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梦也想当名师”

2013-08-15 00:54周春梅
未来教育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教育观一节课公开课

周春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星期一的早晨,一位同事告诉我,她上周末心情不太好。问她为什么,她说上周五精心准备了一节课,带学生读几篇文章,效果却不甚理想。学生委婉地提醒她:“这些文章,我们自己看也是可以的。”她不仅没有责怪学生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还反思自己是否讲得太多,本为求全求细,却不料冗长的演讲不能深入学生内心。

这位同事是一位很普通的教师,除了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外,再无任何头衔与职务,好像也从未获得过什么荣誉称号,至少在我印象中是这样。这节课也就是无数节课中很普通的一次,没有领导或同事听课,更不是用来展示给人看的“公开课”。但她在意自己的课堂,在意学生是不是能在这节再平常不过的课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只有心里装着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怀有敬重感甚至神圣感的教师,才会如此重视每一节课。

身为一位普通教师,其敬业精神让人肃然起敬。相比之下,有些名师反倒让人大跌眼镜。朋友的孩子正读初中,有幸受教于一位知名特级教师。一个学期下来,这位名师未曾给孩子们上过几次课,她太忙了!忙着出差,忙着开讲座,却没有时间给自己班上的孩子好好上几堂课。她的课,对孩子们来说,更像博物馆里的陈列品,高雅而精致,但不易亲近。不过,这位名师至少还是带班的,孩子们也很喜欢她;大部分名师往往教而优则仕,身兼行政职务,平时不上课,一年只精心打磨一两节课,然后以全国巡演的方式上十几遍,一节课的出场费能抵普通教师一两个月的工资,真可谓名利双收。他们基本上过着“空中飞人”的生活,不是在开课,便是在前往开课城市的路上。这样的成功影响了许多教师的价值观,有一位编辑朋友告诉我,他曾收到过一篇稿子,题目是“我做梦也想当名师”!

我曾有幸聆听一位小学名师的课。课堂质量如何姑且不论,我觉得她最大的问题是把自己、把自己的课置于学生之上,在教育观上犯了根本性错误。组委会考虑课的连贯性,两节连上,80 分钟不休息,我觉得已经很过分。孩子们想上厕所怎么办?要小学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那么长时间,也很困难。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是最重要的,上厕所和休息比一次成功的公开课重要太多。结果这位名师不但上足了80 分钟,还拖堂40分钟,上了整整两个小时,恨不得把一篇课文上成一门课程!最后她还要学生在日后面临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时,想起她,想起今天的课。整堂课中,我外出一次,走神若干次,可怜的小朋友们却一直端端正正地坐着,被一两千名教师围观,还要积极配合老师的表演。上完后,她还沾沾自喜地对听课教师们说,她今天的课是对以往的突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还有一位名师,为人和善亲切,很能和学生沟通,却偏偏是个话痨。在学生读书和思考的环节,他不停地说话,提醒学生这啊那啊,还提醒台下的教师注意他的教学安排,简直情境不分,对象不分。他一边说智慧是在宁静中收获的,一边喋喋不休,简直不让学生有一分钟安静的时间。在那节课最后,他安排了一个写作环节。我正庆幸着总算可以安静几分钟了,没想到就在学生开始行文构思的同时,他又开口了:“老师们,我用孩子们写作的这几分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教学思路……”我不知道台上端坐着的小学生们作何感想,也惊讶于他们在如此干扰下竟然还出色地完成了写作任务。对于这位名师来说,这四五十个孩子和他的粉笔、课件一样,不过是表演的道具而已。

我曾和一位朋友讨论过名师的价值,他说名师的价值在于示范,普通教师可方便地移植甚至复制。如果复制的是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育观,依我看,名师还是越少越好。

常听同事们讨论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近乎一致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个普普通通、真正爱孩子、爱课堂的老师。让名师们通过公开课润泽天下去吧,孩子们所期盼的,是一位每天守护他们、陪他们一起成长的老师。

猜你喜欢
教育观一节课公开课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第一次公开课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