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报纸版面“中国元素”的拓展与新视觉体验

2013-07-25 05:54文/马
中国记者 201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版面报纸

□ 文/马 煊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

(1)反对设计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

(2)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主张以游戏的心态设计。

(3)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设计的人文含义。设计创造性地大量运用符号语言,将产品的功能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历史相结合。

(4)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设计的后果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设计要人性、绿色、环保。

“所谓中国元素,是今天中国人所信守的,符合中国文化认同的一切元素”,首倡者高峻认为,“不是一讲中国元素就是中国结,就是一条龙,其实包括今天中国人的心态、幸福感,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自信。”在百度百科,对“中国元素”是这样描述: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它包括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

从世界范围来看,报纸版面历经垂直式版面、水平式版面到模块式版面。1982年《今日美国》创刊揭开报纸重新设计运动的序幕以来,报纸传播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当下,美术编辑应学习先进的新闻传播理念,但不能满足于跟随模仿。中国报纸版面如何从对西方的模仿中走向创新?笔者认为报纸版面要有自己的形象、品牌,通过自主创新,创造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视觉化传播方式。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中国元素”落地生根,改变盲目模仿跟风的被动局面,才能使报纸版面在传播中发出“中国式微笑”。

“中国元素”的报纸版面形式

继承“中国元素”,体现浓郁的中国特色

直接展示“中国元素”之美,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造型、色彩、装饰。从传播功能上看,“中国元素”烘托整个版面气氛,服务内容传播;在情感诉求上,这些浓浓的乡土气息能以“人情味”打动读者。如《新疆日报》的“剪纸”(图1)、《晶报》的“书法”(图2)、《广州日报》的“龙灯”(图3)等。这些版面里,“中国元素”与文字内容自然衔接,是一种延续传统文化的手法。

重构“中国元素”,创造新的视觉体验

在保持“中国元素”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对传统造型、色彩(如桃符、红墙等)进行重构,将传统元素重新组合成新形式,产生新的视觉效果。重构有两种方式:一是拆分传统形式,置换、重组成新形式;二是将局部形态进行夸大处理,使之成为新素材。这些做法实质上是利用反常态的奇异感形成视觉冲击力。此类改变不同于简单、直接的“复制粘贴”,而是向传统文化注入创意的血液,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如《华商报》的“红墙”、《都市时报》的“红包”(图4)。

《华商报》版面创意由三部分构成:对红墙进行夸张处理,大气恢弘,彰显西安古城的厚重历史和文化风貌;底部几组年画造型的儿童嬉戏图,烘托春节的热闹气氛——爆竹声中除旧岁,喜气洋洋;中间墙上用粉笔绘制的龙带着拙朴气息,区别于传统的绘制方式。版面内容采用与龙相关的平凡人对新年的寄语,文字平实近人。《都市时报》封面更强调创意,在常见的过年红包上做文章,把整个报纸都装进“红包”里面。

改良“中国元素”,新元素介入与替换

一些报纸遵循“中国元素现代改良”的方向,将现代时尚与传统形式融合,打破中国传统装饰的固定模式,采用“中国元素”的非中国化运用、“中国元素”混搭非中国化内涵等方式。这些方式打破传统定式,促使传统文化和时尚流行元素结合:新与旧、合与分、疏与密被重新搭配、安排并构筑出新风格,试图表达一种新的传播理念。“解构”“混合”“拼贴”等手法将传统图案样式、线条、色彩等视为一种符号、语汇,通过非传统的手法组合传统部件,结合西方文化、网络文化等,融合成新版面。如《江南都市报》(图5),“Hello,龙年”中英字体组合将中式纹样祥云、盘龙,巧妙“绣”于中英文字体的特定位置,烘托中国风情;编辑将舞龙、火锅、灯笼、福娃、舞狮、鲤鱼、盖碗茶、布老虎等传统元素与“亲们,过年了,要记得想我哦!”等网络语言组合在一起,古老成熟的“中国元素”与新潮的网络语言相中和,在古老和前卫之间寻找一种奇妙的冲突感。再如《大河报》(图6),版面顶部节选了《清明上河图》,底部拼接现代高楼大厦,古今融合,同庆新年。混搭手法将不同感觉的视觉元素混合在一起,碰撞出新的视觉形象。它并不是单纯地复制历史风格,而是对历史元素抽出、混合、拼接。这种处理方法建立在后现代设计理念基础上,具有戏谑、调侃的色彩。

图1《新疆日报》2012年1月23日1版。

图2《晶报》2013年2月9日A01版。

图3《广州日报》2012年1月23日A01版。

图4《都市时报》2013年2月8日A01版。

图5《江南都市报》2012年1月21日春节特刊封面。

图6《大河报》2013年02月09日A01版。

图7《中国日报》2011年12月4日要闻1版。

如何做好“中国元素”版面

不断创新“中国元素”的应用。“中国元素”与时代发展同步,美术编辑不能一提“中国元素”就想到红灯笼。应尝试通过不同的视觉语言和符号,形成各异的版面特色,实现个性传播。报纸间的竞争是差异化竞争,一个有针对性、个性色彩浓厚的版面,更容易吸 引读者需求。

在国际传播上,“中国元素”的跨文化传播较有效。怎样才能以特有的方式来打造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是中国报纸一直考虑的问题。从文化战略角度,对“中国元素”进行多方位的解读,以新的思路来构建品牌,形成中国报纸的个性。在使用“中国元素”进行表现时,要关注西方受众的文化习惯。东西方表达方式上的个性差异需要我们在跨文化传播时,调整思路,创新设计。如《中国日报》(图7)。

不断提升视觉化传播力。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版面的“美化”,“中国元素”要服务于内容传播。那种“大红灯笼处处挂”式的粗糙点缀,堆砌再多也苍白无力。视觉编辑要从记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运用视觉化方式采集、设计、表达新闻信息。一些报社,由于体制、观念等原因,美术编辑发挥空间有限,经常被排除在采编流程之外,去做一些指定的“美化”版面工作。有的甚至不设美术编辑。对此,美术编辑不能一味迎合对“美化” 版面的错误要求,应引导版面设计回到现代传播的轨道上来。

猜你喜欢
中国元素版面报纸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