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理想。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受到严重冲击。

2.1 人才缺失,传承困难

惠山泥人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靠的是传承,如果传承断了,这个文化样式也就消失了。目前,由于现代社会对物质金钱的追求越来越多,而泥塑行业的经济效益不高,从业者收入较低,许多年轻人出于生存考虑,不愿意从事传统的手工艺行业,泥塑艺术后继乏人。泥人的创作群体,人员在萎缩,包括相关配套的东西,都很欠缺。惠山泥塑面临人未亡艺将绝的境地。

2.2 产品老套,特色蜕变

现在惠山泥人的产品性,给人的感觉多是老面孔,没有创意。产品没有更新换代,没有与时俱进。泥人技艺的从业人员,包括相关的行业人士,有习惯性思维,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相对比较保守,难有很大突破。加上很多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一味迎合市场,滥用惠山泥人的技艺,致使原有的传统地方特色蜕变、异化,产生了文化一体化、风格雷同化的倾向。

2.3 无序竞争,品牌尽失。

惠山泥人精美绝伦,具有相当的艺术和欣赏价值,而社会分散的个私经营以销售旅游纪念品为主,且全市车站、公园、饭店等地被低质滥货充斥,以粗劣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冲击泥人市场,甚至大肆翻制正规泥人厂的作品和包装,用以欺诈游客,严重毁损了惠山泥塑的优质口碑。

另外,无锡手捏泥人还面临着知识产权受侵害、手工制作成本飙升、惠山泥日益稀少等严重的问题,亟待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探究造成惠山泥人传承问题的根本原因,从个体因素来看,现代社会人们的功利与浮躁之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作为观赏品的泥人的衰败;从社会因素来看,工业化使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日益尖锐。中国本土文化影响力弱化、西方强势文化渗透,很难想象追赶时尚的青年会对惠山泥人有多深的理解。现在很多无锡人看不起惠山泥人,年轻人不了解惠山泥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个利于这项非遗发展的文化氛围。另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各种材质的工艺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惠山泥人已非不可替代。

3 推动无锡惠山泥塑传承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转变理念,形成合力

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光靠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把技艺力量和资源优势整合起来,明确保护对象,实现融合创新,建立一个真正的文化品牌。首先,从政府主导的层面来说,政府有责任扶持、保护惠山泥人,从地方特色文化的高度来统管泥人行业,特别是要在给予一定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归并到民间艺术博物馆,让他们消除物质顾虑,专心致志搞创作,一心一意传承技艺,同时,要解决保护场所问题,根据无锡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环境,创设民间艺术博物馆的相关场地并落实其建设问题;从民间层面来说,应充分发挥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地方性学会的作用,做好保护、挖掘、传承、利用的工作。行业组织完全可以承担起监管泥人市场、保护知识产权、评定技术职称、检测品种质量等工作,使市场规范发展。有了政府的扶持引导,民间的积极参与,传承者就会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非遗的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3.2 重视人才,避免“断档”

泥人从业者青黄不接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过去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多半是利用大于保护,索取胜于给予,对于民间艺术者的关注往往流于形式,通常是授牌发证了事,缺少人性化的关怀,因此不能激发他们的从业和创作热情。因此,对于技艺精湛的老一辈的泥塑家,要从经济和精神上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如:通过政府专项津贴进行资助或是采取命名方式进行吸引,鼓励其带徒传艺,使他们能安心从事技艺的传授和研究。对于青年人,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对其中有天分肯努力钻研的人进行大力培养,甚至可以考虑让这部分青年人脱离市场化生产,专心进行技艺学习,采取考核制度,定期进行技艺水平,作品评比,进行末尾淘汰制,使其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和随时可能被淘汰和取代的压力。唯有这样,惠山泥人才不会在市场化大生产的商品道路上越走越远,导致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失去传承,也不会出现老艺人保守不愿意教授看家本领,导致人亡艺亡的遗憾发生,可谓一举数得。

3.3 加大宣传,创新途径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定不能忽视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惠山泥人的历史渊源,使其广为人知,并将历史知识与审美情趣相结合,让年轻人认可、喜爱它的同时,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并自发地投入保护传承它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在传承途径上,也要寻找新的方法和载体。一是可以借鉴景德镇的成功经验,在民间建立泥塑大师工作室;二是秉持“从青年人抓起”的理念,同学校协商合作,联合开办相关的培训班,将泥人艺术纳入到学生的课堂中,提升影响力,塑造专业人才;三是可以建立惠山泥人会员俱乐部,作为专业馆所、泥人艺术与广大社会、市民对接的桥梁,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群体。

4 结语

惠山泥塑的传承与保护要求政府、地方、社会通力合作,大力拨款,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结合现代的新型文化和老一辈的传统文化,创造出新一代的文化形象,最终推动惠山泥人走出无锡,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尤星,范宁生. 护靓“最具东方色彩的艺术”——浅谈无锡惠山泥人彩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J).江南论坛,2005(5).

[2]沈大授. 无锡泥人传承和保护的思路(N). 中国改革报,2011(11).

[3]张文珺. 浅议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J]. 美术教育研究,2012(12).

作者简介

吴亮(1992-),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模具121班学生,“收藏协会”会长。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