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帖生意的别样解读

2013-08-15 00:43张道刚
决策 2013年2期
关键词:产业链官员

■张道刚

我们通常说“有需求就有市场”,只是没有标准、失去

规范的市场往往会变成“灰市”乃至“黑市”。这不,新近媒体曝出的两个案例就给出了另一番解读。

前不久,《新世纪》周刊对广为各界诟病的删帖生意进行了起底,一条由公关公司、门户网站中高层联手操纵的灰色产业链被曝光。用这家杂志的话说,网络删帖早已显现出成型的产业链条,俨然成为一桩大生意,令人触目惊心。

无独有偶,央视《焦点访谈》几乎同时以“揭开黑记者的黑幕”为题,曝出一个叫李德勇的人,打着综合记者站的牌子,招聘人员,以采访曝光为名,行敛财之实。用知情人的话说,这些人真的像蝗虫一样,走到哪里,吃到哪里,骗到哪里。

俗话说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而正是那些有缝的“臭蛋”、“坏蛋”的存在,才给苍蝇创造了滋生和生存的环境。

这两则本不相关的案例,却透出绝非一种简单的市场供需关系。“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看似无可非议,实则被侵害、被羞辱的,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表达与知情权利,以及新闻媒体依法行使的批评监督权。

那么,这些“删帖公司”以及黑记者、假记者为何屡屡得手?换言之,形成市场需求的根源何在?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畅销书《二号首长》中有关网络删帖的精彩故事:江南省出了一个贪官,经过网络升级发酵,网上言论已经转向,江南省委省政府成了重点攻击目标。为了控制舆情,省里定了一个调子,四个字,不惜代价。一时间,冒出了很多人,都说有关系可以办成此事,只是要钱。省委书记先让宣传部长和秘书长负责消除网上影响。但花了300多万元,仍然无法控制局势。秘书唐小舟主动请缨,他给自己的一个朋友打了电话。朋友说,这种事,其实很简单,设置一个关键词屏蔽,让任何搜索引擎搜不到与此相关的内容;跟各大门户网站打招呼,让他们将置顶贴子撤掉。最后,唐小舟花了100万元摆平了此事。他感叹道:原来事情越复杂,越可以浑水摸鱼,越可以财源滚滚。

尽管这是小说中的情节,但现实中所谓公关公司、删帖公司已把故事情节演绎的无出其右。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地方官员怕什么?怕负面消息破坏当地的形象,乃至影响本人的升迁。再往深里说,这些地方官员为何底气不足?因为被删帖公司、黑记者盯住的地方大多有“把柄”落在他们手里。

撇开企业或个人不论,单从地方政府来看,这些年,由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变成了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政府的作用本来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失效,要考虑的主要是市场的“外部”性问题,但是地方政府变得更像一个企业。许多地方迫于发展的压力和竞争的压力,再加上“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往往游走于政策红灯的边线,时不时打点擦边球,典型的做法就是“先上车,后买票”或“先发展,后规范”,这种“不论先干”被许多地方视为发展中的真经。如此等等,也给不法机构或个人可乘之机。比如李德勇等人每到一地都会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到了开发区问征地手续问题,到了企业问环境保护问题,到了乡镇政府问农民负担问题。而这些往往戳到了涉事方的某些痛处。

在网络化时代,网络负面或不利信息确实可能对一个机构或个人造成巨大打击,而这正给删帖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常态化的舆论监督,也使得不少地方官员容不下尖锐批评,出了事情不思整改,更不通过正常的辟谣、寻常的诉讼,而是竭尽全力地捂着、掖着,实在捂不住了,就想花钱免灾,结果搞成了“养虎为患”,成了网络删帖公司和黑记者、假记者的主要创收对象。据称,某被查处的删帖公司,其超过6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二三线城市的官员,多为警察局长和县长”,据说“官员为了仕途,删帖不计成本”。一时间,这条灰色产业链成了“官员绞肉机”。

由此可见,要斩断利益链条,除了加大监管力度,严惩“寄生”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那些不法分子外,更应使公权力透明化、依法化、制度化。因为阳光是清除“寄生虫”的最好消毒剂。

猜你喜欢
产业链官员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