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幸福

2013-08-15 00:54黄碧燕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龙田小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苏霍姆教育者改革

黄碧燕/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龙田小学教师

今天,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校长在坪山做了专场演讲报告。他首先播放了北京市十一学校的自制短片《我们的一天》,通过三名学生一天中在校学习与生活的纪录片段,呈现了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缩影。精彩的演讲,让我们对十一学校的改革理念和措施有了更深的理解,深切地感受到一名教育者的情怀和智慧,同时也促使我这个初涉教育领域的新教师,对教育教学目的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自改革之前,李希贵提出的校训便是“为四十岁做准备”,而不只是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要求学生全面而长远的发展。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也处处体现着这个校训所蕴含的理念,例如:学校将学籍管理方式由“行政班”管理模式转变为“教学班”管理模式,学生通过选课走班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菜单,按照菜单到规定的教室走班上课,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使学生有了选择更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课程的机会。学生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自己的课程,并且必须随时接触并适应非固定的教师、教室、同学,相比于原来的固定教室、固定班级的课堂更贴近于社会的原本形态,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必然会有明显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分层教学,使教育真正落到个体上。另外,学校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学生自行举办的社团活动,使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被激发,更好地认识自己,有了自由挖掘潜力的时间和机会。

校长懂得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才会知道如何让学校发光发亮;学生懂得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知道如何让自己更好地发展。而作为教师的我呢?我站在教师的舞台上,我的目的是什么,是传授知识,教会他们考试吗?要达到这些目的,我需要做些什么,是努力备课,然后教他们考试技巧吗?显然,我要做的不仅是这些,甚至根本不是这些!那么,作为教师的我,到底需要些什么呢?

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教师教育劳动的独到之处,是为了未来而工作。教师作为最人道的职业,我们面对着的是一群有着最纯净的心灵的精灵,在他们的文明习惯还未养成之前,知识领域尚未开拓之前,个性和人生观、道德观亦未形成之前,我们便出现在他们的生命里,并用自己的方法对他们起着主要、有时甚至是决定的作用——我们处在这种基本可以界定为强行介入他们人生的角色里,我想我们该为这个角色负责——教育人,从而造就真正的人。

我想,我们作为教师,要成为的是一位让学生幸福快乐的教育者,而不只是人们所认定的教书的“老师”。究竟如何做,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者呢?我认为,好的教育者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以教育为己任”

这种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注意用个人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感化学生,试图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可能会突然把课停一停,讲一些与课堂毫不相关却来自真实生活的有趣的人或事物。如果有一天,你感觉到你的一生可能因为某节课而发生改变,或者它在之后总是催促你不断地去思考、去寻求结果,恭喜你,你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以爱为根本”

在一次又一次地遇到困难时,不求任何物质利益,仍坚持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关爱学生,这便是具有强烈爱心的老师。若能同时以爱为根本并且以教育为己任,那便是父母,或者“再生父母”,他们可能并不完美,却是真正爱孩子、并花了极大心思培养孩子的人。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德才兼备的教师更能使孩子们感到极具吸引力,以强大的力量让他们坚持着上进的愿望,这便是“榜样的力量”。

此时,我不由得再次对李希贵校长的改革表示钦佩,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总结:“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猜你喜欢
苏霍姆教育者改革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改革之路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