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武术与《易经》的渊源关系

2013-08-15 00:50魏玉琼
武术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易经八卦太极

魏玉琼

(湖北工业大学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而行;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方面。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1 易经概述及限定

研究易经,首先要涉及《易经》。《易经》是联系五帝时代与春秋战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无一不吸收其中思想灵感,进而中国文化成为一个易经的文化。然而易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进程,易学更是源远流长。但是简言之,《易经》含有“简易”之含意,它本来是一本表述精简思维方式的书,更多学者则认为“易”为宇宙乃“变化”、“运动”之义。

当今所见的《易经》产生于殷周之际,故也称为《周易》。然而古人对《易经》的研究却出现了断层,到孔子系统地研究它时,已是五百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导致了后人对其理解的模糊和分歧。易学的混乱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而且当今易学研究仍处于困境之中,比如,就易经成书年代及作者如今都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

由此可见,易经是一个十分宽泛的称谓,它既包括被后人称为《易经》的周代经典文本,也包括后人对其所作的解释《易传》及其他文献。对于易经本身的哲学思想等问题的研究显然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因此,本文是在宽泛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的,笔者将避开那些关于易经的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本身,而是依凭于既有的被普遍认可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其中“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辩证观、八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和思想观念对中华武术思想的影响。

2 《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

先秦时代的四书五经,都是很好的古代散文,完全可以当作文学读本来欣赏。《易经》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武术家对一位习武之人说的话。如果一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外国人,问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精神,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第一页第一段的这个结句。“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 武术理论吸取了《易经》哲学思想的精华

武术理论的重要哲学观点来自易经哲学。易经是以太极为基本模式,用爻卦演变出来的64种签式以及对64种签式做的解释,这些签式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万事的总体把握和简化概括。东汉易学家郑玄认为,易的含义有三:一是变易,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二是不易,指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是不变的;三是简易,指掌握了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就懂得了易道。

3.1 “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在武术理论的体现

易经中反复强调,天地是统一的整体,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把天、地、人,即宇宙问的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考虑。“天人合一”、“天人和谐”是古典哲学本体论的体现,也是武术理论思想的根本观点之一。武术传统练功十分重视自然界四季和人体机能的变化,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相应的练功目的。练八卦拳时“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少林拳要求:“每日早起练拳之先,必面向东方。”武术中“天人合一”思想还表现在象形拳与象形动作上。如:大鹏展翅、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燕子抄水、黑虎伸腰等。拳术中,如少林拳中的龙、虎、豹、蛇、鹤拳;形意拳中的马、鸡、蛇、鹰、熊、猴拳等,这种融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形象的身体特征。另外,拳家有时通过对自然形态的领悟,又把圆空等运动形态融入武术之中。如:八卦掌以圆为法,太极拳的弧线,枪术之工于一圈等等。

3.2 阴阳辩证观在武术理论中的体现

阴阳对立的辩证法思想是易经的最基本思想。易经就是探讨阴阳变化广泛存在的规律。武术理论中以阴阳变化为基本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对应的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攻守等等。这一系列名称和原理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拳种流派的武术理论中。它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多彩的技击原理与方法。《太极拳论》说太极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台”的变化为理论基础的;形意拳也是建立在阴阳学说之上,“鹰熊竞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彤意之源。”;少林拳要求:“人一身伫立之间,须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名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滞之嫌。”这些均是用阴阳观念指导武术的论述。

“一阴一阳之谓道。知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你把《易经》中的这些理念,说给现在八卦太极拳和八卦掌拳师,都像是在说他们行内的话。

3.3 八卦哲学思想观在武术理论中的体现

武术气功正是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原理为指导,以气功的修炼为手段,结合武术的格斗和套路而形成的一种技艺。其中,《易经》与武术的关系最为明显。从拳术名称上,一眼即可看出,如太极拳、八卦掌等。“太极”二字出于《周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简单地说,两仪、四象、八卦,全由太极而生。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了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式。拳名太极,就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太极是一切原动力,是宇宙,是人的完整的整体。人的腹部是太极之枢纽,两腰为两仪,两手两足四肢为四象,四肢各有两关节为八卦。腹在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没有不动的。武术气功除了阴阳学说的支撑外,五行学说也是它的重要理论基础。五行的形态、性能、方位为基准,将某些拳式配组为五行系统,作为构成武术中各种拳式的基本元素。例如,五行中“木”的形态和性能是“木曰曲直”,原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后引伸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张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起,是构成武术气功最本质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卦掌在名目种类繁多的中国武术中,被公认为高级拳术。命名八卦掌是以《易经》之先、后天八卦图之变化,以合掌中数理。其根据是阴阳生克制化之理,并且又据先、后天八卦的区别而运用到武术上,由先天卦而生后天卦,先天八卦又生后天六十四卦,后天六十四卦复生三百八十四爻。以此生生不息,从而衍生了八卦掌的原理和练法。八卦掌前辈们根据《易经》:“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荡,变化无穷”的道理创编了“八母掌”、“老八掌”,以及六十四掌之变化。所以,八卦掌是易理在拳法中的具体表现。他的名字也就取自于《易经》。八卦代表了宇宙自然最高的智慧,八卦掌的拳术理法是以“易理”为指南,由此生生不已,变化无穷,这就是八卦掌的精微之处。说“八卦”就要提到《易经》之“三易”原则,就是说《易经》包括了三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这既是研究《易经》的三大原则,也是研究八卦掌的基本原则。

4 结束语

中国传统武术总的来说可以免强的分为“内家”和“外家”。内家中的代表拳为太极、八卦、形意,它们无一不与阴阳相关。拳理中的动静、开合、虚实、现藏,都是根据阴阳学说而来。不管何种拳术,总以强身健体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说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无论是外家拳,还是内家拳,都强调“气沉丹田”,或“外练身法步,内练精气神”,“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1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2]汪百龙,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陈思杰.中华艾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马国兴.古拳论阐释[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版社,2001.

[5]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中国段位制编写组.武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7]国家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赵国庆,中华武术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山版社,2004.

[10]陈 艾.析武术理论的哲学基础[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73-75.

猜你喜欢
易经八卦太极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伏羲创八卦
《易经·序卦》探微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