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3-08-15 00:46王佳佳苟颖萍
黑龙江史志 2013年22期
关键词:甘肃绿化文明

王佳佳 苟颖萍

(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生态文明的保护和建设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重大现实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是我党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地处西部的甘肃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省发展的战略部署之中,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及其演变

1.生态文明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如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当代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生态文明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总对策,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为对象,以各个系统相互协调共生为基础,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依据,以人类持续发展为总目标。[1]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生态文明思想的演变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贤哲曾提出过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首先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既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其次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第三是维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修复因长期的战争造成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绿化治水”的生态思想。[2]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更为明确的生态环境建设理论,如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法制,依靠科技建设等,形成了“协调、促进、发展”[3]的生态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逐步形成。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党已有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继承。明确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及生态国际合作,形成了更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生态文明思想的纵深发展。如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内容越来越丰富,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持续发展奠定了根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及其重要性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甘肃是国家边疆安全的战略纵深区,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通道区,是生态保护的战略屏障区,也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难点区,加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结合甘肃实际,大规模地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整治国土,协调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甘肃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出了将甘肃努力建设成为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的战略目标。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甘肃不仅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核工业、军事工业和航空航天基地,还是西部主要粮油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探求适合区域生态特点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保持西部地区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需要,有利于在该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全面探索生态保护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这一新型命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思路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资源开发的力度、广度、速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定西、张掖、庆阳、兰州等地最为显著。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加剧,我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透析我省生态环境,突出存在以下问题:(一)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资源日渐枯竭。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307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约299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年均径流量的22.5%,而且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二)草地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干旱、缺水草场面积不断扩大,水源涵养能力日益弱化。特别是超载过牧、掠夺开发,致使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突出表现为草原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荒漠化。(三)生物系统多样性蜕变,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我省目前被子植物中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珍稀濒危种类已达186种,受威胁减少的野生动物和禽种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导致了地震、滑坡、洪涝、冰雹、鼠害、雪灾、春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接连发生,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2年甘肃已有6市县入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地方特色明显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绿色持续发展,创建甘肃和谐家园。为把甘肃省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省,切实按照国家政策实施6项造林绿化重点工程。一是天定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工程。在天定高速公路沿线全力打造以常青树与落叶树、针叶树与阔叶树相结合的绿色长廊。二是西长凤高速公路绿色长廊工程。工程主要任务是在公路沿线两侧各向外延伸25米范围内,按照乔、灌、草结合,绿化树种和经济树种并重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绿色长廊。三是平定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工程。在平定高速公路沿线全力打造集生态、经济、景观于一体的绿色长廊。四是白银市城郊大环境绿化工程。2012年白银市城郊大环境绿化建设任务共计1万亩,绿化树种以杨树、刺槐、文冠果、杜梨、沙枣、柠条和侧柏等为主。五是兰州地区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工程。兰州地区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工程是兰州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和治理大气污染蓝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主要涉及:兰州至新城区快速通道、北出口的兰白经济圈快速通道、西北出口的沙井驿至中川机场通道、东出口的东岗至定远通道、南出口的兰临高速七里河段等通道区域绿化。六是金大快速通道景观绿化工程。金大快速通道是2012年武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连接城乡发展的主要交通干线,通道景观绿化设计为一路两排六行树,每侧绿化带宽6米,总规模155.19公里,面积约0.2989万亩。同时在金大快速通道两侧50~100米的范围内着力打造以黄冠梨为主的特色林果长廊80.17公里、1.38万亩。[4]

其次,实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应积极拓宽生态补偿资金融资渠道,实现生态补偿方式多样化,进一步发挥金融在完善生态补偿中的作用。除适当加大货币补偿的力度外,还要逐步探索多元化补偿方式,如资金补偿、政策补偿、产业补偿、项目补偿等相互配套的补偿模式,探索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能源政策、资源政策、干部考核制度等生态补偿示范区政策体系建设。通过制定政策,加大生态公益林经营扶持力度,如提供免税、小额贷款、保险服务、建立专项补助等形式,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甘肃多样性的生态气候类型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理想产区;土地资源优势,适宜发展多种特色农作物生产,优质牧草资源丰富;农业技术优势,农畜水产品优良品种选育、旱作节水等农业适用技术得到普及推广应用;政策及投入优势,农业在甘肃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的行政推动力度大。

再次,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三项生态工程。根据甘肃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三屏”即:以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区为主体的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以甘南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以“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区”即:石羊河下游(民勤)防沙治沙生态保护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形成以河西内陆河流域、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主体,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要支撑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保障区域和国家的生态安全。实施三项生态工程:绿色家园工程绿色、服务工程和绿色消费工程。政府和市场必须形成防止“假冒绿色产品”的机制绿色消费者才会愿意支付绿色消费的“绿色费用”。

最后,全面加强法制建设,争创甘肃生态文明省。甘肃政府要不断完善有关生态建设立法的出台,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如创立《生态法》等。在加大环境立法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加大生态执法的投入,协调执法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加强生态法制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宣传和贯彻政府的立法和各种环境政策,使生态理念不断深入公众生活和工作的每个方面,促进生态法制建设进程。努力把甘肃建设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省,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对于甘肃省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效必经之路。

[1]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0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页。

[4]臧传红.《甘肃省2012年计划实施6项造林绿化重点工程》载《国家林业局文件》2012年。

猜你喜欢
甘肃绿化文明
请文明演绎
朱屺瞻《绿化都市》
漫说文明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对不文明说“不”
我爱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