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源成语对比研究

2013-08-15 00:49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同源日语成语

姜 丽

( 吉首大学 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在现代日本文化中可以找到大量中国文化的痕迹。日本人自己也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1],意思是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母国。汉语中的成语,言简意赅,意义丰富,读音也极具节奏感,因而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日语中有许多源于汉语的成语,《角川国语辞典》(昭和31年版)中,由汉字构成的四字成语就有 413个。其中有些成语是直接从汉语中吸收而来的,结构与汉语相同,读音亦模仿中国汉字的读音,采用音读法,如安心立命(あんしんりゅうみょう)、一日三秋(いちにちさんしゅう)、四面楚歌(しめんそか)等。有的成语则按日本民族的思维习惯略加改造,但词语结构、词语的含义还是与汉语大体相同,如日语成语“万紅千紫”、“賢毋良妻”、“勧善懲悪”等,就很难判断其与汉语固有成语之间的源流关系。

日本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全方位吸收中国的优秀文化,并将其作为本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延续至今。但是“被日本吸收的‘汉语’与在中国本土使用的汉语是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截然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演变造就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走向。”[2]这使中日同源成语在意义、词形结构上出现了偏差。本文拟从概念、意义、民族个性三个方面的差异,探寻中日同源成语之间的异同,提高人们对中日同源成语的理解、翻译和运用能力,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中日两国关于成语的概念

两国关于“成语”的概念,理解稍有不同。中国的权威工具书《辞海》是这样定义“成语”的:“熟语的一种,多由四字组成的固定词组。有的意思可从字面理解,如‘藕断丝连’‘水落石出’,而有的要知道来源才能理解,如‘指鹿为马’。”汉语成语语法结构固定,语意统一,多为短语形式。

日本《国语大辞典》中对“成语”的解释是“古人が作って、昔から屡々用いられて来た語句、合成語、熟語など二語以上が纏まってきた言葉。”意思是由古人创造并被屡次沿用至今的语句、组合语、熟语等两字以上的词汇。可见日语成语的范围比汉语成语要广泛得多,它包含了汉语中四字二字词组、惯用语、谚语、名言名句、格言、歇后语等,与汉语中熟语的概念相当。

因此一些来源于汉语的日语成语,多被改编成了二字词组、短语,甚至是句子的形式。二字词语的如:画饼充饥——“画餅”、画蛇添足——“蛇足”、杞人忧天——“杞憂”等;短语形式的如:虎添翼——“鬼に金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繚原の火”、光阴似箭——“光陰矢の如し”、无济于事——“焼け石に水”等;句子形式的如:马失前蹄——“弘法にも筆の誤り”、垂涎三尺——“喉から手が出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敵は本能寺にある”等。中国文化讲究和谐统一,注重成双,而且汉语为孤立语,汉字可独立表达完整的含义,故字与字搭配灵活,因此,汉语成语的主要结构为四字,而且首尾对称、工整有规律。日语为粘着语,汉字在句中的含义要由其后的附属词来决定,语言结构相对固定,因此日语成语才会出现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而且变化极多。

二、同源成语的意义异同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发展历史。虽然日语有大量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甚至照搬汉语的日语成语,但因各自语言的特征、发展的历史的迥然不同,使这些汉日同源成语所表达的意义便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甚远。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直接照搬汉语成语,表达的意义有的完全一样或极为相似,有的略有不同或相差甚远

1.意义完全一样

例1 一知半解——“一知半解”

画蛇添足――“蛇足を加える”

一石二鸟――“一石二鳥”

隔墙有耳――“壁に耳有り”在现代汉、日语中大部分同源成语仍然保持着共同的意义。像画蛇添足等以一些典故事件为背景、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早期的成语变化不大。

2.意义略有不同

例2 柳暗花明――“柳暗花明”

汉语:(1)柳绿成阴,鲜花明媚的景象;(2)比喻经历曲折,又出现了转机和希望[3]。

日语:(1)柳が茂り、花が咲く;(2)花柳界を言う[4]。其中,(1)意指绿柳繁茂,鲜花明媚;(2)代指烟花柳巷。

例3 千军万马――“千軍万馬”

汉语:形容兵马很多,比喻声势浩大[3]。

日语:(1)多い兵士と多い軍馬;(2)多い戦闘を巡って、戦闘の経験が豊かになること。社会経験などが豊かになることを喩える[4]。其中,(1)意指众多的士兵和兵马;(2)意指身经百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比喻社会经验丰富。

日语成语在意义上与原意存在差异的情况比较多。因为汉语成语通常表达的含义较固定,一旦意义发生变化,一般会舍弃原有的意思,衍生出一个全新的成语。而日语成语则不同,它往往是在原有意义上作进一步扩展,同时包含新的意义与原有的意义。这就使一个日语成语往往具有多个含义。中日同源的成语往往在引入日语后,会在本义之上逐渐派生出一个个新的意义,这一过程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也能反映出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消化、吸收的特定轨迹。

3.意义相差甚远

由于文化传播时的角度不同,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孕育文化的土壤不同或理解上存在偏差、失误等因素,一些词形结构完全一样的中日同源成语,在表达的意义上却相差甚远。

例4 明哲保身――“明哲保身”

汉语:只想保护个人的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3]。含贬义。

日语:賢くて、物事によく通じる人はことを誤ることがない[4]。意思是贤明、深明事理的人不会犯错误。褒义。

例5 铁石心肠――“鉄心石腸”

汉语:像铁石一样硬的心肠,形容不易为感情所动[3]。含贬义。

日语:どんな困難にも負けなく、鉄石のような意志[4]。意思是不畏惧任何困难、像铁石一般坚强的意志。褒义。

例6 朝三暮四――“朝三暮四”

汉语:比喻反复无常,靠不住[3]。含贬义。

日语:(1)目先の区別にだけ捉われて、結果は同じ事が分からない;(2)狡い方法で人を愚弄し、騙す;(3)転じて、生活や生計など[4]。(1)层意思是只看到表面的差别,而不知道其实结果是完全一样;(2)层意思是用狡猾的方法愚弄、欺骗人;(3)层意思是转指生活、生计。褒贬兼有。

例7 小心翼翼――“小心翼翼”

汉语: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3]。含褒义。

日语:気が小さくて、何か怯えていることている[4]。意思是胆子小,对什么都害怕。贬义。

这一类可作为不同的成语对待。

(二)意义相同,但词形结构各异

这类成语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一样,但仅从词形结构看却有显著差异。

例8 燃眉之急――“焦眉の急”

塞翁失马――“塞翁が馬”

青出于蓝――“出藍の誉”

孟母三迁――“三遷の教え”

光阴似箭――“光陰矢の如”

这类成语,在汉语中以动词性结构居多,因为中国人习惯将故事情节化,并以动态的形式来浓缩整个故事情节,体现了中国人动态的、情节化的认知心理。在日语中,则以名词性结构居多,因为日本人习惯将典故当成一个词或一个完整的概念来理解,这体现了日本人静态、概念化的认知心理。

三、民族个性

“成语是蕴涵文化价值最丰富的语言单位,是文化的积淀,更是文化的映像。它的变化和发展与该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认知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5]因此,即便是有共同来源的成语,在中日两国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或结构形式也是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的。这也充分反映了中日民族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各具特色的认知习惯。通过比较这些同源成语,我们可以领略中日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学习到丰富的民族文化,帮助我们在交流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同源成语。

(一)地域特色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的生存空间与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6]中日两国人民在各自特有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同源成语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

中国是国土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国,大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日本是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四面环海的岛国,岛国海洋文化是日本的文化之根。一些具有相同意义的同源成语,汉民族习惯用陆地上特有的景物来描述,日民族多使用与海、岛有关的景物来指代。

例9 抛砖引玉――“蝦蛄で鯛を釣る”[7]

“砖”指廉价的东西,“玉”指名贵的东西。“抛砖引玉”指用廉价的东西获取了珍贵的东西;“蝦蛄”是生活在海水最上层的普通小鱼虾,“鯛”产于深海,极其稀少而名贵,被誉为百鱼之王。用小鱼虾钓鯛指付出微小的努力却获得最大的收获。汉语和日语都借助特有事物引申出以小谋大的真实内涵。

例10 狼吞虎咽―― “鵜呑みにする”[7]

“狼”、“虎”都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大型肉食动物。像狼虎一样吞咽食物,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鵜”是一种专门吃鱼的鱼鹰,它吃鱼时是一口把鱼整个吞进去,借这种现象比喻人吃东西时不细嚼慢咽。

例11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沖にもつかず、磯にもはなれる”[7]

“村”、“店”都是陆地上有人居住的地方,汉语成语指陷入荒凉无助的绝境;“沖”是海岸边的海面,“磯”是岩石海岸或海上小岛,日语成语指的是没有和“沖”相连而又远离“磯”。

(二)认知习惯

中日两国处于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完全不同,这些必然导致两国人民在认知习惯、思维模式上有很大的差别。汉民族喜欢使用动态的表现形式,注重整体性和逻辑性,讲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意合”。因此,汉语成语常用高度概括的抽象词汇来阐述深奥的道理。而日本人民崇尚静态的语言观,更为关心具体的事物,注重直观实用性,强调“形合”。故,日语成语常用具体、形象的词汇来阐明道理。“语言受思维支配,语言来自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8]因此,即便是有共同来源的成语,在汉语、日语之间所指代、比喻的内涵也各不相同,显示出各自鲜明的民族认知习惯。

例12 美中不足――“玉に瑕”[7]

“美”代指所有美好的事物。汉语用抽象概念从宏观上高度概括事物虽然很好,但仍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日语“玉に瑕”意指白璧微瑕,是用具体的实物“玉”里面也会存在无用的杂质“瑕”,说明美好的东西也会有瑕疵。

例13 祸不单行――“泣く面に蜂”[7]

“祸”泛指灾难。汉语用动态的表达体现灾难接连不断地发生。日语是用具体的实物“泣く面”和“蜂”构成的静态词组形象地表示不幸的事情同时存在。

例14 双喜临门――“盆と新年が一緒に来た”[7]

汉语泛指两件喜事同时降临;日语则把这一意义用两个家喻户晓的重大节日来形象地表达,“盆”是8月15日,而“新年”是1月1日,这两个节日,在日本是最隆重的,学校、公司放假,人们探亲访友,参加各种庆祝、祭祀活动。但两个节日是不可能同时来到的。日语用两个节日同时到来形象地表达出喜上加喜之意。

例15 萎靡不振――“青菜に塩”[7]

汉语直接从人的精神状态来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萎靡”意指颓丧;而日语则用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具体实物“被盐腌过的青菜”形象地描述出毫无生机的状况。

综上所述,中日同源成语在意义、词形结构上,从基本相同到完全不同,情况错综复杂,纷繁多样。由于语源同一,词形类似或稍有差异,常使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或学习汉语的日本人不由自主地落入本国语言、思维的模式中而造成误解误译。对此,我们首先要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汉语、日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其次,要意识到成语是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完善的,是各民族心理意识的结晶。只有认识到这两点,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中日同源成语各自真正的内涵,在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成语,并深入地了解中日民族的差异,以更好地促进两国间的友好交流和往来。

[1]金田一春彦.日本語の変遷[M].日本:講談社,1976.

[2]姜丽.不可望词生义的日语成语[J].铜仁学院学报,2008,(4).

[3]王涛.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新1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尚学図書辞書編集部.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M].日本:小学館,1982.

[5]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6]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古学谦,刘鸿鳞.汉日成语谚语对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8]苏金智.语言·社会·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同源日语成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拼成语
虔诚书画乃同源
猜成语
日常日语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