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3-07-29 05:45张建芳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汇报习惯交流

张建芳

合作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同伴间的优势互补,培养合作意识,形成合作习惯但目前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合作学习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依次汇报,不是代表集体的成果,仍然是个人的意见;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没有评价、缺少质疑这种只关注合作的形式,忽视合作的本质,不重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削弱了合作学习的功能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习惯因为数学学习需要主动建构,在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如,在教有余数除法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有一天,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到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么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然后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个小组的糖果数量均不相同)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三个学生当客人,一个学生分糖果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的结果看,可以把结果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颗的和余2颗的然后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颗或者3颗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颗,又可分给1人了”在这个分糖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明白了“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的道理

这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学生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肯于交流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而且在讨论中一定会出现争论学生为了阐述自己的主张,反驳或补充对方的意见,必然要想方设法组织好语言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也逐步培养了学生肯于交流的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时、分、秒”时出示了4时55分这一钟面,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5时55分,有的认为是4时55分,教室里一下子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四人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在小组中讲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集体观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因为时针没有走到5时,所以正确答案是4时55分,说错的小朋友也在四人小组中知道了原因这样,通过交流使学生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

像这样在练习中练习学生容易出错的题时,孩子们往往各有各的说法,意见一时不能统一,这时,教师如果马上公布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把问题放到四人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一起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从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善于交流的习惯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教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倾听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有效交流的前提

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我事先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盒学具,里面装着不同长短的小棒和一些接头,要求小组合作拼出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搭完以后,再一起完成探究学习单学生在组长的协调下,组员们分工明确,两三个合作搭长方体或正方体,并共同完成了学习单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每组都派出了代表汇报经过他们小组讨论出来的结论通过动手实践与思考,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正方体的条棱长度都相等,长方体的条棱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或者其中的组棱长度相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在自主欢快的合作氛围中探索到了知识的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耐心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在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听,不随意打断或插嘴同时,在听的时候,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听后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处理信息和反思评价能力这种做法坚持下去,能养成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想法的良好习惯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过程:请大家统计一下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平江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然后我开始播放录象: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平江路上的各种车辆录象播放后,我提问:请学生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说没有统计好我用有点责怪的语气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我就又重新播放了这段录像学生看完后,我马上提问:“谁来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嚷嚷成一团,吵着说:“还是没有完成”哪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我面朝学生,自言自语地说这时我已经看见下面有些学生在小声商量:“要不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这样就来得及了”根据学生的提议,接着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像录像播放完毕,我问: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自信地回答:“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3辆,公共汽车是辆,三轮车是9辆,卡车是4辆为什么前面二次都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呢?你们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来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还有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我顺势引导学生,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很多时候都需要与人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里,我没有刻意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感到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合作学习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快、更好,从而逐步培养乐于合作的习惯

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对质疑问难的指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课前,我要学生准备了圆形物体、线、直尺等工具,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测量出圆的周长

在交流时,学生汇报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评价这些方法,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对用“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质疑:“你怎么知道滚动了一周呢?”介绍该方法的小组回答:“先在圆上作一个记号,将这一记号对准尺上的刻度线滚动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这样的质疑释疑过程,比较好地将过程和方法很好地介绍出来,将“以曲化直”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直观的展示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长久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丰硕的结果

猜你喜欢
汇报习惯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习惯
上课好习惯
阅读汇报课的构建与效能
好习惯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领导难找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