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心理词汇研究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3-08-15 00:53
关键词:二语母语语料库

赵 平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心理词汇是指词汇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它包括关于词汇的拼写、读音、语义及其搭配的信息。桂诗春通过对中国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证实,心理词汇是一个在发音、意义和数量方面呈变化的系统;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汉语和英语)只有一部统一的心理词典,激活扩散可以在两种语言中交叉进行。也有研究认为二语学习者心理词汇中包含两个词典:一是与母语词汇知识相对应的词典;二是与二语词汇知识相对应的词典。对心理词汇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词汇联想测试上的。词汇联想的假设是自动产出的反应词中包含心理词库中与刺激词紧密联系的词,通过分析反应词,获得关于心理词汇组织模式的信息,了解学习者的思考过程以及构建词汇网络的过程。

一、二语心理词汇组织模式

二语词汇联想测试得益于母语词汇联想测试。研究者假设语言联想能力能够揭示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甚至揭示学习者构建单词意义的方式。从总体上看,关于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模式有语音说、语义说、句法说三种观点。

(一)语音说

该理论认为母语中的心理词汇的语义联系紧密,而除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中词汇主要是以语音联系。语言学家Paul Meara发现二语联想具有以下特点:(1)二语词汇联想反应词呈现不规则的特点,联想类型也不同。(2)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不如母语稳定。(3)语音在二语心理词汇中所起的作用更大。测试者会从语音角度错误理解测试词并做出完全不相关的联想。(4)二语心理词汇中的语义联系与母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联系有系统性差异[1]。

对语音短时记忆研究似乎证明了这一观点。如Service调查了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内储存器发音表征与二语词汇学习的关系,她发现重复频率与新单词记忆呈正相关[2]。但 Singleton 指出[3]150,无论语音记忆因素的程度和本质如何,它都是母语和二语习得中的普遍因素;其次,针对语音短时记忆研究采用的都是新创的、不熟悉的词汇,这些词汇不可能融入学习者的内化词汇系统;再次,语义因素在二语学习早期所起的作用也毋庸置疑。

总之,语音并非是二语词汇提取过程中的特定因素,而在提取特定词汇的过程早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二语词汇提取过程中,低水平英语学习者更偏向于从语音角度定位词汇,而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则更偏向于从语义角度定位词汇。

(二)语义说

从语义关系角度理解心理词汇与语义场理论异曲同工,即对词汇意义的理解不能脱离其特定的语义场。词汇的语义联系大致可分为两类:聚合型和组合型。按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程度来分,初级学习者与母语的词汇联想类型有显著差异,尤其体现在非语义和纯粹的语音联系上;而高级学习者随着词汇量更大、范围更广、词汇联系更密切,他们的词汇联想类型与母语的差异逐渐消失,聚合型联想主导其词汇组织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聚合型联想会完全替代组合型联想,因为组合型词汇在心理词汇的句法组织模式上仍有很强的出现频率[4]。

(三)句法说

句法说认为,二语心理词汇本质上是组合的,即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线性的修饰、搭配关系。随着学习者的心理词汇逐渐增加,其组织模式更合理化。Wolter认为[5],母语和二语心理词汇虽然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就非常熟悉的词而言,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句法联系在二语心理词汇中起着更大的组织作用。

二、二语心理词汇研究发展方向

(一)认识心理词汇的动态本质

尽管研究者对心理词汇的组织结构还不能达成一致,但多数研究者同意心理词汇存在于一个语义网络中,每个词以各种形式互相联系。Nation提出单词的词汇知识应包括8个方面[6],即意义、拼写、发音、语法特征、搭配、语域、联想以及词频。母语词汇习得过程是一个不断加深巩固对已知词汇的了解并在词汇深度上进行拓展的过程,即是一个词汇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重组过程。Harris认为[7],词汇发展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30个词的习得,是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第二阶段是词汇爆炸阶段,表现为词汇的迅速增加;第三阶段是知识的重组阶段。对二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把词汇分门别类地进行储存,建立相关的词汇网络。由此可见,词汇在重组过程中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针对心理词汇的组织形式,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式。然而大部分的模式都是静态的,只有Jiang把组合型联想词汇的发展融入动态的模式里[8]。他的模式包含3个阶段:正式阶段,与母语翻译对等的概念信息;母语沉思阶段,母语的语义和句法的一般信息迁移到二语词汇上;二语融合阶段,母语的语义和句法的特定信息完全融入二语词汇中。但该模式过度强调了母语知识在语义和句法上对二语的影响以及二语词汇在形式上对母语的干扰。在词汇联想测试中,最常用的测试手段是单一自由联想或多词自由联想。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测试,联想反应词只能说明学习者某一阶段对联想词的掌握程度。Söderman发现即使是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也会产生大量的组合型和其他联想词[9]119,而低水平的学习者也会有聚合型联想。她认为,反应词类型的分布变化与特定单词的掌握程度有关:即某一单词在融入学习者心理词汇的不同阶段时会引发不同类型的反应词。因此,研究者有必要以动态的模式解释二语词汇联想的发展过程,即学习者的心理词汇在广度和深度上的重组过程。而此前的研究结果都只是对学习者某一阶段心理词汇的静态反映。尽管受试者可能包括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者,然而研究者仍不清楚心理词汇是如何随着学习者的能力提高而变化和发展的。

(二)对联想词的搭配研究

词语搭配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词语搭配之父Firth曾说:“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10]12即词的意义从与它结伴同现的词中体现。Firth关于搭配的观点概括起来大致有4点:第一,搭配是指词与词的结伴使用;第二,搭配是一种意义方式;第三,习惯性词语搭配的各伙伴相互期待和相互预见;第四,类联接(colligation)是高于词语搭配的抽象。Hunston认为搭配是词汇共现方式的倾向,它能显示词语的配对关系以及词汇与它的语法环境的关系[11]68。

在中国,对搭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比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对形容词、名词或动词搭配关系的研究[12-13],也有针对个别词汇在类联接、语义使用、搭配词及语义韵方面的对比研究[14],而对二语词汇联想的搭配研究仍旧空白。在国外,通过研究学习者语料库发现即使是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产出性使用二语词汇时也很难产生合适的搭配词[15]。目前还鲜有研究触及二语搭配行为的心理因素。原因之一可能是研究者一直侧重母语和二语词汇的联系,或词汇与概念的联系,没有注意到二语词汇间的联系。已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证明心理词汇的搭配关系显示他们在词汇的排列组合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Siyanova&Schmitt发现高级二语学习者会把不频繁出现的搭配认为是熟悉的搭配,同时也会把频繁出现的搭配认为是不熟悉的搭配[16];二语学习者在识别搭配时的反应速度低于母语使用者。Wolter发现在二语词汇搭配的习得过程中,对二语仅有的搭配习得滞后于母语和二语共有的搭配[17]445。因此,对二语心理词汇的搭配研究可以借助学习者语料库或英语语料库,对比母语搭配与二语搭配的区别,揭示母语和二语词汇网络的异同,进一步了解二语心理词汇组织模式。

(三)定性研究

针对心理词汇组织模式的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受试者包括二语组、母语组和双语组。研究结果以小组为特征,很少有研究从学习者个人角度解释心理词汇。Fitzpatrick开创了以个体学习者角度的研究,发现受试者群体在反应行为上并不一致,但从个体角度分析反应行为却显示出一致性[18]。Higginbotham研究发现测试组的反应行为不一致,而高频词或低频词对个体反应没有区别[19]。在中国,有关心理词汇的实证研究涉及神经心理学基础[20]、认知的制约[21]、心理动词视角与词汇选择[22]、语音表征的提取效应[23]等,这些研究都是定量研究,研究者把学生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研究心理词汇组织模式的发展规律。大部分研究都表明: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语义在其心理词库组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词频、语义特征、意象性和词汇的文化内涵等词汇深度知识决定一个词融入心理词库的程度。未来的研究有必要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求在学习者个案研究中更好地了解心理词汇的动态发展情况。

(四)联想词的选取

在刺激词的选取中,研究者考虑了诸多变量如词性、词频和词的抽象程度。测试词的选词范围基本来源于两个词表。一是Kent-Rosanoff[24]。该词表由常见的高频词组成,可以用来测试各种语言水平的学习者。由于该词表建立了反应词范例表,可以把二语学习者的反应词和本族语进行比较,因此该表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青睐。但Meara指出词表中的高频词会使受试者产出和母语一样的定式反应词[25],如(black-white),因此受试者对非常熟悉的高频词的反应不能反映心理词汇的真实状况。因为学习者的心理词汇包含各种词频的单词,只考查高频词则有其片面性;其次很多测试词都是自然搭配关系如(black,man,short),而母语联想词基本为其对立单词如(white,woman,tall)。这种搭配关系主要考察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知识而非二语特有的词汇知识。这两个因素必将影响测试结果的效度。另外,如果测试方法要求受试者写出至少3个联想词,则又暴露出该词表的不足。也有研究使用了爱丁堡大学联想词典(Edinburgh Association Thesaurus)。Wolter指出该数据库是为了呈现一些可能掩饰学习者偏爱程度的单词[26],因此必须谨慎使用该词表。由于数据收集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英国大学生,所以其中不乏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联系词。如二语学习者认识cup,但不会产生saucer这一联想词,而该联想词典是把saucer列为cup的联想词的。因此,在联想词的选取过程中,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BNC)、英语国家语料库(Bank of English)或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等中选取,在考虑到词频、词性的同时,还要考虑词的搭配在本族语种的使用等因素。在中国,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测试时可以考虑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词汇表中选取。

(五)研究方法创新

在中国,对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都是基于单一联想或多词联想测试的[27-28]。然而词汇联想测试不仅可以考察二语心理词汇组织模式,也可作为调查词汇知识深度的依据或从社会文化角度考查词汇习得过程。词汇联想测试模式也不限于单一自由联想或多词自由联想,其他类型的联想测试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心理词汇组织模式。Read以新的测试手段检验词汇深度知识[29]。测试中首先给出刺激词,然后给出8个词,其中4个为目标词的搭配词,其余4个为干扰词,与目标词无搭配关系,如下所示:

edit

arithmetic film pole publishing

revise risk surface text

测试者被要求找出搭配词,排除干扰词。该测试形式在信度上达到了很高的内部可靠性,值得国内研究者借鉴。Wilks等通过计算机模拟程序调查二语学习者的词汇网络并和母语词汇网络进行对比[30]。该模拟程序设计了一个小词库,每个单词都与其他一些单词有联系,其联结程度根据参数设置而变化。该研究发现:关于词汇联想测试的一些假设缺乏科学依据。如词汇联想测试的前提是反应词是通过测试词的知觉输入直接激活的,而这一假设在该实验中并未得到证实。当设置参数变化时,研究者不仅要重新定义联想的概念,也要重新考虑词汇联想测试中的假设是否正确。Wilks等指出计算机模拟研究将成为心理语言学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研究者应利用新的测试手段,开发计算机程序软件或网络测试,在测试手段多样化的前提下丰富二语心理词汇研究结果。

三、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二语心理词汇组织模式的主要观点,提出了基于词汇联想测试上的心理词汇研究的几个方向,即对心理词汇的动态研究、对反应词的搭配研究、对词汇联想的定性研究、刺激词的来源,以及在中国创新研究方法以期促进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

[1] Meara P.Word associations in a foreign language[J].Nottingham Linguistic Circular,1983(11):28-38.

[2] Service E,Craik F.Differences between young and older adults in learning a language[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3,32:608-623.

[3] Singleton D.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4] Zareva A,Wolter B.The‘promise’of three methods of word association analysis to L2 lexical[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12,28.

[5] Wolter B.Comparing the L1 and L2 mental lexicon[J].SSLA,2001,23:41-69.

[6] Nation 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7] Harris M.Language Experience and Early Language Development[M].[S.l.]: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1992.

[8] Jiang N.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2000,21(1):47-77.

[9] Söderman T.Word association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a shift in response type and its relevance for a theory of lexical development[J].Scandinavian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989(8):114-121.

[10] Firth J 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1] Hunston S.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2]孙海燕.基于语料库的学生英语形容词搭配语义特征研究[J].现代外语,2011(4):410-37.

[13]张文忠,陈水池.EFL学习者习得英语形、名搭配知识的定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4):251-58.

[14]钟珊辉.基于语料库的Seek搭配行为对比研究[J].外国语文,2009,25(5):36-40.

[15] Bahn J,Eldaw M.Should we teach EFL students collocations? [J].System,1993,21(1):101-14.

[16] Siyanova A,Schmitt N.L2 learner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of collocation:A multi-study perspective[J].The Canadian Language Review,2008(3):429-58.

[17] Wolter B,Gyllstad H.Collocational links in the L2 mental lexicon and the influence of L1 intralexical knowledge[J].Applied Linguistics,2011,32(4):430-49.

[18] Fitzpatrick T.Word association patterns:unpacking the assump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7,17(3):319-31.

[19] Higginbotham G.Individual learner profiles from word association tests:The effect of word frequency[J].System,2010,38:379-90.

[20]郝斌.词义结构的神经心理学基础[J].外语学刊,2004(5):1-7.

[21]孙蓝.从认知制约看心理词汇[J].外语教学,2001(4):24-26.

[22]唐青叶.Like类与please类心理动词的视角研究[J].外语教学,2004(3):39-43.

[23]肖旭月.语音表征在取词拼写过程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422-429.

[24] Kiss G R C,Armstrong R M,Piper J.An associative the-saurus of English and its computer analysis[C]//.The Computer and Literary Studies,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73:153-65.

[25] Meara P.Word associations in a foreign language[J].Nottingham Linguistic Circular,1983(11):28-38.

[26] Wolter B.Assessing proficiency through word associations:is there still hope? [J].System,2002,30:315-329.

[27]张淑静.从词汇联想看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联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2):52-57.

[28]崔艳嫣,刘振前.二语心理词库组织模式发展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0,31(2):35-38.

[29] Read J.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measure of L2 vocabulary knowledge [J].Language Testing,1993(10):355-371.

[30] Wilks C,Meara P,Wolter B.A further note on simulating word association behavior in a second language[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5,21(4):359-72.

猜你喜欢
二语母语语料库
母语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母语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