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传统民居特征探析★

2013-07-30 02:39朱晓冬黄小娜
山西建筑 2013年22期
关键词:沂蒙山区草房子民居

马 俊 朱晓冬 黄小娜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沂蒙山区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沂蒙山区包括现在临沂市三区九县(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沂南县、沂水县、郯城县、费县、平邑县、苍山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和淄博市沂源县、日照市莒县。

1 居住观念

农民的居住观念,受许多因素影响,这些观念受到天气、地形、经济条件等方面,也有文化传统甚至宗教影响。沂蒙山区,处于我国中部地区,属于温带气候。无特别的信仰,居住较为普通。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状况一般,文化上受到儒学影响较大,人们习惯于朴素的生活。在建造房屋的时候会考虑一点风水,一般来说,上北下南,村子的西北方向,比较高的地方,算是风水宝地。看风水,分阴阳,定宅基,是从前建造房子必经的过程。院子以坐北朝南为佳。正方稍微偏东一些。所谓“朝阳”,因为太阳从东面升起。房基要高于院子的地面,反之,称之为“仰脸”。院子应该是矩形或者正方形,如果南墙长,北墙短,那叫“敞口”。对于财产保护和扩大收入有好处,稍微差距一分两分,才是上等宅基地。一般都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帮着看看风水,比如房子后边不要有水坑或者池塘等。

2 沂蒙山区传统民居居住格局

传统民居是指具有典型地域特征或民族特色的居民住宅及其所属的居住环境,这些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特征、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情况。沂蒙山区属于山东省的鲁南部,受到孔子礼文化的影响,“礼”是最重要的文化特征。该区民居的特色:1)民居以四合院的形式为主,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尊卑有序,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四合院由北屋、东西厢房以及南屋组成。北屋又叫堂屋、正屋,旧时候堂屋为三间,有夹山相隔,堂屋正中间靠北墙摆放一张八仙桌,桌后置条几案,上挂中堂,八仙桌两旁置太师椅,左为大,一般由年长者坐,如有年轻人来访,坐在八仙桌左侧的太师椅上,别人会认为没有礼貌。可见,当时的礼数较为繁琐。中间为正间是会客厅,东间是老人的卧室(按照当时风俗,东为首),西间为年轻夫妇居住,其他人住厢房。东厢房一般为两间,一间做锅屋(厨房),最好在东侧,如果在西侧做灶房,门就要朝东,夏天做饭太阳一大早就照射进来很热。另外一间给男孩住,来往的人多,不适合女孩住。如果厢房的南面还有空地,一般用来做牲口棚,没有大牲口的,就存放农具杂物。院子的西边一般没有房子,栽种几棵果树或者养几盆花草。靠近堂屋的地方大多栽种石榴树,石榴花漂亮显眼,大大的石榴压弯枝头很好看,石榴多子,取“多子多福”的寓意。过去做煎饼要用石磨做糊子,这里也可以放石磨。积肥用的粪土汪,一般放在院子外面靠近大门的地方,有的放在右上角也就是西南角。厕所放在院子外,也有放在西南角方向。2)以实用为主,不求豪华。该地区受到孔子推崇节俭的影响,民居建筑风格朴素,这一带的民居很少刻意装饰,民居建筑外部整体色调以青、灰、褐为主,一般没有雕梁画栋。“房要小,地要少,官不侵,民不扰”这句话体现了农民胆小怕事,担心被人嫉妒,怕被侵略,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不够。3)传统民居用土坯、麦草为材料,房屋墙体为土坯墙,用麦草泥筋抹墙面,屋顶抹成平顶,中间用麦草成坡顶[9]。之所以用这种材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买砖瓦。本着尽量节约的原则,便就地取材的选用泥土。土,自家土地里的。草,用庄稼的秸秆。需要买的东西就只有石灰了。建筑工人大多是亲戚朋友帮忙,管吃管喝就能盖好了。

3 传统“草房子”的优劣

“草房子”,又名“茅屋”,主要特点是低矮、土墙和草屋顶(见图1~图3)。传统的草房子只有门,没有窗户。偶尔有个小窗户(见图4),也是很少打开的。从前社会动乱,土匪马子多,怕被坏人听到了消息,所以很少留窗户。旧时候的老房子墙体很厚,隔热性能好,冬天显得暖和;夏天,太阳又不容易晒透屋顶的茅草,屋内温度略低,比较凉快。这冬暖夏凉的优点,至今被许多老人怀念。草房子有很多缺点:1)屋顶怕风。中等级别的风,就能把屋顶掀掉,大风能把屋顶的压在屋脊上的大瓦掀掉。2)草房子的墙壁虽然厚,但是因为是土坯做的,所以怕潲雨。只要下雨时候刮风,雨水斜打在墙上,时间长了,墙壁上的土会被雨水冲掉一层,而且是墙体的中间靠下部分。上面的墙体有屋檐罩着。为了防止潲雨对墙体的侵害,很多人在外墙附加一层高粱穗子脱粒后的秫秫苗子,墙就好比是穿上了蓑衣。雨水顺着秫秫苗子流下去,减少了对墙体的冲刷。3)土墙寿命短。土,冬天一冻,春天又变松,有些土就脱离了土坯老本,夏天下雨冲刷,墙体的破坏就更严重了。4)屋内阴暗,不透风。草房子的门很小,夏天屋内闷热,而且潮湿。弱小的窗户,不利于采光。

4 结语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的居住方式开始在沂蒙山区蔓延,逐渐出现了瓦房、平房,现在也普遍盖起二层小楼。单独的几间房屋,叫屋。如果连同院子都在一起,包括厕所、猪圈、厨房等附属设施,叫宅子,宅子就代表了全套的设施。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对中国的传统住宅建筑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草房子作为传统的住宅,它承载的历史背景和民俗习惯不该被遗忘。沂蒙山区的民居反映出所处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也能反映民族和地区的社会特征。

[1]王其钧,谈一评.民居住宅——中国古建筑丛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陆 琦.中国古民居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李 洋,周 健.中国室内设计历史图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王兆军.黑墩屯一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素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5]陈磊刚,李 莹.浅析山东民居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特色[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2,33(1):96-97.

[6]朱向东,马军鹏.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其型制初探[J].山西建筑,2002,28(1):12-13.

[7]葛翠玉.山东半岛地区乡村住宅居住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8]桑永亮.齐鲁地区村落住宅的功能及形式布局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9]李 娟,刘业金.传统民居色彩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6):51-52.

猜你喜欢
沂蒙山区草房子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沂蒙山区优秀民间音乐的传播与创新
从《草房子》探讨儿童文学里“中国故事”的讲述
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形式视域中的沂蒙风情
独有的精灵——读《草房子》有感
爱着草房子
沂蒙山区果园生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