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系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系为例*

2013-08-04 07:23宋月娇刘之杨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方向同学

宋月娇,刘之杨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一、引言

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教育模式的不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人才的质量。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招生大多以宽口径为主,文理兼收,进校后前两年主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进入大三时再具体划分和选择专业方向,采取“2+2”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届大三同学都要面临一次专业方向的选择问题,而他(她)们大多都很迷茫和彷徨,出现了“选择困难”。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或影响着同学们的选择行为?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理论是否适用于同学们选择行为的分析?新兴的行为经济学对同学们的选择又有哪些指导作用?本文将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对上述问题予以解答,为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广大莘莘学子今后选择专业方向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影响人的选择行为的一般经济学理论概述

(一)传统经济学理论及其不足

传统西方经济学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中“经济人”(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或“理性人”(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假设则是这一系列假设的核心。“理性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充满理智,不感情用事,也不盲从,其行为是理性的。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主体)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主体)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主体)。“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具有“人是有理性的、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都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三大特征。该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因此“理性人”也被称为“经济人”,“经济人既是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追求最大利益的人,又是进行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卡尔·布鲁内),西方经济学由此展开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规律的研究,可见“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是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石。

传统经济学“经济人”或“理性人”的概念是根据“经济人”或“理性人”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条件提出来的,而没有根据现实人的特点分析人的行为和动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中抽象的“经济人”或“理性人”在面对现实的经济现象(与非经济因素相结合的经济现象)时解释是不充分的。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传统经济学说在一些理论推演过程中始终陷入“瓶颈”以及在解释和指导现实经济活动时表现得非常乏力,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开始对作为传统理论的立论根本的“理性人”假设提出质疑 ,基于对上述“三大特征”的反对提出了关于非理性人的新观点。他们尝试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来,提出了将非理性的经济主体作为微观研究对象,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非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从而开创了对微观经济主体非理性规律进行研究的先河。

行为经济学正式形成于1994年,著名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里查德·萨勒(Richard H.Thaler)、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美籍华人奚恺元教授等都是这一学科的开创性代表。后来,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 Laibson),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与行为选择之间的关系,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相结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 ,以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维农·史密斯(V.Smith)因在行为经济理论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志,行为经济学强有力地展现了其存在价值、学术地位以及广阔的研究前景。其实,很多流派的经济学也都曾承认,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从斯密、李嘉图、马克思、马歇尔到凯恩斯,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将复杂的心理学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

行为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实用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传统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对本文的研究也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系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现状调查

(一)专业方向选择的方式与困惑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多数专业在高年级阶段开始划分专业方向,以满足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本科阶段第三年伊始,便主要由学生自主选择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个方向继续深入学习,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我判断与选择,即学生对专业方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或是对某个发展方向有较强的兴趣,或是认为某个专业方向的发展前景不错,从而主要靠自己判断后并做出选择;二是征求家庭意见,即学生对自己应选择哪个专业方向毫无主见,便主要向家庭征求意见后再作选择;三是请老师给出建议或参考,即学生及其家庭都因对各专业方向缺乏了解而难以抉择,便请相关老师帮忙给出建议或参考后再作决断;四是学生综合考虑以上各种方式并参考周围同学、学长乃至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后最终给出定论。当然,学生在实际选择专业方向时,往往是以上述方式中的一种为主,兼而运用其他几种选择方式。然而,即便有了这些选择方式,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更多的表现是困惑与彷徨。

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方向时有哪些困惑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又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离不开行为经济学。王明祥在《选专业定职业》一书中就曾借助于行为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职业倾向与定位等问题进行过专门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高达52%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再给一次机会,我会选择另外一个专业”,约34%的被调查者希望在学习原专业的同时再辅修第二专业,只有不到14%的被调查者对当初的选择不后悔。本文将继续运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对同学们的专业方向选择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尽可能减少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方向时的困惑与彷徨。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系06届至11届的学生,当然还有本院相关专业的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整群抽样,即以总计6届经济学系的学生为样本,对于已经离开学校的06、07级同学,主要是向他(她)们分发网络调查问卷和进行网络与电讯访谈;对于正在附近或远处实习的08级同学,则采取分发网络调查问卷和纸质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09级、10级和11级在校的同学,则主要采取分发纸质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法来进行调研。调查共发放253份纸质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4份,回收率为96.4%;发放的网络调查问卷则更多,但回收率相对较低。全部调查问卷经过效度分析后进行编码,将所获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单因素的分类统计分析、双因素及三因素的交叉分析。

四、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系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对就业前景最为看重,个人对专业方向的兴趣则是影响被调查者选择专业方向的第二大因素,此后据影响比例或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被调查者的性别、高中时文理科划分方向、经济与社会大环境、家庭因素、专业学习基础、院系师资力量等八大影响因素(见图1)。

图1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系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影响因素

(一)就业前景影响分析

在被问及专业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时,通过对所选专业和专业最吸引的地方进行双因素分析后发现:已经选择国际金融方向的同学考虑更多的是专业就业前景,而已选国际贸易方向的同学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这说明自身兴趣和就业前景是影响同学们做出选择的两大主要因素。由此分成两方,有29.92%的同学认为是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17.21%的同学认为是自身兴趣所在,由此可见,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影响同学们选择行为的第一大因素。

(二)专业兴趣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17.21%的人对所选专业很感兴趣,有71.71%的人认为自己对所选专业的兴趣只是一般;在被问及觉得自己是否适合所选专业时,有32.38%的人觉得适合,38.11%的人认为只是一般;这反映了个人对专业的兴趣及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影响了大部分同学的选择行为,成为了第二大影响因素。

(三)性别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63.11%的同学选了国际金融方向,只有36.89%的同学选择了国际贸易方向。就读国际金融方向的同学中,男生占48.19%,女生占51.81%;而在就读于国际贸易方向的同学中,男生只占25.64%,女生占74.36%。这说明面对不同的专业方向,男生和女生的态度以及选择是不一样的。这说明在男女均无招生限制的专业中,专业方向的选择较大程度上受到了性别的影响,成为第三大因素影响。

(四)高中时文理方向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专业中高中是文科生的比例(约61.7%)要高于理科生的比例,而且在已选择的专业方向中,国际金融方向的男女生比例可谓“旗鼓相当”,而在国际贸易方向中文科生的比例居然高达了74.36%。这充分说明在这种文理兼收的专业中,高中时的文理科方向对大学的专业方向选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第四大影响因素。

(五)社会大环境影响分析

因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很多外贸公司倒闭,国际金融方向的就业也很不景气,致使近年来这两个方向的毕业生很难在各自专业领域内顺利就业,但是大家都还是觉得大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只是一般,只有22.54%的同学觉得社会大环境对自己影响很大,而更有25.82%的同学觉得没影响。在这类与国际经济形势联系甚为紧密的专业中,社会大环境给同学们的选择造成的很大影响的比例还是占了22.54%,依其比例的大小,社会大环境应是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第五大影响因素。

(六)家庭因素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48.36%的人觉得做选择时家庭的建议或要求只是自己考虑的一个因素,而没影响的比例也高达24.59%,这充分说明家庭的建议虽然重要,但是都只是参考甚至没影响。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本次的调研对象全是来源于地方二本院校,其中约70%的被调查者来自农村,而农村同学的家长大多因对专业及专业方向的选择不是很注重或不懂而不介入其子女的选择。尽管如此,但仍有近22.13%的被调查者觉得家庭的影响很大,依其比例,家庭应为第六大影响因素。

(七)专业能力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是否数学或英语等专业基础影响了你的专业方向选择”时,只有13.11%的同学认为有显著影响,53.69%的同学认为有影响但不具有决定性。可见两个专业方向的学习基础及其所需能力对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影响有限,依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专业学习基础应是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第七大影响因素。

(八)院系师资力量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还显示,至于院系相关专业方向的师资力量对同学们专业方向的选择,多数同学认为其影响只是一般甚至没有影响,认为完全没有影响的比例竟达39.34%,这说明在大学里,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强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可能对自己专业方向的学习已不再具有显著的影响,依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师资力量应是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第八大影响因素。

五、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系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建议和对策探讨

(一)对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系学生的建议

首先,对于那些对经济学相关专业方向还没有明确兴趣偏好的同学,应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多留心观察自己学习中的兴趣所在,或是尽早着手培养专业方面的兴趣,同时还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专业特长,将兴趣与特长较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和适合什么,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就会相对轻松些,而不会过度彷徨与困惑,且最终对自己专业方向选择的满意度也会高一些,不会出现非常后悔当初选择的窘况。

其次,对于那些尚不清楚专业方向发展前景的同学,可上网查看专业方向发展的最新动向,也可在相关论坛里发帖,请那些熟悉专业方向发展前景的网友来答复,还可多参加校内外有关这方面的讲座与交流会,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同时也应主动向有关老师和学长们请教。

最后,在综合考虑自己对专业方向的兴趣、学习特长和各方面的参考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对专业方向的最终选择。

(二)对人才培养单位的建议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相关系部应积极开展包括专业发展方向、学科的前沿动态、主要课程结构、就业形势、本专业及其各个方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的宣传与指导,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和辅导。

其次,可请本专业的知名教授举办有关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的知识讲座,使学生对将要选择和学习的专业方向有更多的了解,以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同时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专业及专业方向上的兴趣。

再次,充分发挥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青年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的示范作用,让他们给同学们讲授各专业方向的前沿动态和就业实况,客观公正地阐述各专业方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从业要求。

最后,还可召开各种形式的答疑会,请有关领导和教师、已工作的和正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参加,适时给同学们答疑解惑,尽可能减少同学们在专业方向选择上和今后学习中的困惑与彷徨。

(三)对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建议

首先,相关用人单位宜在自己的招聘书上和网站招聘栏目中详细注明应聘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利于同学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早作准备。

其次,各类职业介绍所除了向用人单位和应聘者提供职业岗位的供求信息外,还应适时调查并公布一些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为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和未来择业提供必要参考;此外,社会上相关非盈利研究机构也应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更广更深层的调研,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同学们更好地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

最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注重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适时制定或调整有关专业设置的政策,加强教学督导、教学质量管理及监控,以培养出更多既热爱本专业和本职工作,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经济学方向同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简明经济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经济学
位置与方向
经济学的优雅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