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当在凝“心”聚“力”

2013-08-15 00:48张运青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强国中华民族民族

张运青

(中共陕西省安康市委党校 陕西安康 725000)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胡锦涛同志所作十八大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1800多字的篇幅,从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响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具体规定了文化建设所要坚持的道路、方向、方针、原则,指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动力和重点,特别强调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不仅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而奋斗,而且要以文化强国的长远眼光来投身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一、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在于凝“心”

文化强国是一种战略。它面向世界,纵接我国“两个百年”的历史进程,横系56个民族13亿中国人民。这个战略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与未来社会发展走势所作出的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是一条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强国之路。这个战略告诉我们:中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决不当“傻大个儿”。必须努力增强中国的“音量”,取得与一个经济大国相对称的“话语”地位,在世界潮流中起到引领作用。只有“文化强国”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强大的标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不言而喻了。然而,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强国是一项关于人的根本性改变的“人心”工程。强国先强人,强人当凝聚和增强“三心”。

一是增强紧迫之心。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小康社会的目标依稀可见。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未来的发展有一种紧迫感。因此,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珍惜光阴,抓住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之心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大踏步前进。与此同时,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文化强国建设步伐。

二是要增强责任之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尽到国人之责。它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它需要每一个人都知道作为共和国的公民所应当坚守的价值追求。对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个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而在自己的行为方式上力尽强国之责。

三是要增强荣辱之心。荣辱观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知耻”之心常被古人称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管仲把 “礼义廉耻”称之“国之四维”,他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有口皆碑,但道德层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增强荣辱之心,可以树立和弘扬社会正气,多出现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乡村医生……,让人文环境变得更加和谐而充满正义。

二、文化强国的关键在于聚“力”

1、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从何而来?一靠改革,二靠投资,三靠创新。据有关资料显示,五年来,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文化成果创新不断。一出《千手观音》赢得中外广大观众的好评;一元票价惹得老少戏迷场场爆满;一位诺奖作家引得国内文坛倾慕不已;维也纳金色大厅不乏中国艺术家的身影。

2、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挥自己文化资源优势,“走自己的路”,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对内,增强国民素质和文化创新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和欣赏品味,满足国内市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文化需求;对外,打造“国家级”文化精品和组建团队,形成有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文化艺术流派、学派及其代表人物,通过文化各种交流的方式,传播当代中国“好声音”、好形象,使之在比较、碰撞、兼容中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强国中华民族民族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我们的民族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强国有我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