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2013-07-16 06:47邢勇志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3年4期
关键词:新安江城区污水处理

邢勇志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第六设计院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61)

1 水环境现状

1.1 流域概况

安徽省新安江流域位于东经 117°38′~118°56′,北纬29°25′~30°16′之间,东南以天目山、白际山脉为界与浙江省毗邻,西南部与江西省鄱阳湖水系接壤,北以长江、新安江分水岭为界。新安江全长359km,其中安徽省境内长242.31km,流域总面积为6261km2。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安徽省境内新安江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主要一级支流有率水、横江、练江等。

新安江流域内地形总体西高东低,境内地形复杂,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中低山丘陵区。新安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冬较长。据黄山市气象站资料,本区多年平均气温16℃,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86mm,4~7月约占年总量的60%,最大年降水量2708.4mm(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913.9mm(1978年),降水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至2010年,新安江流域内已建成中型水库2 座,小型水库187 座,塘坝30326 座,总库容28023万m3。

1.2 水环境现状

2004~2010年,皖浙两省交界处街口断面水质总体保持良好,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Ⅲ类标准,高锰酸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2010年三项指标年均值分别较2004年上升了89.1%、180%和106.6%。作为湖库水质参考评价指标的总氮在出境水中偏高,达1.25mg/L。主要原因是干流及重要支流源头水总氮本底值处于较高的浓度水平,其浓度范围在0.43~3.23mg/L。

2010年安徽省对新安江流域23 个河流监测断面进行了140 次采样监测,其中汛期64 次,非汛期76 次,各监测断面各水期平均浓度均达到或优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水质总体状况良好。全年符合Ⅲ类或优于Ⅲ类水测次占总测次的 78.2%,Ⅳ类占7.1%,Ⅴ至劣Ⅴ类占14.7%。全年Ⅲ类或优于Ⅲ类的断面占总断面数的93.6%,Ⅳ类占5.7%,Ⅴ至劣Ⅴ类占0.7%。安徽省新安江干流出境断面、丰乐河古关桥段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测次分别为75%、50%,其他各监测河段各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测次均超过80%。

2 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环境压力日益增加

(1)河流径流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减弱。由于气候变暖、河床抬高等因素的影响,新安江流域近来出现了干旱化趋势。河流径流量减少导致自净能力减弱,致使部分河段的水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流域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引起季节性缺水。枯水期大部分干支流地表水径流锐减,造成了局部流域和时段水质、水环境容量的降低。

(2)城镇化水平提高,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新安江流域正处在城镇化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2010年黄山市城镇化率为43.3%,预计2015年将达到50%,远期2030年将上升至72%左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染日趋严重,由此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呈上升趋势,对保持环境质量的稳定造成很大压力,流域将要面对长期积累和新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因此,对流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2.2 点源污染尚未消除

由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心城区尚未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大部分地区的排水体制为截流式合流制,导致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其中,新建城区污水管网尚未系统化,只有一部分污水截流入污水厂,大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县城和一些重点城镇现状存在部分雨、污合流的排水管渠,大部分地区仍以地面径流排放为主,导致水体污染。市域内其它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严重缺乏。

2.3 面源污染亟待控制

2.3.1 城区雨水系统建设滞后

城区尚未形成独立的雨水排水系统,大部分地区依靠合流管道或直接通过地面径流排除雨水,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区面源污染。

现有合流制排水管道截流倍数较低,发生暴雨时,由于水量大大超过城市排水和处理能力,水流对管道内沉积物造成冲刷,未经处理的混合污水溢入受纳水体,导致水体水质恶化、藻类大量繁殖。同时,老城区排水管网由于建成年限长、材质差、管径小、损坏淤塞严重,排水能力低,暴雨时易造成城区道路、居民区地面积水,给城区防汛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3.2 农村污水收集处理严重滞后

新安江流域农村地区现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严重缺乏,生活污水大多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资金投入较少,技术缺乏;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新安江流域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导致污水收集困难。具体原因包括以下两点:

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重力收集。新安江流域以中低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两者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8.2%,且高差变化大,山地坡度陡。大部分农村地区位于山地和丘陵,村落依山而建,即使同一村落地形起伏也较大,传统的重力污水收集方式难以实施。

2.3.3 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严重缺乏

流域内仅有少数城乡周围的村庄建有垃圾收集房(池),收集的垃圾集中送城镇填埋场处理,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但大多数村庄产生的生活垃圾由村民随意堆放或是焚烧处理。据统计,流域内垃圾处理的行政村有298 个,占总行政村的36.4%。流域内水系众多,农村生活垃圾沿河倾倒现象严重,雨季垃圾随着河水流向下游,严重影响了下游的水质。主要原因如下:

(1)流域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增加。

(2)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严重匮乏。

(3)垃圾收运设施机械化程度低。

(4)历史欠账较多,资金投入不足。

2.3.4 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普遍

农村养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和污水。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理设施和管理措施,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产生的氮、磷量剧增,大大超过了农田可承载的负荷,并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对周边地表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目前新安江流域的养殖水污染物排放量占到水污染排放量的25%左右。

2.3.5 农田径流污染尚未控制

新安江流域是黄山市和绩溪县的主要农业区,流域内集中了大面积的旱地、水田和茶园。化肥和农药用量大幅上升是造成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对水体富营养化构成了巨大威胁。

3 水污染防治措施

3.1 加强点源污染防治

(1)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合理确定污水处理标准。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在保证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处理设施,通过改扩建和新建污水处理厂,提高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中心城区保证每个组团至少有1 座污水处理厂;县城方面,规划扩建现有污水厂,使其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量需要。同时将距离较近、条件允许的镇村污水纳入城区污水管网。

(2)加强工业废水治理,落实排污企业责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产业结构。对于新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实施清洁生产。同时,将污染控制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排污单位。

(3)建立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推广垃圾资源化利用。在新安江流域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密闭清运卫生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市(区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同时,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综合利用。

3.2 加强面源污染防治

(1)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兼顾源头过程末端。合理确定城市排水体制,根据地形变化特点和水系分布特征,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划定雨、污水排放系统,由雨污合流逐步过渡到雨污分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从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环节控制城区雨水径流污染,减轻城市暴雨径流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规划对屋面雨水进行有效利用。

(2)完善镇村排水系统,推进因地制宜处理。镇区应因地制宜选择排水制度,新建地区应该采用分流制。现有合流制排水地区,可随镇区的改造和发展以及对水环境要求的提高,逐步完善排水设施。村排水宜采用雨污分流制。

(3)根据污水处理量选择相应的污水处理方式。人口超过5000 人的镇区,采用城区污水处理方式,可直接选择城区污水处理技术,如A2/O、氧化沟等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技术;人口少于5000 人的镇村,采用就地分散处理方式,即在镇村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站,选择处理效果好、投资少、运行和维护费用省的工艺技术方案,确保运行简便、安全、实用。近期完成流域范围内各节点镇、重点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远期推广至整个流域。污水分散处理技术方案如1 表所示。

(4)完善农村垃圾收集,采用多种方式处理。针对农村地区范围广、集中收集困难、清运处理不便的特点,采用“分类收集、就地处理”和“村收集、镇中转、市(区县)处理”相结合的模式,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表1 镇村污水处理技术方案统计表

(5)加强养殖污染管理,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根据流域农村布局和水功能区域的划分,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畜禽养殖模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距主要河流3km 以上,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畜禽养殖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

(6)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开展农药控害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方法和技术,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深入研究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扶持开发生产生物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推广免耕覆盖、保护性耕作和化肥深施技术,减少肥水流失。

1 王腊春,史运良等.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治理[J].长江流域 资源与环境,2003,12(3):35-37.

2 刘思明,刘军等.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J].水利 渔业,2005,25(6):11-14.

猜你喜欢
新安江城区污水处理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涌浪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新安江雾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新安江上游横江地表水中砷、硒、汞含量变化研究
新安江上游流域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用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