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的假性注音音切

2013-08-15 00:49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本字异文音义

钱 倩

(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

据统计,《四书章句集注》(下文简称《集注》)中的注音多是参考《经典释文》(下文简称《释文》)与《孟子音义》(下文简称《音义》)两书,采用了如字、直音、反切、标明声调等注音方法。全书共注音1352次,除去为同一字的注音,实为594个字注音。本文根据万献初先生“真值注音音切”、“假性注音音切”的划分,拟对《集注》中假性注音音切的作用进行研究。

通过对《集注》中的假性注音音切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其作用大概有以下五种。

一、辨析版本异文

如果被注字有异文,朱子的注音材料反映的可能就是异文之音。这种情况在《集注》中共有6例,其中前5例是直接指明异文,而后1例则是用异文为被注字注音。具体情况如下:

例 1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耽,《诗》作湛,亦音耽。

例 2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施,陆氏本作弛,诗纸反。

例3 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鹤,《诗》作翯,戸角反。

例4 思戢用光。戢,《诗》作辑,音集。

例5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鴃,亦作鵙,古役反。

例6 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害,音曷。

例1中,“湛”作“湛乐”解释时,读平声丁含切,与“耽”音同。例2中,“弛”施是切,“释也。”朱熹释“施”义,“遗弃”义,正是“释也”引申义。“施”、“弛”二字古多通用,如《周礼注疏》卷十五,“与其施舍”,郑注云:“施读为弛。”[1]又诗纸反与施是切等值。例 3中的“翯”为“洁白”义,读許角切。又查“户角反”与“翯”音完全等同。例 4中,“戢”作“辑睦,安定”解时,“辑”为本字。“戢”、“集”均为通假字,《书·梓材》:“后式典集,庶邦丕享。”蔡沈《集传》:“集,和辑也。”[2]可证。例 5中,朱熹的“古役反”实则为“鵙”字而注音。鴃,古穴切,而鵙,古役反,与鴃音近,在上古音近通用,意义同为“伯劳”也。例 6,《尚书·汤誓》云:“时日曷丧?”[3]可知朱熹深意。

二、辨析形讹字

此类仅见以下两例。“己”与“已”、“ 盻”与“盼”形体相近,故朱熹用直音和反切来辨明易混字。

例7 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掲。莫己之己,音纪,余音以。

例 8 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盻,五礼反,从目从兮。或音普苋反者非。

例7中,“己”、“已”因形体相似,故朱熹注音“莫己之己,音纪”,认为此义为“自己”之义。后增添“余音以”为“斯已”之“已”、“而已”之“已”注音,显然他认为“以”通“已”,义为“止也”之义。而《经典释文汇校》则案:“‘斯己而已矣’句,《唐石经》作‘己’。严可均云:‘案《集解》徒信己而已,皇《疏》 言孔子硁硁不肯随世变,唯自信己而已矣。邢《疏》此硁硁者徒信己而已,则经是‘己’字,与《释文》同。钱大昕云:‘宋儒误读斯己为以,未免改经文以就己说。’”[4]例8中的“盻”字,为“恨视”之义,读五礼反。而“盼” 匹苋切,“美目也”,两字音形体相近,多相混。学者多以“盻”为正体。如司马光在《传家集·与王介甫书》引用此句为“使民盻盻然”[5],楼钥在《攻媿集·答赵共甫书》中亦云:“盖盼如孟子使民盻盻然。”[6]

三、破通假,明本字

通假字大量地存在于文献典籍中,与本字之间的联系即是相近或相同的音读。王引之云:“大人曰: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焕然冰释。”[7]朱熹的注音材料有时就是为了破通假,明本字。

(一)明本字的“读为”、“读作”

“读为”、“读作”是通过注音来明假借的训诂术语,《集注》中的这类注音材料,其作用也是说明通假字。关于此小类,有以下4例。例9中,朱熹为求读音的精确,除采用“读为”法来标示本字外,还进一步采用反切法注音。

例 9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谦读为慊,苦劫反。

例10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亡,读为无。

例11 执德不弘,通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亡,读作无。

例12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亡,读作无。

例9中,郑注《大学》:“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8]朱熹释“谦”义为“快也,足也,”[9]知朱熹认同郑玄“谦”通“慊”字的说法,而苦劫反则是为“慊”字注音。而例10、例11、例12中“亡”的音义,朱熹则是承继皇侃、邢昺的释义。如例10,皇侃曾云:“亡,无也,当时浇乱,人皆夸张,指无为有。”[10]邢昺亦云:“亡,无也。时既浇薄,率皆虚矫,以无为有。”[11]以此为证。

(二)明本字的“直音”

直音法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声训,一般是用常用字来注繁难字。但朱熹有时用之来表示与通假字相对应的本字,如下5例:

例13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音拱,亦作拱。

例14 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龙,音垄。

例15 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较,音角。

例16 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税,音脱。

例17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率,音律。

例13中,“共”通“拱”,居悚切,义为“环绕”。例14中,“龙”通“垄”,为“高丘”之义。例15中,“较”作“竞逐”讲时,通“角”,古岳切。宋王禹偁《海棠木瓜二绝句》序:“清明前,二花竞开,如较胜负。”[12]可证。例16中,“税”作“解,脱下”解时,通“脱”,他括切。再如曹植《求自试表》:“顾西尚有违命之蜀 ,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13]例17中,据《音义》:“率,陆云:‘率,法也。跃如,心愿中也。能者从之,当勤求也。则读为律。”[14]知此处“率”通“律”,二者经常同训,如《书·西伯戡黎》:“不迪率典。”孙星衍疏:“《广雅·释言》云:‘律,率也。’律、率训同,俱为法也……不迪率典谓不由法常也。”[15]

(三)明本字的反切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辗转相拼为一个汉字而注音的方法。但《集注》中,有时反切出来的音读则是本字的读音,如下6例:

例18 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既,许气反。

例19 肫肫其仁!肫,之纯反。

例20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摈,必刃反。

例21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共,九用反,又居勇反。

例 22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莩,平表反。

例23 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翅,与啻同,古字通用,施智反。

例 18中,郑注《中庸》:“既,读为饩。”[16]又查,“饩,许既切”,义为“馈客刍米也”。而此句之“既”,正是此义,且许既切与许气反等值。故知朱熹此处认同既通饩。例19中,郑注《中庸》:“肫肫,读如‘诲尔忳忳’之‘忳’。‘忳忳’,恳诚貌也。‘肫肫’或为‘纯纯’。”[16]郑注中“读如‘诲尔忳忳’之‘忳’”,读朱伦切,义为“专一诚挚貌”。而此句之“肫”字正是此义。又查,朱伦切与之纯反等值。例 20中,此处,“摈”通“傧”,意义为“接待宾客”,例21中,朱熹首音则是根据邢昺的注文,认为“共”通“供”,可理解为“进献”义,本句即是“子路向孔子进献食物,孔子没有吃,多次闻闻气味就起来了”。而据后两说的理解则是“共”通“拱”,可简单理解为“子路向野鸡拱拱手,它们又振一振翅膀飞去了。”后人多从后说。如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即采用这种理解。例22中,此句中的“莩”,通“殍”,为“饿死者”,正读上声平表反。朱注“莩,饿死人也。”[17]可证。例 23中,“翅”作“但、仅、止”讲时,通“啻”,《晋书·列女传·王浑妻锺氏》:“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子故不翅如此。”[18]可为证。两字音亦同,读施智切。

(四)明本字的声调注音

自沈约标示汉字的四声后,学者大都用四声来区分典籍中同一个字的不同义项。而朱熹在注明四声别义的同时,还往往用声调法来表示文献中的本字,如下2例:

例 24 舜其大知也与?与,平声。

例 25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孙,去声。

例24中,“与”的常用义是“赐也、授也”, 倚亥切, 上声。借作句末语气词,后作“欤”,羊诸切,平声。例25中,此处“孙”通“逊”,意为“恭也”读去声,苏困切。

四、明同源

同源字是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的一组字,朱熹有时用直音来表示注音字与被注音字的同源关系,如下2例:

例26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悾,音空。

例27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妁,音酌。

例26中,《朱子语类》卷三五:“悾者,空也,空而又空,无一长实之谓。”[19]且朱熹注释“悾,无能貌。”可知,朱熹认为此处“悾”意来源于“空”。例27中,朱熹此处直音“酌”,盖是来源于《说文·女部》:“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20]

五、叶韵类

叶韵是一种因不知古今音异而随意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的读音方法。朱熹在《诗集传》中以今律古,频繁改音。在《集注》中仅见以下3例:

例28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硕,叶韵,时若反。

例 29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諠,《诗》作谖;并况晚反。

例 30 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射,音妒。《诗》作斁。

例28中,朱熹直接注明叶音。例29中,据《诗集传·墉国》卷二:“谖,音喧,叶况远反。”[21]查“况晚反”与“况远反”等值。知此处朱熹叶音。例30中,据《广韵》,“斁”读羊益切。而“妒”读当故切。又据《诗经集传·周颂·噫嘻》:“斁,叶丁故反。”[22]据查,“当”、“丁”俱属端纽,故“音妒”与“丁故反”等值。

六、小结

本文从假性注音音切角度研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所有音读。经过分析、研究,发现标明声调、反切、直音等并非单纯的注音材料,有些注音材料是为版本异文或本字而注音,此外还具有辨形体、明同源、注叶韵等作用。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四库全书(第9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280.

[2](南宋)蔡沈.书经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4,497.

[3](汉)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1.

[4]黄焯.经典释文汇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5.

[5](北宋)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723.

[6](南宋)楼钥.攻媿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146.

[7](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序[M].台北:世界书局,1975:2.

[8](汉)郑氏,注.(唐)陆徳明,音义.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大学[M]//四库全书(第11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476.

[9](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

[10](魏)何晏,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M]//四库全书(第19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4:402-403.

[1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述而[M]//四库全书(第19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7,592.

[12](北宋)王禹偁.小畜外集卷七[M]//四部丛刊初编(第808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6.

[13](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518.

[14](北宋)孙奭.孟子音义卷下[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41.

[15](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0-251.

[16](汉)郑氏,注.(唐)陆徳明,音义.孔颖达,疏.礼记注疏·中庸[M]//四库全书(第11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60,365,376.

[17](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4.

[18](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2510.

[19](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3,943.

[20](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8:259.

[21](南宋)朱熹.诗经集传·墉国[M]//四库全书(第 7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2,450.

[22](南宋)朱熹.诗经集传·颂·噫嘻[M]//四库全书(第7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8,730.

猜你喜欢
本字异文音义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通假字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