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口述史研究的价值

2013-08-15 00:50郭玉成
武术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习武中国武术史料

郭玉成

口述史是国际通用的史学研究方法,发端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主要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根据美国学者唐纳德·里奇的定义,口述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路易斯·斯塔尔则也指出,口述史是通过有准备、以录音机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得到的原始资料。我国学者梁景和进一步明确,口述史是在相当数量访谈录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的历史问题给予实事求是的阐述,并给予本质解释和对其规律的揭示;胡鸿保进一步完善方法,指出一个合格的口述史作品其形成过程须规范操作,并需要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才能使口述史效用最大化。

口述史对史学研究实现了三个突破:其一,以文献资料为互证客体,同时实现了从“故纸堆”到人的研究对象突破;其二,为探索过去被隐去的历史细节,实现了从上层分子到普通大众对象的突破;其三,实现了访谈工具的突破,为记录和呈现历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口述史研究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中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或弥补其不足。

武术口述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民间以及传统武术研究方面,史料来源多见于地域武术志或资料档案,研究对象有武术传人、普通习武人等。如对沧州习武场地——把式房的习武者进行口述研究;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风气进行了村民、拳师、村干部口述调研;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的农村群众武术进行口述研究;以10年以上太极拳锻炼者为口述对象研究太极拳锻炼的社会空间状况;对武术知青进行口述史研究,等等。

但是,作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括129个传统武术拳种的中华武术,其口述史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因为中国武术历史研究由于缺乏鲜活的口述史料在近年来的发展受到局限。武术口述史既是武术史研究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武术口述史研究有助于抢救武术活态史料。武术拳种和流派丰富,传承人众多。许多传承人见证了新中国发展历史,其人生与习武经历跨越了武术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对这部分人的武术经历进行记录和保护,将会形成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奇,同时,也会使许多拳术演练经验通过口述得以保存。尽管许多拳种传人多已整理出书,但过于规范的出版又缺乏了鲜活的资料,难以代替口述史料。

其次,武术口述史研究有助于增强武术史学的人文关怀,增强武术在青少年和广大习武群体的教育功能。武术口述史研究可在还原当时历史场域的同时,可保证人文资料的活态源泉。武术习武群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殊的承载体,这种活态的文化补给,对现今习武者和青少年增强传统文化认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当前,许多地方把地方武术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的同时,如果把生动的武术故事和事例融入技术教学中,会让武术课堂更加有趣味、有活力。

再次,武术口述史研究有助于拓宽武术史研究范围。以《中国武术史》命名的教材、专著版本众多,并形成部分口述史的成果,但尚未形成两者平衡发展的态势。武术口述史以人的口述史料为基础,所裹挟的中国武术史、地域武术史及其自身武术史内容是武术史重要的资料来源。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包含民间、官方、学校等领域,这应是武术史宝贵的研究资源。

最后,武术口述史研究成果将是新中国武术史的有益补充。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形成了新中国武术史和众多史学论文,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研究视角的不同,其逐渐暴露的缺憾需要口述史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更新与补充。同时,通过口述、文献史料的互证,亦可为新中国武术史的完善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习武中国武术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王宝强幼年习武照曝光 苦练一字腿鹰爪功
习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