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理论视域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建构

2013-08-15 00:50谢超林郝海燕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关心关怀导师

谢超林,郝海燕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急剧扩大,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重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担忧与思考,而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无疑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产生于20 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的诺丁斯的教育关怀理论,主张教育应该围绕关心来组织教学和处理师生关系,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与导师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我国研究生与导师师生关系的现状与反思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以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借鉴别国研究生培养经验的过程。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2年1月18日最新公布的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统计数据显示,研究生在校生总数1 538 416 人,其中博士258 950,硕士1 279 466。而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来看,2011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49.5 万,2012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已达51.72 万人,比上一年又增长4.4%。[1]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新京报2013年2月23日发表一篇报道称,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杨恒明的一封“退学声明”,抵制导师“苦力科研”,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2]而在这之前,复旦大学楚永全老师近年在某综合型重点高校按学号抽取硕士二年级以上的研究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受访者中,只有65.5%表示导师对自己“学业、生活、思想上都关心”,还有23.7% 表示“只关心学业”,更有10.8%表示“学业、生活、思想上都不关心”。[3]所有这些事件都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一个问题:研究生与导师关系。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研究生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而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比如,有学者提出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导学关系”失落,这主要表现为雇佣关系替代了“导学关系”和导师“放羊”。[4]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而,如何构建新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是摆在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5]

二、关怀理论视域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内涵

诺丁斯的教育关怀理论则为我们重新评价师生关系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支点。在诺丁斯看来,关怀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离不开关怀与被关怀,主张“师生关系是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关系,即关怀性关系”。[6]诺丁斯强调情感关怀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诺丁斯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关怀性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作为关怀者来关心学生,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需要,在关怀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关怀品质,通过建立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形成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优秀品质,并最终使学生成为未来的关怀者。因而,从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把研究生师生关系重新界定为一种关怀性关系,更能体现教育的宗旨,也更符合研究生教育的理想和现实。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双方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和相应的行为表现,具体包含交往行为和心理体验两个层面的内容。相比其他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从年龄结构上看,研究生教育的受教育者一般是接受过本科、专科教育的成年人;其二,从培养目标上看,研究生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其三,从研究生教育的活动方式上看,研究生参与导师的各种研究活动是基本的培养方式;其四,从研究生教育的预期结果看,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某一学科领域和职业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且要以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7]因而,相比本专科生与老师的关系而言,研究生除了接受导师学术指导和课题任务外,日常交往的频率往往也更高。

正是基于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特殊性,研究生和导师各自都是对师生关系有着丰富的情感关怀体验的个体存在,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正是以师生双方的情感关怀体验为核心,构建一种以关怀为内核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为纽带,建立在师生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联系,是一种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符合教育精神的师生关系。[8]

关怀性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关怀性师生关系是一种情感人格关系。情感人格关系是关怀性师生关系的核心,体现了关怀性师生关系的本质,也就是说,关怀性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丰富的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需要相互增进了解,表达对彼此的关怀并积极做出反应,从而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心理,才能够为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坚实的情感基础。

其二,关怀性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是关怀性师生关系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作为研究生教育阶段,导师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关怀性师生关系的框架内,否则,这种培养就可能演变成“老板—雇员”的模式,即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为其支付一定的报酬,甚至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利益的冲突和纠纷。

三、关怀性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建构的原则及意义

关怀性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是在诺丁斯的关怀理论视域下提出的一种适应我国现阶段研究生发展趋势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关系,也不同于市场经济浪潮下的“老板—雇员”关系,这种新型师生有着自身的独特魅力,它的建构也要遵循其特有的原则。同时,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效应。

(一) 关怀性研究生师生关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和本科生相比,他们具有学历层次高、专业学术性强、年龄跨度大等特点,甚至有一部分是已经参加或参加过工作的成年人。但同时,他们在与导师的交往中,扮演的角色仍是一名学生,在关怀性师生关系中,导师一方仍须承担主要关心者的角色,而学生一方更多地承担被关心者的角色,这就是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差异性原则。当然,学生们也应该学习如何在师生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关心老师,但是他们更应该学会如何成为积极的被关心者。他们作为被关心者的角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只有学会如何分辨关心、接受关心,他们才能逐渐学会关心他人。

2.平等性原则

关怀的关系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是相互依赖的,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在人格和地位上应该是平等的。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引发了对传统的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反思,即传统的上对下的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应该转向平等、对话的关怀性师生关系。在前一种关系的指导下,我们会认为导师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关怀性师生之间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都应当是终身的学习者。任何教育行为,其结果的产生不仅是主体在环境影响下的产物,也是主体自主思考和实践的产物,更应该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

3.连续性原则

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快节奏时代里,人们常常会感到情感淡漠的危机,甚至失去被关心的感觉。所以,在构建关怀性师生关系时,我们首先应该建立并维系一种富于连续性的关心,并将其作为一个具有指导性的原则。在研究生教育中,这种关怀性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情感投入,这样才能使这种师生关系建立在一种牢固可信的基础之上。因而,这种关怀性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需要时间,它要求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在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中主要体现为:科研指导的连续性、情感交流的连续性和课题合作的连续性。

4.接纳性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每一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五花八门,但是他们都需要老师的理解与接纳。因此,导师必须克服自己的偏好,尊重这些学生合法的发展差异,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予以引导。当然,对于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来说,接纳必须是双向的,在关怀性的师生关系中,不仅导师要学会接纳学生,学生也要敞开心扉接纳老师,理解老师的思想情感、个人体验和人生境界,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产生精神上的沟通,建立稳固的关怀性师生关系。

(二) 关怀性研究生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1.促进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回归

研究生教育固然是为满足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但是,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应该遵循教育的宗旨,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和人才生产。但诺丁斯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向学生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6]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为我们建立关怀性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矫正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功利化倾向指明了出路。

2.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好坏将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包括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道德人格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学”关系,还是现代意义上的“老板—雇员”关系,都是缺乏情感基础的研究生师生关系。而在关怀性师生关系中,导师能够洞察学生的内心,能够接纳不同天分的学生,能够鼓励学生的自由探索,能够慷慨地给予学生关怀的需要。学生能积极地反馈老师的关怀,能够学会关心他人,懂得爱人,在这种充满信任与关爱的环境中追求更高的目标。

3.促进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习惯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经常反映“活多事多”,也有一些学生把研究生教育仅仅看做是一种投资,这些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研究生学习中交易关系侵占、遮盖和替代了教育关系,实质上是市场经济浪潮下,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一种表现,这种异化同时也导致了师生间在经济利益、署名权等问题上矛盾的加剧,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极端事件,给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在关怀性师生关系中,研究生与导师互敬互爱,教学相长,相互信任,则能够把扭曲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带入正常的轨道,实现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担负着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科技人才队伍的重任,但研究生教育也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怀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这才是我国和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宗旨和理想。只有在研究生培养中构建关怀性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徜徉在被关怀的美好氛围中,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关爱自己,而在诺丁斯的教育关怀理下建构起关怀性研究生师生关系,则是我们迈向这一教育理想的第一步。

[1]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2012-01-18].http://www.moe.gov.cn/.

[2]郭少峰,邓琦.北大一研究生发声明退学“抵制”苦力科研[N].新京报,2013-2-23.

[3]楚永全,陈文婷,陈姗姗.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比较分析与改进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

[4]曹静.透视新时期研究生之师生关系:茶壶与茶杯?[N].解放日报,2004-2-2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6]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林似非.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析——对若干文科硕士专业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沈正玉.当代高校关怀性师生关系及其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关心关怀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开心与关心
导师榜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爱情导师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