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雷口坡组滩体沉积相研究

2013-08-11 09:17张劲超赵晨露杜浩坤干大勇刘腾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泻湖浅滩沉积相

张劲超,赵晨露,杜浩坤,干大勇,刘腾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曾 凯 (四川省地质矿产开发局一一三地质队,四川 泸州646000)

沈 辰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江苏 连云港222000)

范岩俊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采油一厂,新疆 轮台841600)

位于上扬子地台西北方向的川西前陆盆地近似为一个展布北东向的菱形。在古地理面貌上,由于印支早幕运动,周边古陆的抬升和泸州-开江古隆起的形成导致该地区古地理面貌改变较大,使川中至川西的广大地区普遍发育古隆起的西斜坡,最终台地由西高东低变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古地理格局。由于周边古陆和众多古隆起的阻隔,川西地区成为一个半封闭的陆表海盆[1]。在岩相古地理上,川西雷口坡组的沉积格局沿袭了嘉陵江组晚期的特征。下面,笔者基于层序地层学对川西雷口坡组滩体沉积相进行了研究。

1 层序划分及层序特征

1.1 层序划分

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川西雷口坡组进行分析,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分别位于雷口组底部、雷三段底部和须家河组底部。雷口坡组底部层序界面是雷口坡组与嘉陵江组之间的分界面,为暴露不整合层序界面,具有Ⅱ类层序界面性质。雷三段底部层序界面也为暴露不整合层序界面,同样具有Ⅱ类层序界面性质[2]。须家河组底部层序界面为雷口坡组和须家河组的分界面,为造山侵蚀不整合层序界面,具有I类层序界面性质。根据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的位置,将雷口坡组分为上下2个三级层序,其中下部层序 (SQ1)由雷一段和雷二段组成,上部层序 (SQ2)由雷三段和雷四段组成。

1.2 层序特征

1)SQ1 SQ1属Ⅱ型层序,包括海侵体系域 (HST)和高水位体系域 (TST)(见图1),但缺失陆棚边缘体系,且海侵体系域厚度远小于高水位体系域的厚度[3]。海侵体系域由雷一段组成,早期岩性为硬石膏岩,沉积环境为蒸发坪沉积,晚期岩性为含云质灰岩,沉积环境为泻湖沉积。高水位体系域由雷二段组成,岩性为白云岩夹石膏,沉积环境为蒸发潮坪。

2)SQ2 SQ2也属Ⅱ型层序,包括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见图1),同样缺失陆棚边缘体系,且海侵体系域厚度与高水位体系域厚度基本上相等。海侵体系域由雷三段组成,其岩性为含泥灰岩及含白云质灰岩,沉积环境为局限台地泻湖沉积[4]。高水位体系域由雷四段组成,其岩性下部为硬石膏夹白云岩,上部为白云岩,为局限台地蒸发潮坪及蒸发坪沉积。

2 沉积相分布

2.1 层序地层格架

图2所示为2451测线雷口坡组层序地层格架剖面图 (雷口坡组底拉平)。

1)SQ1 71线到85线之间表现为连续、亚平行地震相,反射波相对稳定,预测为蒸发潮坪相;85线到L2线之间为亚平行、凸起地震相,反射波相对蒸发潮坪相杂乱,有明显的斜交反射带,预测为台缘浅滩;L2测线到151测线之间反射波杂乱,且厚度增大,预测为蒸发泻湖相。

2)SQ2 112线到124线为连续、亚平行地震相,与泻湖交界处有S型下超,预测为蒸发潮坪相;124线和4线的中间部分时而杂乱时而连续地震相,预测为蒸发潮坪-泻湖相;4线到151线基本为杂乱地震相,预测为蒸发泻湖相。

图1 川西雷口坡组层序地层柱状图 (龙深1井)

图2 2451测线雷口坡组层序地层格架剖面图

2.2 沉积相平面分布

1)SQ1 SQ1沉积环境为蒸发潮坪-泻湖沉积[5]。川西地区东部预测为蒸发潮坪相,并发育有2个潮缘浅滩,分别位于新繁镇和德阳-金堂县。川西地区西部地层厚度较大,预测为蒸发泻湖相,其内发育有2个台内浅滩,分别位于大邑县和孝泉镇处 (见图3)。

2)SQ2 SQ2与SQ1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差别不大[6],川西地区东部预测为蒸发潮坪相,发育有1个潮缘浅滩,位于中江县。川西地区西部预测为蒸发泻湖相,其内发育有4个台内浅滩,分别位于大邑县、孝泉镇、郫县、马井镇 (见图4)。

3 结 论

(1)川西雷口坡组分为上下2个三级层序,皆属于Ⅱ类层序。层序界面分别为雷口坡组底、雷二段底、须家河组底,其中下部层序由雷一段和雷二段组成,上部层序由雷三段和雷四段组成。

(2)川西雷口坡组上下2个三级层序岩相古地理格局差距不大:东部为蒸发潮坪相,发育有潮缘浅滩;西部为蒸发泻湖相,发育有台内浅滩。

图3 SQ1沉积相平面分布图

图4 SQ2沉积相平面分布图

[1]张玺华,何振华,黄德济,等 .层序地层学在碳酸盐岩鲕粒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9,31 (2):215-218.

[2]林良彪,陈洪德,朱利东,等 .川东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37(4):446-451.

[3]王一刚,刘化一,文应出,等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分布规律 [J].天然气工业,2002(增刊):14-18.

[5]徐强,刘宝珺,何汉漪,等 .四川晚二叠世生物礁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编图 [J].石油学报,2004,25(2):47-50.

[4]叶朝阳,秦启荣,龙胜祥,等 .川西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评价 [J].岩性油气藏,2009,21(1):61-65.

[6]马永生,牟传龙,郭彤楼,等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 [J].矿物岩石,2005,25(4):73-79.

猜你喜欢
泻湖浅滩沉积相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河道浅滩变化预测的研究
浅滩海域桥梁深大基础施工技术
CdZnTe衬底沉积相成分分析
只需要知道深水区就够了
中东卡塔尔地区二叠系Unayzah组沉积相分析
大安北油田泉头组四段沉积相研究
灰屑砂岩在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海之歌
人间仙境——冰岛蓝湖
“潟湖”非“泻湖”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