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2013-08-15 00:49李小蔓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管理学素质能力

李小蔓

(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四川 成都 611130 )

一、引言

人类步入知识社会后,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下,组织和个人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是其中之一。全国范围内2010届毕业生共计630万人,其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2届毕业生680万人仍创新高,即使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可是每年各大高校仍迎来 700万学生的满怀憧憬——期待通过大学学习能做好充分就业准备;拥有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人生目标的新生。高校承担起促进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是不容质疑的。

从各类渠道反馈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信息分析可知:只有具备了现代职业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才能具备就业竞争力。构建这种知识、能力和素质成了缩短学生期望与社会现实差距的途径,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心,所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向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管理学》课程的性质

课程是高校教学的最基本单元,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提供服务。所以课程的设置、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等已演变成满足社会、学生需求,化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核心课题。管理是人的努力,管理的任务便是挖掘人的能力,为人指明方向[1]。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导致的能力至上的社会环境中,《管理学》课程自然被置于新的学科地位,超越了《管理学》只为专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的教学目标,它将承担着培养学生管理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2]。

管理素质包含有思想、有眼光、有信息意识、有积极心态、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现代管理理念等系列内涵;可持续发展能力蕴含了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执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二者几乎与现代职业人的素质、能力要求以及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容相重叠。而《管理学》课程教学要求则是在完成《管理学》课程知识传播的基础上,进行有益于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教学尝试,发挥课程性质的有效作用,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较强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三、遵循“以学生为本”原则的《管理学》课堂教学探索

(一)有效利用课程学习主体的特性

多数高校将《管理学》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无论是经济管理专业或是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都具备此时期的一些特性:刚从高负荷的高考压力中解脱出来,身心放松,富于热情,有憧憬,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没有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学习方面比较好问,对管理学兴趣浓厚等。这些主体特性恰好与培养学生管理素质、就业竞争力所需的一些特性要求相吻合,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保护并善于引导学生的这些特性,因时、因人、因事加以有效利用。

1.强调管理思维的训练。从中学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学习方式仍保留中学的死记硬背、重复练习以提高模仿性的习性,这种不良学习方法从管理学教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必须严厉予以制止和纠正,并不断赋予新思维给学生,即管理是在不断兼顾各方平衡状态下的力求圆满追求过程,随时面临新的变化和永无止境的挑战,无一劳永逸的技巧,也无通用法则,将唯有变通、灵活应变、适用才是正确的管理思维灌输给学生,并迁移到现实社会对大学生行为能力方面的要求,进而明确生存原则。

2.学会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中学教学现实状况造就许多学生很少有机会从学习成绩以外的角度认识、分析、评价自己。因此,结合《管理学》课堂内容,打破以考试成绩论能力的常规,适时注入衡量人才多标准的法则;在重振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同的参与机会;鼓励、激励学生加入到各类管理活动中,倡导沟通、创新功效,使学生通过活动重新认识自我能力和挖掘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

3.强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应对高考,多数学生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学生活,所接触的知识面狭窄,还与社会脱节,对环境认识和分析有所欠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有意识形成收集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打开所有的触觉,利用可利用的现有条件,接收与此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对要面对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推崇独立思考,特别强调利用网络,但不能依赖网络的学习方法,将自我管理作为学习和进步的目标。

(二)实行《管理学》课程的班级管理自治

成立《管理学》课程的班级管理自治小组,管理成员由自荐和推荐产生,管理成员可以不与班、系、院三级学生干部重合。教师将课程学习的管理权利下放给自治小组,并给予指导和适时干预,规章制度则由全班同学实施监督,在明确权力、责任后实施管理,具体有:进行日常课程学习管理,解决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测评等。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课程学习管理任务交给自治小组后,教师则全力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继续保持浓厚兴趣和激情投入学习,轻松自然地拓展思维和发展自我能力。

2.提升学生的品格标准。学生中或多或少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用负面、消极态度看待一些问题,以一种较灰色心态影响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借鉴美国西点军校的 22条军规,将其中影响学生品格的方面重点推荐给学生,如工作无借口,团队精神,善于合作,细节决定成败,不断提升自己,受人欢迎,尽职尽责,没有不可能,立即行动,为自己奋斗等[3],在与学生达成共识后出台特殊的《管理学》课程学习标准,使学生意识到敬业态度、积极心态、创新精神、不推卸负责、高效执行力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逐渐增强自己的现代职业竞争能力。

(三)重新整合因人施教的教学内容

目前发行出版的《管理学》教材的章节和顺序大致为:管理概述——管理思想与理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常规教学是将管理职能作为教学重点,并依据管理过程来安排教学顺序。但这种一一对应的教学安排却不一定适合学生的需求。

1.教学内容的顺序与学生的认知相吻合。大一学生很少有管理认识和经验,按管理过程的顺序安排的教学内容,其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的。抛开一些固有的定势,依据学生进校后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心理变化上的需求等教学思路,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及顺序。教学思路具体有:从所在的班级、就读的母校及班规、校纪开始介入;从需要认同和融入的校园文化开始伸入;从迷茫的大学学习生活到目标明确的自我学习和发展计划,从身在其中受其影响和冲击的国际国内宏观、微观环境分析开始认识和运用管理等。打破常规思路,着手于创新教学思路,才能整合出一条更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顺序。

2.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需求相适应。事物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以学生需求为目标的《管理学》教学内容表现为:首先,对教材章节内容进行教学的轻重、详略划分,如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目标管理中的个人、组织目标;决策中的环境分析;领导内容中的角色定位等,这些章节对学生的管理思维、分析问题能力、自我管理等方面是有帮助的,则增加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重点讲解。其次,对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有帮助的内容,如信息管理、 冲突管理、危机管理、人际沟通等,可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及社会变化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和补充。

(四)教学方法跟进与配合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探索、研究和不断改进的方向,依据管理思维——适用、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提出如下方法:

1.精选案例。《管理学》课程教学离不开案例。但面对中外古今、层出不穷、举不胜举的管理案例,选择时应慎重考虑:选择案例篇幅短小精悍、简单明确;选择学生头脑中已有贮存信息的组织和知名人士实例;选择身边的或与学生有关联的人与事;选择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等,总之选取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与争议的,才能达到能力培养的效果。另外设置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满足时间性、空间性要求,最好能与社会较为敏感的问题存在一定关联。学生一方面有身临其境的认识,另一方面对至今还待完满解决的问题存有困惑、争议,这样才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才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因为管理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所以《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安排一些管理活动,在学生能力形成方面提供正确的理论方法并给予一定的积极影响。况且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强化团队协作意识,还能达到学生间互相学习和互相启发目的。如果能引入小组竞赛规则,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达到活动的预期效果,除督促检查外,还将学生参与活动情况作为课程考核内容之一,并提高课程考核比重。无论何种类型的活动,都要求附上书面文字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结论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主观条件,它的形成需要较长的周期及各方面的努力做后盾。依赖一门《管理学》课程来完成大学生管理素质、就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显然是比较牵强的。但是只有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利用《管理学》课程教学为契机,才能让学生坚信只有增强自身实力才是化解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继而推动大学生自我能力重建的步伐,为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添砖搭桥。

[1] 彼得·德鲁克.德鲁克日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秦琴,金智慧.《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12,(5).

[3] 司马河.西点式员工培训手册 [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管理学素质能力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管理学的新挑战:硅谷的“扁平化”学得来吗?
浅谈管理学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