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老头》中的动物性比喻修辞

2013-08-15 00:44游泉芳
镇江高专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高老头动物性喻体

游泉芳

(浙江工商大学英语系,浙江杭州 310018)

作为巴尔扎克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的小说《高老头》深受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过去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人物塑造、主题探索等宏观层面上,而很少关注小说中的微观内容。通过细读,读者发现,将人比作动物是《高老头》的一大创作特色。本文将从比喻修辞的视角探索小说中的动物性比喻,尝试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加深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1 比喻修辞

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式,具有生动形象、清新自然、新颖奇特的特点。构成比喻修辞格的本体和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互补互助,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语言展现出一种独到的魅力。比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在小说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小说中的比喻修辞深深地吸引了不同历史时空、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文化传统的读者。

比喻修辞理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古典修辞学家认为比喻的运用可增进文字的清楚程度和吸引力,即将比喻当做一种修饰性的文字。而当代修辞学家都一致认为:比喻是一种人在思考与表达过程中的基本结构,人的思考不可能完全脱离比喻的过程。显然,当代的比喻修辞观与古典修辞观有很大的区别。林静伶在《语艺批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总结道:“比喻不仅只是文字修饰,更是一种思考、表达与认知的基本方法。比喻不是一种不寻常的,可有可无的语言,而是一种寻常的、不可或缺的语言运用。”[1]

动物性比喻是奥斯本整理出的11类最常见的比喻类型之一。所谓动物性比喻,就是指通过以动物为喻体来刻画人物肖像或反映人物性格[2]。比喻批评并没有一套通用的分析框架。因为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具体的分析方式也会有差异。本文拟参考林静伶在《语艺批评——理论与实践》中的比喻研究步骤,分析和评估《高老头》中的动物性比喻。

2 分析《高老头》中的动物性比喻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娜齐(雷斯多太太)和但斐纳(纽沁根太太)以及大学生拉斯蒂涅的故事为两条主要线索,叙述了年迈的面粉商人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榨干钱财并最终被抛弃的故事。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穷大学生拉斯蒂涅在受到上流社会的影响后,经过良心和野心的激烈斗争,最终异化为一个野心家。巴尔扎克经常在作品中将人物与动物进行比较。《高老头》中的宏观故事情节对读者极其具有吸引力。然而,小说微观部分对于理解小说主题的作用也不容小视。小说中一个鲜明但易被读者所忽视的特征就是动物性比喻的广泛使用——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这些动物包括野兽,如狮子、狼、狐狸等;也包括飞禽,如蝙蝠、黄雀、鹰、燕子等;还包括家畜,如狗、马、驴子、骡子等。这些动物性的比喻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主题。作家通过运用动物性比喻思考和探索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并为人性的异化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3]。由于小说中动物性比喻数量繁多,因而很难在比喻分析中穷尽每一个动物性比喻。作者创作小说的目的即试图反映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和揭示人的本性,据此,本文主要分析以下两类动物性比喻:受压迫型的动物性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处境相似)和贪婪型的动物性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品性相似)。

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处境来看,受压迫型的动物性比喻是指将受压迫的人比作受压迫的动物,二者的共同特征是受压迫。受压迫的动物往往是一些力量微弱的动物,它们要么受到比自己力量强大的其他动物的威胁,要么受到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类的压迫。而受压迫的人往往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往往身份卑微、性格温顺、力量微弱。受压迫型的动物性比喻的使用可以更好地表现当时法国社会的弱肉强食、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高老头》中的受压迫型的动物性比喻有以下几例:

例1 总之,这家伙好比社会大磨坊里的一匹驴子,做了傀儡而始终不知道牵线的是谁[4]196。

例2 饭桌上十八个客人中间有一个专受白眼的可怜虫,老给人家打哈哈的出气筒[4]200。

例3 唉!一个都不来。难道我就象野狗一样的死吗?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简直是些下流的东西……[4]424

例4 雷斯多伯爵夫人生的端正,高大……一对漆黑的眼睛,美丽的手,有样的脚,举手之间流露出热情的火焰;这样一个女人,照龙格罗侯爵的说法,是一匹纯血种的马[4]214。

例5 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拉紧儿女的缰绳,象对付狡猾的马一样[4]421。

高老头在小说中多次被比喻为狗。除了例3,还有伏盖太太因觊觎高老头的阔绰而试图接近高老头的计划失败时所说“但愿你不得好死,孤零零的好像狗一样”[4]355。以“狗”比喻高老头,是因其与狗有着踏实而可怜的共性,他视两个女儿如“主人”并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只渴望能买到女儿们的幸福。然而,当女儿们各自有了好的归宿后,他却犹如狗一样被女儿女婿赶出家门。甚至在他离开人世时,女儿们也没来看他最后一眼。他一生都过着狗一样的生活,活着的时候像狗一样为了两个女儿的利益不顾颜面,不求回报,不畏牺牲;死的时候就像野狗一样孤苦伶仃,无人关怀。以狗为喻体除了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老头的性格和命运,还可以更好地看出:在金钱至上的社会背景下,连血脉相连的亲情也变得冷酷无情。

例1是作者对伏盖公寓中的波阿莱先生的描述——面容苍老,色如死灰。由此可见,波阿莱先生深受社会的压榨,精神和肉体极度痛苦。“驴子”的性情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驴子受磨坊主的压迫,而波阿莱先生受社会的压榨。二者都深受压迫,但由于愚昧而不能意识到自己被压迫。从二者的共性可以看出,平民百姓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遭受到资本家的极度剥削和压迫,却麻木而无动于衷。

以“可怜虫”比喻高老头在伏盖公寓的生活是形象而恰当的。“可怜虫”之可怜,在于其渺小、卑微。为了节省开支,高老头一再缩减自己的生活花费,因而被伏盖公寓的老板娘和其他房客看不起。这些房客大多来自下层阶级,他们都深受上层社会的压制和剥削。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他们只能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寻求安慰。“可怜虫”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当时巴黎社会上欺弱怕强的现象。

“马”在例4和例5中用来比喻软弱的女性。小说中多次将女性比喻为马。雷斯多太太被拉斯蒂涅称为“纯血种的马”;纽沁根太太被其父亲高老头称为“狡猾的马”。马在人类生活中主要充当交通工具,它的作用就是被人驾驭。同样,在当时的巴黎上流社会,女性只是男人走向成功的一个工具,她们被金钱、地位和爱情所奴役。拉斯蒂涅将雷斯多太太比喻为马,是因为他企图通过驾着这匹“马”成功地通向上流社会;高老头将女儿们比喻为“狡猾的马”,是因为他后悔当初没有牢牢地驯服和控制她们。以马为喻,可看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也可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品性来看,贪婪型的动物性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典型特征是贪婪。以动物为工具来表达以人物为主体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映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高老头》中经常用来反映人性的贪婪的工具有野兽、鹰和毒蛇等等。这些贪婪性的动物性比喻的频繁使用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看到人性中的兽性。人们因为对金钱、名利和地位的贪婪而不惜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冷酷无情。贪婪型的动物性比喻有以下几例:

例6 但斐纳回答娜齐:“只有象你这样的姐妹才会跟着别人造我的谣言……。你是野兽。”[4]394

例7 “难道他们是野兽吗?”[4]228

例8 “你做的事,你心中有数。行啦,我的小老鹰! ……”伏脱冷说[4]337。

例9 “我房饭钱完全付清,我出我的钱住在这儿,跟大家一样!”她说完把全体房客毒蛇似的扫了一眼[4]365。

例10 “我一看见她就打寒颤,这只老蝙蝠……我敢打赌,这个没有血色的老姑娘,脚象那些长条的虫,梁木都会给它们蛀空的。”[4]229

例11 人与人的关系就你吞我,我吞你,象一个瓶里的许多蜘蛛[4]228。

但斐纳以“野兽”为工具来形容姐姐娜齐,足见娜齐性格中的贪婪和凶狠。由于娜齐的地位比妹妹高,她在任何社交场合都处处压制妹妹,唯恐妹妹的风头超过自己。即使是对自己的父亲,她的所作所为也只是盘剥和敲诈。为了替情人还债,她甚至打起父亲的长期存款的主意,丝毫不顾父亲艰难的生活处境。为了争夺父亲最后的一点钱财,娜齐多次与妹妹发生争吵,让父亲难以忍受。由于对女儿的求助心有余而力不足,高老头甚至嚎啕大哭。娜齐对父亲和妹妹的态度犹如野兽般的自私、冷漠、凶狠和贪婪。例7中的“野兽”是高老头用来形容维多莉的父亲和哥哥。维多莉的父兄对她的行为犹如野兽般野蛮。她的父亲抛弃她是为了不让她继承自己的财产,以便将家产全部传给自己的儿子。她的哥哥为了顺利继承家产竟狠心地让妹妹独自在外生活,而没有一丝的关心和同情。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观使人心腐蚀冷漠,就连亲情也不例外。“野兽”一词不仅表达了小说人物性格中的贪婪,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冷漠。

伏脱冷将拉斯蒂涅比喻为“小老鹰”,形象地揭示了拉斯蒂涅的野心和贪欲。拉斯蒂涅因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欲望萌发,决定通过爱情去获取财富,从而实现其人生追求。初到巴黎时,拉斯蒂涅同其他家庭清贫的大学生一样租住在一个破败的底层的小公寓,只渴望通过好好读书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花花世界的巴黎和家里贫困景象的鲜明对比刺激了他往上爬的欲望。远亲鲍赛昂夫人对拉斯蒂涅进入上流社会的指引更加刺激了他企图通过利用爱情在上流社会扎根的决心。为了打通获取金钱、跻身上流社会的途径,获得所谓的爱情,拉斯蒂涅最终将目标锁定在银行家太太但斐纳身上。为了赢得爱情,拉斯蒂涅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内心深处的野心和欲望。

皮安训在小说中多处将米旭诺小姐比作不同的动物,如“毒蛇”、“蝙蝠”和“蛀虫”。米旭诺小姐贪婪而歹毒的品性通过“毒蛇”充分地得以体现。“毒蛇”和“蛀虫”的典型特征是害人利己。由于拜金主义的盛行,各个阶层的人都受到金钱的腐蚀。即使是在平民聚居的伏盖公寓里,金钱的争夺也十分激烈。米旭诺小姐为了得到3000法郎的好处费不惜充当出卖者,使伏脱冷再度被捕。米旭诺小姐虽然得到了好处费,却受到了其他房客的蔑视和驱逐。米旭诺小姐对人冷漠,但对金钱极度贪婪。如“米旭诺小姐不敢对钱袋望,唯恐人家看出她贪心”[4]272。米旭诺小姐的堕落主要源于对金钱的贪婪。由此可见,金钱与贪婪为伴会扭曲人性。

例6中的“蜘蛛”是伏脱冷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形象比喻。同处于一个瓶子的蜘蛛为了生存会互相吞噬,而同处一个社会环境的人为了生存也会如此。当时的法国社会崇尚利己主义原则,主张弱肉强食。人们为了赚钱奔波忙碌,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出卖良心,不择手段。伏脱冷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引诱拉斯蒂涅一步一步走向堕落。下层社会的平民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惜充当背叛者,而上流社会的人也是如此。阿瞿达侯爵为了追逐金钱不惜背叛爱情,娜齐为了享受体面的生活不惜扼杀亲情。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的只是背叛和利用,就犹如同处一个瓶中的“蜘蛛”。

3 评估《高老头》中的动物性比喻

第一,从作者的目的来评估。根据奥斯本、哈特以及林静伶对比喻的分类,比喻的类型多达17种。作家为什么在《高老头》中运用如此之多的动物性比喻呢?他希望通过动物性比喻传达什么讯息?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现实主义小说强调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巴尔扎克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法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曾在律师事务所见习,也从事过出版业和印刷业。透过律师行业的窗口,他看清了巴黎社会的卑鄙勾当。而坎坷的事业生涯使他深入了解到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巴尔扎克丰富的社会阅历使他意识到人只不过是比动物更残酷的一种高级动物。

作者在《高老头》中多处使用动物性比喻,其目的除了讽刺人性中的兽性,更是为了反映残酷的社会事实。19世纪的法国正是金钱成为主宰的时代,贪婪的拜金主义者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可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和地位的财富,他们对金钱的贪婪就犹如动物对猎物的追逐。在金钱面前,人的善心和良心最终被贪欲、名利和地位所吞噬。上层社会对金钱极度狂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和虚荣,不惜压榨干可怜的父亲的最后一滴血;银行家纽沁根先生为了夺得妻子的钱财,丝毫不在意妻子的背叛;阿瞿达侯爵为了巩固自身的身份和地位,不惜抛弃爱情。下层社会对金钱的欲望也极其强烈:伏脱冷为了赢得金钱,甚至怂恿拉斯蒂涅接近泰伊番小姐,并谋杀泰伊番小姐的哥哥,以获得其家里财产的继承权;而米旭诺小姐为了金钱而出卖良心成为众人嗤之以鼻的对象。巴尔扎克通过运用这些动物性的比喻来反映人性的堕落和腐化,并揭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第二,从比喻本身来评估。作者通过运用比喻中主体与工具,即人与动物的相似点来反映了19世纪初法国的社会现实。用来描述主体的工具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出读者丰富的联想。人与动物最大的相似点是二者相似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然而,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更聪明的高级动物,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人因为各种欲望的膨胀会变得比野兽更残酷更凶残。

受压迫型的动物性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是二者相似的处境。下层社会的人们就犹如低等动物一样受到高等动物的压迫和盘剥。高老头与“狗”的共性是软弱和卑微,因而他注定要被自己的两个女儿敲诈,即使到临死的时候依然不能改变这一处境。波阿莱先生与“驴子”的共性是勤勤恳恳,驴子从生到死一直受到磨坊主的压迫,而波阿莱先生则一生受到社会的压榨。上层社会的女性则受到上层社会的男性的压迫。娜齐和“马”的共性是具有利用价值,二者都受到高级动物的利用和压迫。从受压迫型的动物性比喻来看,无论是下层社会的人还是上层社会的女性,他们都受到社会的压迫,而这种压迫的根源则是当时社会的拜金主义风气。作者以受压迫型的动物性比喻将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贪婪型的动物性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处是二者相似的品性。动物在发现猎物时会本能地露出兽性,而人在诱惑面前会自然地露出自己的贪婪。在爱情面前,阿瞿达侯爵为了赢得丰厚的陪嫁而抛弃了与自己真心相爱的鲍赛昂夫人。在亲情面前,娜齐为了夺取为情人还债的钱而不惜盘剥可怜的老父亲,与妹妹反目。在人性面前,泰伊番小姐为了好处费而不惜出卖良心,而伏脱冷则为了财富产生出夺人性命的恶念。人因为金钱而出卖爱情、亲情和良心本质上源于人性的贪婪。作者运用这些贪婪型的动物性比喻揭露了人心深处的贪婪和欲念。

4 结束语

从以上对《高老头》中的动物性比喻的分析和评估可以看出:作者大量运用动物性比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讽刺人性的贪婪和堕落,也是为了揭露法国拜金主义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人们性格中的人性,即良心和善心不可避免地受到金钱的腐蚀;而人们性格中的兽性,即贪欲和冷酷,会自然而然地受到金钱的催化。人性兽性化是人们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哀!

[1]林静伶.语义批评—理论与实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45-60.

[2]OSBORN M.Orientations to Rhetorical style[M].Chicago: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1976:75-82.

[3]蒋承勇.西方文学名著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2-159.

[4]巴尔扎克.高老头[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高老头动物性喻体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哦,高老头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大寒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危害与控制
喜马拉雅
浅析《高老头》父爱悲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