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永宁老街由兴盛到衰败的分析★

2013-08-13 09:20彭媛媛
山西建筑 2013年1期
关键词:卫城永宁老街

彭媛媛 张 杰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0 引言

永宁镇位于石狮市域东南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抵御倭寇,朝廷在此设立卫城,以作泉南屏障,称“永宁卫”。永宁至今仍保留着非常完整的古街道。永宁老街,又称剖腹街,西起西门永清门旧址、东到中开坊,全长约450 m,宽约4 m~5 m。

在历史上,为了防御外敌在福建沿海城市兴建了很多卫所,在当时福建地区大约有16个卫。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如今很多古卫城已经不存在了,通过调研发现,永宁卫至今还存在,老街亦之(见图1)。

1 老街的商业历史变迁

1.1 历史商业特色

永宁老街曾是永宁商贸街,据卫志记载,当时“君子弦歌,小人负米,鲲腾鹊起,甲于此都之盛,贾陶商贩,推我邑之多……”商店林立,曾有商店200多间。“如绸缎布匹、苏光百货、纱灯、照相、扎花、粮食、糖晶、中西药房、典当、油车、磨房、染坊、烟茶、干果、鱼肉、蔬菜、香楮、油灼、农具、家器、酒厂、菜馆、饭店、酱园、打铁、铸铜、山医星相、书册文具、百技工艺,应有尽有”(见表1)。

图1 老街照片

表1 老街历史商铺分类

1.2 现状商业特色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永宁新街的建设,老街的商业氛围日趋消退,商业类建筑多集中在西门附近,类型主要为:生活日用品店、传统特色商业、瓷器店等。整个老街商业冷清、萧条,亟待复兴(见表2)。

表2 现今老街店铺分类

从历史商业特色与现状商业特色对比可以看出,以前老街是繁荣的,然而自从90年代起随着永宁新街的建设,老街的商业氛围不断衰退。从以前老街上有店铺200多间到今天仅存20多间,这个下降速度是很惊人的。面对具有千年历史的老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过程呢,引人深思。

2 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老街的发展无法满足居民的要求,很多人为了寻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追求更好的谋生之路,而不断向外发展。当他们获得成功时,同时也滋生了在外买房搬离老街的想法,事实证明他们也确实如此。导致的后果是老街的居民越来越少,往日的繁华不复存在。所以在对永宁卫老街如何从兴盛到衰败的分析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卫城的历史变迁揭示了老街的自然规律;社会结构的迅速变迁影响了老街的发展;人口的向外迁移也影响了老街的发展。

2.1 古卫城的历史变迁

2.1.1 宋代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防毗舍耶国(今属菲律宾)海盗犯境,朝廷遂于水澳置寨,称“永宁寨”,寓永保安宁之意。

2.1.2 元朝

在永宁港边设置巡检司,直至明洪武廿年建永宁卫,巡检司才移到深沪。

2.1.3 明朝

明代实行卫所制。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视察,并在福、兴、漳、泉4府进行“三丁抽一”,共抽1.5万人,戍卫福建沿海卫所。《永宁乡土资料汇编》载:“江夏侯周德兴提镇于此,翌年二月,正式设置永宁卫指挥使司,开始兴建永宁卫城。环城周长八百五十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有二。为门五:南曰金鳌、北曰玉泉、大东曰海宁、小东曰东瀛、西曰永清,各建城楼其上。城外壕广一丈六尺。”

2.1.4 清朝

康熙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1715~1718),清朝廷开始重视永宁卫城的地位。为加强永宁卫城的军事力量,派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福建巡抚陈瑸主持永宁卫城的修复工程。修建后,虽难于恢复昔日之雄姿,但也颇具规模,在泉州海防史上仍起着重要作用。

永宁卫由盛转衰再到复兴,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同时它也影响着老街的发展状况。这是历史的一个自然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必然结果(见图2)。

图2 永宁卫的发展过程

2.2 社会结构的迅速变迁

“社会变迁是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更替过程。”[3]

随着城市的发展,老街原有的商业经济价值逐步被新兴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城市新区而替代,使得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得不为了生计或者赢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而抛弃它,而离开老街的居民又有意识的把这种思想向留在老街的居民传递,这样使得老街居民的不断外迁,从而使得老街冷落萧条。

从图3可以看出店铺质量不高。由于居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而离开老街在外工作,使得这些店铺的生意并不是很好,显得冷清。

图3 店铺照片

2.3 人口的外迁促使老街内在活力的衰退

人去楼空或留守老人是老街发展的一个普遍特征,其中的缘由除了当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缺乏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居住生活不便而外迁。另外子女为寻求更好的生活在外地工作、经商,或外出务工,或移民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海外。这样的现象使得老街原本的活力逐渐消失,没有人口就没有生气,老街的状态也就逐渐下滑。

3 对策

面对老街如今的状况,需要进行合理的保护规划与发展,尽可能将老街的繁华重新显现。

3.1 协调街道两侧建筑风格,整合商业街构成界面

因为“建筑立面的特征对道路特征的形成关系很大,铺地的影响小一些”[3],所以在商业街的更新设计中应该重视建筑的立面特征。老街两侧的建筑类型、建筑高度、建筑形式的变化较多,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形象,使新的建筑创作既要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又要创造出具有永宁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

3.2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强化道路结点设计

“结点就是要点,多半指的是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十字道路或道路会集处以及结构的变换处等等。它的重要性来自于它是某些用途或特征的集中,这类集中的结点的某一些也许就是某一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的影响波及整个区域,成为这个区域的象征。”[3]所以,通过对老街上一些文化景观的结点设计,将周围的历史文化古迹串联起来,可形成老街的地域文化特色。

4 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老街由兴盛到衰败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历史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优势群体向外走,弱势群体留在老街内,他们没有能力去保护与发展老街,店铺种类杂乱,而且许多商店经营质量不高,管理方式也存在问题。所以需要为它寻求解决之道,通过合理的保护规划与发展,以及政府与居民的支持,共同去发展老街。

[1] 张 杰,庞 骏.古村落历史建筑产权悖论的多维解析——以浙江省古村落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8,24(5):31-33.

[2] [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王晓毅,王地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5.

[3]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卫城永宁老街
老街谣
永宁之门
庚子战疫歌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老街(外二首)
卫城之光
卫城之光
张永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