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的四大诗体

2013-08-15 00:42王同书
文教资料 2013年32期
关键词:格律诗诗体格律

王同书

(南京师范大学“诗体改革研究”课题组,江苏 南京 210097)

一代有一代诗作,这个“诗作”当然包涵“诗体”在内,所以,可以说“一代有一代诗体”。中国诗史也可以说是中国诗体变迁史,诗体改革史。中国诗体,细细说来有成百上千。如何概括,论述其特色、情状与发展,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拙见以为就其大端说,可分“古体、格律体、自由体、中国特色新诗体”四大诗体,试对它们的特色和情状作一简论。

一、古体诗

“古体”诗作是名家辈出,佳作如云,特色和情状如何?略举例示:

诗经 采薇之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屈原 九歌(十)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汉)梁鸿《五噫歌》

陟彼北邙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曹植 野田黄雀行二首之一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这些例子只占这时段作品的千万分子之一,像《诗经》习惯说法就三百多篇,这里只举了一例;像楚辞也有上百篇,也只举了一篇;同样曹植所代表的诗人们的作品成百上千,也只举了一首,真叫挂一漏万,只望这万一之例能基本体现那一时段作品的特色。

这一时段诗作的特色和情状是怎样的呢?从时间说,从孔夫子到汉魏晋南北朝,大概有一千多年。从诗的品种说,是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五言(乐府、民歌),从诗句说,是四言、杂言、五言(大体);从韵说,有押韵、有不押韵的,押韵的也较自由宽泛。

二、格律体诗

格律体诗是隋唐以来,创建和兴盛起来的,沿用唐、宋、元、明、清,成为世界文学的高峰,是照耀中国诗坛的黄金时代,格律诗、词、曲,内涵包括唐朝兴盛的近体律绝(五言、七言),和宋朝兴盛的词(长调、小令),与元朝兴盛的曲(包括散曲、套曲、杂剧),以及明清以来的沿用唐、宋、元格律的诗、词、曲等。这期间高手更是如林,佳作如云,现按时代、品种举例如下:

诗,如:

虞世南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陈陶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词,如:

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范仲淹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周邦彦 夜飞鹊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坠馀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曲,如:

赵禹圭 折桂令·题金山寺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天地安排。诗句就云山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烟遮,一半云埋。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睢景臣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节选)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卒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

明、清的格律诗、词、曲:

杨慎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陶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绿,几度夕阳红。……

龚自珍 己亥杂诗一首

文侯端冕听高歌,少作精严故不磨。诗渐凡庸人可想,侧身天地我蹉跎。

丘逢甲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下泪,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里所选的格律体作品,也只能算是举了原作的万分之一。又都是“撮要”的,如“律诗”只举了七律,排律就没举。宋词也只举了几位名家几个词牌,变调、别调都没举。

格律诗体的特点是什么?情状怎样?从时间说,也有上千年(唐宋元明清);从品种说,是诗(格律诗)、词(长调小令)、曲(散曲、套曲、杂剧);从诗句说,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曲有一定灵活性;从韵说,都要押韵(出韵、破韵,均作违律);另增加平仄的要求,对仗的要求,合辙、顺口便唱的要求。这些对古体说,像野马套上了笼头,只有熟悉这些,才能纵马驰骋。

在诗的发展史上说,古诗发展成格律诗是进步,是诗的美的魅力的发现开拓。也可以说是一大革命!但不可忘记的是:格律诗风靡全社会,却并未取代古诗,古体诗仍然活跃在诗人笔下,从李、杜等到清朝的龚自珍、郑板桥等都是这样。古体、格律并存并辉,各从其便,随时取用。

三、新自由体诗

上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等精英知识分子先驱,随即举起了“诗的解放”大旗,提倡写白话诗,我手写我口,撇开抛弃平仄、格律、押韵等,自由抒写,全社会全诗坛出现了新自由体诗,“尝试”开了头,“女神”飞舞中国、“春水”流遍大地、“繁星”布满长空,中国诗苑成了“新自由体”的诗海浩荡至今,令人眼花缭乱,耳目一新。现略分时段,例举品味。

郭沫若 夕暮

一群白色的绵羊,/团团睡在天上,/四围苍老的荒山,/好像瘦狮一样。//

昂头望着天/我替羊儿危险,/牧羊的人哟,/你为什么不见?

徐志摩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闻一多 也许(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卞之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朱湘 当铺

“美”开了一家当铺,/专收人的心,/到期人拏票去赎,/它已经关门。

田间 坚壁

狗强盗,/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 ”//

来,我告诉你:/“枪、弹药,/统埋在我的心里! ”//

这些诗作的特色和情状,按以上二“体”的“体例”,可概括为:从时间说,跨度上百年;从诗的品种说,有绝对自由体,有新格律体(闻一多等),有半自由半格律等等;从诗句说,则是从一个字可为一句,到几十个字为一句;从押韵说,有押韵,有不押韵,不讲究韵的占大多数。

这一新自由体的洪流中,古体诗、格律诗并未消失,而是或明或隐成小溪山泉和地下潜流。

“文革”后,这潜流裂变,像地震海啸、像火山爆发,几十年来,遍布全国各省市,诗词作品数量远远超过新自由体诗(参阅拙作《中国诗苑的现状和未来》),与其分庭抗礼,这可以说是中华诗苑的奇迹!这一奇迹,同样孕育着另一“潜流”,又一“新体”(“中国特色新诗体”)。

这一时段的与前二时段作品相比,有显著的几个不同:

一、诗语:前二者都是文言为主,是古代书面语的提炼。只曲有民间口语,套曲、杂剧中时有民间口语。而新自由诗,则以当时白话、口语为主,“我手写我口”,偶有文言夹杂,是积习难忘,或偶然带入。这是一大不同。

二、将视觉引入诗体,含有闻一多讲的绘画美、建筑美的意思。从上例可以看到“分行排列”,不仅仅是将诗句分行排列,而且特别注意对视觉的冲击。如闻一多的《也许》,很像墓碑;冰心《春水》正像一道细小波纹;冯乃超的《消沉的古伽蓝》更似三幅有声画屏,声情并茂,有巧夺天工之妙。陈梦家的《雁子》,让人如见雁字飞来,令人“仰首望飞鸿”;纪弦的《6与7》更以“7”字似手杖,6字似烟斗,吸人眼球,引动诗绪,如此等等,均非前二者所及。

三、句式、声韵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多以“西化”、“欧化”为范,一切旧体的“镣铐”均被抛弃,平仄韵脚不再讲究,句式自由安排,卷舒自如,韵脚可以相近,乃至可有可无。

四、强化了诗的言志、缘情的本原,诗的主流意识、社会功能。大力摒弃“游戏”,“逢迎”,使诗从“温柔敦厚”的鲜花香草,变成旗帜、炸弹,召唤反侵略、铲不平、结同志、开太平。

四、中国特色新诗体

笔者《让新体诗歌飞》(中国文联2011)、《中国特色新诗体“刍论”》(南京大学2013)有论述,新体诗从诗语来说,有两方面,一是偏重于文言气息的,格律诗的味儿重一点。二是偏重于白话气息的,新自由体诗味重一点。其特色和情状依本文体例概略说之。

偏重于文言的诗人诗作:

陈毅 莫干山纪游 1952年7月

1952年7月,入莫千山探视病友,留住十日,喜其风物之美,作莫干好七首。

莫干好,遍地是修篁。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小窗排队长。

莫干好,夜景最深沉。凭栏默想透山海,静寂时有草虫鸣。心境平更平。

贺敬之 登岱顶赞泰山

几番沉海底,万古立不移;岱宗自挥毫,顶天写真诗。

方祖岐(自度词)吐心声·献给老同学、老朋友

曾经在一起,朝朝暮暮,我们相伴相依。同甘苦,历险艰,迎日月,创新天,指点江山正当时。是那前痕旧照,引来多少怀思。试问,此心有谁知?……

顾浩 (八韵诗) 诗心 记南通诗会

狼山欠身,濠河动情,恭迎九州名家。才俊云集,知音星聚,都持一杯清茶。论道说文,叙谊抒怀,满堂笑脸飞霞。心系大众,歌引和风,誓无愧、盛世中华!

深喜旧韵,钟爱新唱,颂长揭短不偏差。齐展宏图,共立壮志,诗国又要放奇葩。岂怕路岖,何惧日久,千秋意气付金琶。十载开花,百年结果,让四海、万代竞夸!

范光陵(台湾) 建国六十庆典访安阳,思两岸分离六十年矣,为即席作新古诗

殷墟四千岁,华诞六十年。两岸圣贤出,何日复旧缘?

偏重于白话的诗人诗作:

齐云 半圆

小时候/母亲衣襟下半圆形的乳房/是我的期望/我的食粮//

后来呵/地平线上半圆形的坟墓/外婆就躺在/里面长眠//

而现在/遥看夜空中半圆形的月亮/无情最是这/空间时间//

最后呵/才明白人间一切都是半圆/此生已过半/尝了悲欢

孙则鸣 物理学中的情诗

1.蝴蝶效应

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上的/一场风暴。//

那天你的明眸对着我/轻轻一瞥,/在我的心湖里激起了/漫天狂潮!//

2.多米诺骨牌

那天你可怜巴巴地/

请求我就此止步吧!/

难道你没有看到/

第一张牌已经倒下?

3.爱丁顿的鱼网

爱丁顿的鱼网/打捞出的所有海洋生物/统统长于五厘米/皆有鳃……//

我也撒下诗网/打捞起的一堆象形文字/反反复复地写着/三个字……

4.双筛

茫茫人群里/我筛出了你/你筛出了我/花了一辈子

葛勇 有寄

告别/

长江/

你回/

远方//

别时/

泪落/

至今/

潮涨 (《东方诗风》)

细味这些作品(中国特色新诗体),可以看出它们的特色和情状,其总特点是:不同于古诗、格律诗、自由诗,是汲其之长,避其之短的新诗体。从时间说,和五四时期新自由体同时也有百年;从诗的品种说,有“解放体”、有“新古体”、有“新古体词”、有“自由曲”、有“自度词”、有“八韵体”等等;从诗句说,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一至十字左右。可分行,可连排。押大致相近的韵(普通话韵)。

“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名称,虽然是2011年南通诗会上才旗帜鲜明地正式提到世人面前,相对于古体、格律体、新自由体来说,正像初生婴儿。但是,它的基因却来自前三体的“母亲”——《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诗歌,它的孕育过程也是历史悠久的。正像一个“新物种”,它的诞生就带着中国诗的基因和吸收的优势,突显强势。在亿万民众的期待目光中,揭开面纱,登上中国诗苑。它的发展又有点像长江黄河一样,有着不少分支,或曰“变体”(包括郑板桥对《满江红》的双调和“道情”十首的创作,和黄遵宪等倡建的“解放体”),到了五四时期则有闻一多、徐志摩、冯至倡导的“新格律体”,以及鲁迅、臧克家等提议的“新解放体”,如此等等,可算是一大阶段。2011年以来,则逐步明朗化为“新古体诗”(以贺敬之、范光陵为代表)、自度曲(后改自由曲)(以丁芒为代表)、自度词(以方祖歧为代表),以及最近贺敬之、丁国成、顾浩倡导的“中国特色新诗体”(具示范性的是顾浩创作集《尧天旋律》100篇“八韵体”诗作)。

“新自由诗体”改革创新、实践、推导的(以刘章、吕进、沙白、万龙生为代表)“新解放格律体”,从“五四”闻一多、冯至算起,到现在,时近百年,“体”名众多,在“新自由体”这个大体总称之下, 就有 “新格律体”、“十四行体”、“新月体”、“胡适、徐志摩、谢冰心体”(宽格律体),“民歌体”、“楼梯体”乃至“文革”后轰动一阵子的 “朦胧体”、“现代派体”、“后现代派体”、“后后现代派体”等等。都体现从简到繁,从繁到简这一规律。

这些众多“体”中,各有大家,名作林立,佳句迭出。有的已成为经典,为文学史必“引”,教科书必“採”。如闻一多的《死水》、《一句话》;臧克家的《老马》:;艾青的《在北方》、抗战后期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体;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雷锋之歌》、《放声歌唱》(楼梯式);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唯美新格律);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闻捷的《吐鲁番情歌》(两节各四行式)。这些多已选入大中小学教科书,文学史,作为经典。令人深思的是:人们记得的是其诗句内容警辟,而不是其体式如何?这些诗人煞费苦心创建的体式,正似紫砂壶工艺大师的创作,每一壶出,都为经典,完全可能成为收藏家、爱好者的珍藏品,掌上明珠。可是也只是“一壶经典”,并不能为广泛采用的范式。

文言气息较浓的“诗体”也是这样,丁芒的自由曲(自度曲)、方祖岐的自度词,都是在诗体格律上作些“改良”,格律放宽,由“唱”换“吟”。但仍有许多限制、规矩,采用其体式创作并不比传统“词”“曲”容易。体式难为广采。

一个“体式”能为民众喜闻乐见、广为采纳,必须简便易行,具有前体的优势,而无前体的繁苛,才会风行。“八韵体”正是这样,它规矩不多,简便易行。“简便易行”是“新体”生存发展的“命根子”,能“简便易行”,就会“诗运长久”,否则,再好只会“一壶经典”而已。

诗体革新,诗体变迁是与诗俱来的,从“诗经”算起,有上千年,从当前的“自由体”、“中国特色新诗体”面世算起,也有上百年。当然“诗体”的优劣得失,并不以出现时间先后为标准。后来未必居上,中国特色新诗体名称,虽是2011年才提出,但确有“一鸟飞空,百鸟相从”的局面,现在已有多部创作(《贺敬之诗书集》、顾浩《尧天旋律》《胜日乐章》等、丁国成编《新古体诗选》、万龙生编《东方诗风》)、多部论著(《让新体诗歌飞》、《中国特色新诗体刍论》、《诗国·南通诗会专辑》)。刊发创作论文的报刊,则有《人民日报》、《华夏诗报》、《文学报》、《文艺报》、《诗国》、《诗家》等。

“中国特色新诗体”也像当年格律体、新自由体一样卓立诗林,蓬勃发展,描绘着、装点着中国社会中国诗苑!这是历史的使命,是中华诗歌发展的必然,中华诗苑创新的灿烂花朵,必然香飘华夏,益弥五洲!

猜你喜欢
格律诗诗体格律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自由诗与格律诗之间
试谈诗体分类被忽视的新体诗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
“兼剂”与“正变”——明人论诗体互动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汉语格律诗英译中形式的趋同*——以《春望》三个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