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程中渗透自我教育

2013-08-15 00:54辛家伟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研究性综合性语文课程

辛家伟/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使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内外的语文实践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实现自己的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很多,下面主要介绍通过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做法。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下的时代被称为读图时代,现在的学生,被视像化的信息包围着,电影电视,还有网络上大量的图片、视频类资源,导致很多学生对阅读文字性读物不感兴趣,甚至望而生畏。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这种思维的符号,语言文字,还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学生独立地阅读书籍或文章,不光从书本或文章中获取知识和智慧,还训练了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然而,现在的书籍浩如烟海,图书市场鱼龙混杂,需要学生甄别选择。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读书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阅读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但最好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强迫学生阅读规定的书目,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放手不管,教师要引导他们把兴趣与志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位。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读书交流,让学生晒一晒自己的藏书,让学生自己做读书排行榜,推荐优秀读物。

当下,能够静下心来读点东西已属不易,而能够读整本的书并坚持长期阅读则更属难得。教师要激励学生坚持阅读,自我督促,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量,积极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阅读书目,以及其他优秀的图书。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过程,必然要伴随着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的思考固化下来,也就是写出来,因为阅读中的思考如果仅是一闪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实在可惜。另外,写作的过程,也是思维深化的过程,可以使思考由模糊变得清晰,由肤浅变得深刻,由零散变得系统,由粗疏变得严密。因此,学生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阅读中的经验教训。在自主阅读实践中,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自我督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

综合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种学习形式,它体现了语文学习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特点,一般是由教师与学生自主开发的学习活动。这样,综合性学习也就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创造了很大的空间。首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教师根据单元学习内容确定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后,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每个人设计一个方案,然后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或整合大家的意见制定本小组的方案。有了方案后,小组成员还要有分工,每位同学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如果任务比较复杂,每位同学还要制定自己的计划。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自我督促,自我激励,努力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当然,如果任务完成的不顺利,还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计划和措施,如果遭遇失败,还要克服消极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对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或口头,或书面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体会、经验教训。

笔者曾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我爱我家”综合性学习活动,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例如,有的组设计了采访活动,采访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等,编写采访提纲,做采访记录,撰写采访报告;有的组搜集自己家的家庭照片,通过家庭照片反映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以及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组制作家庭生活短片,撰写脚本,写解说词;有的组设计了“我家的老物件”展览,自己做解说员,讲解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在活动中,一些同学遇到了困难,甚至有的同学想放弃了,经过思想斗争,最后还是都坚持了下来,有的同学在总结中说,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庭,更爱自己的家人,还学到了很多课本学不到的知识,例如,我懂得了做事情之前,周密的计划很重要,要充分考虑可能的情况,否则就容易失败。

研究性学习,是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课改规定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不一定局限于某一学科,可以是综合运用几个学科的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同样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除此之外,还具有探究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的课题,然后制定研究计划,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搜集整理资料等方式开展研究,最后要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 自我督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调控能力。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开展研究,要基于对自己的了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当然也要考虑客观条件,考虑可行性;有了课题还要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要有可操作性,要考虑周密,还要有人员分工,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同样要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也会需要调整研究计划,也会遇到是坚持还是放弃的选择。研究性学习对探究发现能力的要求使它比综合性学习的难度更大,对学生毅力与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笔者曾经指导学生开展家乡方言调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起初热情很高,计划假期里采访村民,用录音机记录方言素材,但假期里遇到了困难,如同学们住得分散,不好召集在一起,去村里采访遭到村民的拒绝,有的孩子想放弃不做了,但同组学生的激励下,终于克服了困难,但接下来的困难更大,学生们望着整理出来的大量语音和词汇资料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手去整理。虽然有些同学又想放弃,但最终依然决定继续研究,他们主动求助老师,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终于较好地完成了研究报告,学生们最后的总结中表示,他们体会到了研究过程的艰辛,懂得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懂得了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的马虎……这些认识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宝贵!

当前的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空间,除了上面所说的之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领域都可以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只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恰当地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将来就可以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了。

猜你喜欢
研究性综合性语文课程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